浅论装置作品中材料属性的语境传达——以陶泥残件与纤维的创作组合为例

浅论装置作品中材料属性的语境传达——以陶泥残件与纤维的创作组合为例

◎欧阳雪芬 魏茜

关于装置艺术,从概念上解释,通常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经过艺术性的选择、改造与组合,使其演绎出新的展示效果,体现艺术形态的新意蕴,其展示方式可以使用一道公式更加明确地表示出来,即“场地+材料+表现”的综合展示艺术。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装置艺术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门类。它有可能拿来的直接就是一个成品物件,或者是半成品,经过逻辑性的或者非逻辑性的一些排列组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陈列方式给作品注入组合,表达方式、呈现方式和观众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不确定的,特别是观众在体会作品的时候往往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经验和记忆,呈现多方位的一些体验,比如1913年杜尚把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才会出现的物件小便池《泉》带到美术馆进行展出后,颠覆了人们对一件物品认识的经验论,展示出哲学高度的思辨认知。在转换空间后,面向熟悉的物品时,人们会以曾经的认知和此时此刻的特定思考双向赋予内涵,从而在物品和人的对话,物品和不同空间的对话,物品和记忆的对话,物品和认知的对话中,形成独有的多重意义的认知维度。这是全新的革命性的转变,这在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上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在装置艺术思维观点的引导下,这些物件被赋予价值、情感、定位,并与社会当下问题相关联,进而创作出一个个有意思的鲜活作品。

一、中国当下装置艺术的现状

自杜尚1913年将一个有前叉的自行车的轮子安装到圆形凳子上的时候,就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诞生了,装置艺术作品自此拉开序幕和篇章。在欧美一些国家,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展览中重要的门类之一。材料中涉及的种类是非常广泛的,特别是新型材料的使用和一些高精尖技术的融入,对整个世界的装置艺术起到了引领作用。在中国,装置艺术的发展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脉络,呈现出百家争鸣和艺术语言并存的现象,在中国装置作品中,纤维、木料和竹料、泥料等有机材料得到广泛的运用,形成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种语言代表。

二、装置材料的种类和特点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的统称。“材料”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材料的使用极其普遍,材料所涵盖的内容也极其广泛。材料泛指世间一切存在的事物,凡是我们碰到、摸到、看到的都可以称为材料,它的概念是开放的,自由的。自从材料被创作者拿来作为一种媒介使用的时候,它就慢慢脱离单纯日常材料本身,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来进行表达和传播,被艺术家赋予有意识的语言来进行内涵的承载,这种转型无疑是伟大的。那么每种材料本身根据不同的特性分别具有不同的属性语言,艺术家通过对材料本身的认识和挖掘,将自我的体会融入到作品当中去,让材料本身在创作后发出光芒。这是艺术家创作非常重要的基石。材料本身是拥有双重属性的,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艺术家在构思作品的时候会根据作品的特点,材料所能传递的精神面貌语言来进行选择,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气质和概念延伸。艺术家在创作时,会将材料本身的肌理、软硬、颜色、粗细、触摸产生的触感、气味和温度等,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艺术家把材料看作是精神气质表达的载体,只有顺应材料本身的个性语言,它的可塑性就会增强,艺术家对材料的运用空间就会大大增强。不同属性的材料在运用上也会产生有趣的碰撞和对话,本来毫不相干的物品,通过结合再造,表现出独有的造型特点和精神风貌,给观众区别于生活惯性的不同体会,进而延伸出材料复合下的综合精神体会。本文图例是近期制作的陶泥与纤维(浅咖啡色毛线)两种材质制作的装置作品。陶泥裂开的照片作为图像参与品与成品一起展示,加强作品的说明性。陶泥的物理呈现属性有自然的朴实和温敦感,但是也有硬冷的触感,因为是手作陶泥,还充分保留着手作的痕迹,留有浓厚的人的气息。陶土来自大地,还未烧制加工,它有着天然的地气。纤维艺术方面选了毛线,这种我们身边最为常见的生活材料。纤维的使用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材料表现在艺术的表达上,纤维艺术其实还是要归结到现代艺术当中来,它已经从传统的展示方式转向了多维立体的表达方式。附着、打散、组合悬挂、和多媒体表现方式的结合等多元的展现方式,观众的体会感受更加丰富,艺术家创作的空间更为广阔和自由。空间也不再受到任何局限,无限的空间想象可能性在等着我们,在材料的运用上也不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棉、麻、线的用材上,更多高精尖的新型复合材料也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青睐,新型材料的不断研发和使用促进了作品表现力的增强和语言空间的拓展。艺术家的可实现空间范围在增大,创作将更趋向自由。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为艺术家的天马行空做了坚强的基石。观众也将能更加融入地感受作品。陶泥和毛线纤维两种材料在质感上一软一硬有效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造型语言共存一体,毛线通过合理规划附着在陶罐上形成了特有的节奏。虽然此两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极其普通,但是这两种材料物理式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却产生了奇特的碰撞和组合,让大家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了难得的化学效应。引发了全新的视觉造型语言以及精神内核,引发观众进入到超出材料物理属性本身的联想、思辨和心理暗示,当下社会的价值定向、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等都会并存引发出来。

