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寓言故事·夸父》原文与赏析

《经籍、寓言故事·夸父》原文与赏析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初无染污。”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深为时人之所怪笑。

《夸父》是一则简短的寓言,选自《百喻经》第一卷第九则《叹父德行喻》,此经共有四卷,公元五世纪时印度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印度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六颂,颂后记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华鬘》竟”,华鬘即花鬘,也就是花环,一些小的故事集合在一起,就像漂亮的花串成一束成为花环,因此古代印度就把这样的故事集也叫做“华鬘”,《痴华鬘》意为“痴人的故事集”,这当是本书的原名。经日本学者岩本裕的考证,其内容也的确多取自古印度愚人故事(见开明书院1978年版《仏教说话研究》二《仏教说话四源流上展开》)。据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佛教》(四)介绍,“本书的写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盛时,也是有名的《五卷书》(婆罗门学者所撰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时代,可谓应时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现在没有发现它的梵本。”

但僧伽斯那撰集此书,却不是为讲故事、说笑话,而是要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

译者求那毗地,系比丘名音译。意译“德进”、“安进”,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齐武帝永明年中(483—493)来华,译经多种,《百喻经》译于南齐永明十年(492)。传见《历代三宝记》十一、《梁高僧传》三、《开元释教录》六。

《夸父》故事情节很简单,说的是有一愚人,在众人中,听到别人夸耀父亲的德行,心生羡慕,便声称自己的父亲更有道德,从小就没有和异性发生过关系,众人便问道:“既然如此,怎么会有你这个儿子的呢?当时的人们听说了此事都怪笑不已。

这则寓言虽很短小,细细看来,却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至“兼行布施”,交待了寓言发生的场景与起因;第二层次从“时有愚人”至“初无染污”,写愚人的心理与言行;末一层次则是点睛之笔,借众人之口点出了愚人的可笑,并交待了此事的后果。

显而易见,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好夸大其辞、言过其实的人。

寓言是人们为了说明某一抽象的道理而编造的故事,是虚构的产物,它看起来像是真实的,其实在生活中不一定发生过; 说它是假的,却又符合生活的真实,并反映了实际生活经验。本文正是如此。文中故事发生的场景、起因莫不合情合理,情节的发展也切合环境和人物身份,读来仿佛见其人,闻其声,颇有真实感,从而使人觉得可信。全篇行文质朴通俗,笔调明朗,一切情节都发生自然,直至最后。末一层次的众人之语就像相声中的 “包袱”,起势突兀,“抖”得恰到好处,既使全文具有了戏剧性效果,又含义深长,起到了告诫的作用。

末一层次另有两处值得注意:

其一,“怪笑”的“怪”字突出鲜明地表现了时人对此事的反响,从而渲染了愚人夸父的恶果,揭示出 “世间无智之流,欲赞人德,不识其实,反致毁訾如彼愚者,意好叹父,言成过失” 的下场 (见 《大藏经》本缘部下 《百喻经》卷一)。“怪”字用得恰到好处。

其二,“众人语言”后面有“深为时人之所怪笑”一句,“众人”与 “时人”仅一字之差,便交待了场景的变化和范围的扩大,可谓简练、精当之极。

全篇以四言句为主要叙述形式,每句两个音拍,以二二的节奏,四字一顿,读来抑扬顿挫,起伏有致,是这篇小文章的又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