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诗话、对联·海会寺联》原文与赏析

《笔记、诗话、对联·海会寺联》原文与赏析

余 昂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以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撰写楹联首应切题,但切题只是最低要求,进一步还有精粗文野深浅高下之分,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并不容易。寺庙中多塑弥勒佛像,其特点十分明显,面部笑口常开,腹部便便裸露,抓住这两个特点撰联,自然容易切题讨俏。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七,记福州鼓山涌泉寺山门弥勒座联云: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上联以“大肚宽肠”形容其腹,下联用“欢天喜地”描绘其笑,这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主要在于撰联人借弥勒形象把重点移向人情世态。一则说佛教信徒以何物供养这样一位“大肚汉”,言外之意说钱米百物是填不满那口袋的。再则说此佛坐冷山门前迎来送往(“接张待李”)句用得比较牵强,有凑对之嫌,似尚不及“迎来送往”自然,生活非常刻板,而他竟毫无察觉,一味笑逐颜开,十分无聊。这分明是婉言讽世。惟语近铺陈,却乏文采、尽管意含讽喻,措词毕竟浅露。而且文字很长,有点冗赘。何况上联从佛教信徒一方面说,下联从另一角度即从弥勒本身说,固然也算一种对称,但因主语不同,终有头绪零乱之弊。以何物”对“甚么”亦欠工稳。这比起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另一副对联来,便显得辞费,且缺乏概括力。潭柘寺一联据说是清朝人撰写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此联特点是通俗易懂,且以连用三“笑”字,对三“容”字说明撰联人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写作技巧。其缺点是:一、联语近于骈文作法,上下联“之”字重复,虽可通融,总有点别扭;二、立意太肤浅,没有供涵咏的余地;三、“大肚能容”和“开口便笑”二语,出之太易,未免流于油滑。虽较涌泉寺联略胜一筹,似仍不算佳作。因此,在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一中所引述明代邛州人余昂为海会寺撰写的一副对联,便显得雅驯含蓄,简洁而深刻了: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解颐”即笑开常口之意。上联意思说,弥勒所以笑口常,并非他爱笑,而是由于世事纷纭,一件件接连不断,永无了结之时。他是站在更超脱的地位来俯瞰世人,从讽喻世情中还隐寓同情人类何苦自寻烦恼之意。这就比上述两联在内容上有了深度。下联则由表及里,从弥勒佛外表的坦腹形象深入到作为一位救世主的内心世界,写出佛的内在的宽容大度和豁达胸怀,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广阔心态。这自然属于上乘的思想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的了。盖为寺庙撰写楹联,总要体现出佛教慈悲为怀的宗旨,不能只是借题发挥,甚至与宗教信仰唱反调。这不仅是撰联人信教与否的问题,而是重在立言得本,既体现撰联的修养素质,也要照顾到悬挂对联的环境和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既切题而不粘滞,虽含讽喻而无伤大雅,且与周围气氛和谐一致。故鄙意此一联确属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