空间气场会对人的感官产生互动和刺激。相同的构思通过不同的构想产生完全不同的内心感受。这就是材料赋予作品特别重要的意义所在。有可能相同的构思,换了材料后意义完全就变了,也给艺术家的创作空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是很有意思的探索方式。

三、装置艺术材料独特的语境转达

在装置艺术的演进与发展中,多种材料艺术的融合性得到最大优势表现。它融会贯通的是当代艺术中多理念的情境表现,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终究不是简单的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物理摆放,而是通过这种组合能够让物品与观众之间,物品与艺术家之间,物品与空间之间,物品与物品之间,物品与延伸含义之间能够产生化学效应。这种效应有别于日常生活和惯性思维,所表达的是进入陌生的语境思维所引发观众个体思考的多元语境。这种整体氛围语言表达联系当下社会,如对当下社会的批判,对当下社会价值观的表达等,是装置艺术特有的变现魅力,直指人心。所以说观众的体会过程、观众的反应、不同人群的观看体验产生的感受等,与预想的是否一致,有没有不确定性等都是艺术家在创作装置作品时需要考虑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讨论观众的反应,体会过程说白了,就是他的感官产生的不同思考和情感反应,情感表达也一直是装置艺术乃至其他艺术门类的灵魂所在。心理学家勒维斯认为,人作为个体对社会感知的变化就来自于某种基于生理的意向需求,情感要素和感受要素都会为意向要素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不会倾注绝对意志到作品里,反而会加强不确定性与隐喻暗示,加强意向型的导向,引导观众融入情绪,引导观众释放能量,在这种度上,艺术家也是做了思考的。以作品组陶泥残件与纤维的创作组合为例,说说这组作品在材料语境的转达上是如何展现观点的。在之前我们已经谈过陶泥给人的感觉是平实且接地气,毛线给人的感觉是日常且柔软温暖。两种材料在质地以及属性上都是区别很大的。那么这批陶罐的照片展示已经告诉观众它们是属于有伤痕的,是从废弃品中改造得到的,基于这种印象后,陶罐在被毛线进行美化和附着后对观众产生了化学效应,这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美化行为,这里面创作者注入了暗示、社会性和价值观等诸多要素。而且根据不同陶罐的造型特点给它赋予一定的精神面貌与想象,在修复附着的时候有所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对待在安放的时候,因为有了不同的面貌,又把观众的好奇感引发,让作品和观众联通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之前我们讨论过,观众的感受也是装置艺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这组作品中观众通过这两种材料的碰撞后得到的体验是温暖、治愈、珍惜、惜物,引发这种感觉后又引申到惜人、惜感情,注入柔暖的力量去包裹这一切。这种情感体验在当下社会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丢弃,习惯大量无节制的消费物品。珍惜旧物,修复旧物,节省资源,现代人大多没有这种意识。就因丧失这种意识,我们身边的垃圾越来越多,快速丢弃越来越多,珍惜的感觉慢慢没有了。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情感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快捷式的。安全感在慢慢地消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淡漠。对我们社会引发的问题是,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垃圾,我们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克制购买欲,爱惜旧物,珍惜当下拥有的,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这组作品有趣的是不同的人群体会的程度和体会的重点都不一样。有些观众只能体会到材料的美,甚至在材料装饰的花样上给了建议。有的人看出了创作者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注入的观点,这是结合他自身的经验和成长过程给出的属于他自己的答案。在装置艺术中所呈现出来的这种不确定性与隐喻思考以及所展现的精神内涵,是这门艺术的特别魅力所在。一件好的装置艺术是能通过材料合理地传达创作时的意向的,在这里用的是“合理地”这三个字,装置艺术中不能用“完美”这两个字,艺术家在做作品时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完全倾注。要学会适度展现作品,作品才会更有力量,给创作共同体——观众,留有足够的表现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品撑得太满的时候往往就是力量最薄弱的时候,给作品留出足够的表现余地和空间是极为重要的。

四、装置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另外,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在装置艺术中,展示方式是尤其重要的。抛开材料的重要性,装置艺术对独特空间的选择也是极有要求的,相同的材料放到不同环境中的时候,其表达的精神内涵也是相差巨大的。曾经有评论家这么说过:“若将雕塑作品放在停车场,它仍然是艺术品,但是倘若将装置作品放在停车场,它就是一堆垃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材料表现对于装置作品而言无比关键,空间的选择、辅助手段的使用等也都是缺一不可的。装置艺术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复式感受。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观念在跟进,装置艺术所呈现的一切未知的可能性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期待和展望的。

陶泥与纤维材质制作的装置作品

欧阳雪芬,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创作。魏茜,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致力于服装设计与造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