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学·《圣经·新约》·登山宝训》原文与赏析

《基督教文学·《圣经·新约》·登山宝训》原文与赏析

《新约·马太福音》第5—7章

《新约·路加福音》第6章



耶稣从耶路撒冷回到迦百农,继续传道。在追随耶稣的人们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耶稣要从中选出一些人来,以便要他们常和自己同住,也要差他们出去传道。

耶稣上了山,彻夜祷告上帝。直到天亮,他把诸多门徒叫上来,从他们中间选出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

这十二使徒的名字是:

彼得、安得烈、雅各、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雅各(亚勒腓之子)、达太、西门(奋锐党人)、犹大(加略人)。

到耶稣这里听讲道的人很多,耶稣登上一座山,门徒和众人都随他上山,围着他坐下来。耶稣开口教训他们说——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

为义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得到的赏赐是大的,以前的先知,人们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安慰。

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

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哭。

人都夸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你们是世上的光。人点灯,不能放在斗底下,而要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废掉,乃是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那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那他在天国里要称为最大的。

我告诉你们,你们行义,若不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断然不能进天国。

你们听见那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你同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交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给关进监狱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犯奸淫了。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也不叫全身陷进地狱。

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也不叫全身堕入地狱。

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做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

你们又听见那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遵守”。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上帝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你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邪恶。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居,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做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要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么?你们若单请你兄弟的安,比别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能这样么?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天父的完全一样。

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伪善者,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室,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你的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的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前,你们所需要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险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阿门!

你们饶恕他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他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你们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要叫人看出是在禁食,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洞来偷。而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也不会锈坏,也没有贼挖洞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明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玛门(财利)。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为身体忧虑。生命不胜于饮食么?身体不胜于衣服么?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父尚且养活它。你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食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一朵花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上帝还给它这样的装饰,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所需用的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这就够了。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被人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为什么看见你兄弟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这伪善之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兄弟眼中的刺。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把更好的东西给求他的人么?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向灭亡之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向永生之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凡坏树都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善人因他心里存善,就发出善来。恶人因他心里存恶,就发出恶来。心里所充满的,口就说出来。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冲击那房子,房子总不坍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丘上。雨淋,水冲,风吹,冲击那房子,房子就坍塌了,并且坍塌得很厉害。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就下山了。他的门徒和众人,也都跟着他下了山。



福音书中,耶稣在施洗约翰为其施洗,在旷野受到魔鬼撒旦的试探以后,正式开始了他的传道活动,这是耶稣一生中第一次重要的传道活动。要《马太福音》中,这是一次在山顶上的布道,因而被称之为“登山宝训”。在“同观福音”中,《路加福音》也记载了此事,但说法略有不同,《路加福音》记载耶稣是在平地上发表他的宏论的,而《马可福音》中完全没有类似“宝训”的言词,马可所记录的耶稣的训诫几乎全是寓言、比喻类的故事,在马可的笔下,耶稣并没有提出这一整套的道德式的诫律。但马太所叙述的“登山宝训”却绝非寓言,尽管其中使用了寓言和丰富的想象,这是一套非常直接而且明确的道德教诲。

福音书中载满了耶稣的言论,其中“登山宝训”最集中地反映了耶稣的真实思想,同时也反映了耶稣教义的精髓。通过对“登山宝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更加清楚地看出耶稣思想与旧的犹太律法之间的渊源和不同之处,这是很值得比较和分析的。

耶稣论叙的第一个内容是他的福祸观: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

为义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这就是耶稣提出的“八福说”。在耶稣的教义当中,虚心、温柔、怜悯之心、清心寡欲这些美德,必将得报答,这种报答不是人世的报答,而是另一世界的报答——天国的报答。而世人忍受苦难、遭受迫害、受到残暴和不公正的对待也是有福:在人世遭受挫折,在天国得到欢乐。对于人们因相信耶稣的思想而遭受磨难,耶稣说:“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得到的赏赐是大的,以前的先知,人们也是这样逼迫他们。”耶稣为世间受苦受难的人民描绘了一幅天国的美好图景,小天国的景象鼓舞他们忍受苦难、坚韧不拔的信心,相反,他对富人就不那么慷慨了,他警告富人说:

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安慰。

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

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哭。

人都夸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

耶稣对贫穷和富裕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即今生贫穷,来世幸福,今生富裕,来世受苦。这颇有中国老子“福祸相倚”的意味,不过老子的福祸辩证的变化都发生在今世,而耶稣将这种变化移到了天国。耶稣的这种思想,也可以在犹太教的律法和先知书中找到根据。犹太教徒相信,贫因是愉悦上帝的,上帝总是急公好义,眷顾穷人。而另一方面,富裕又被当成是对正义和虔诚的奖赏。对于那些富裕的以色列人,律法提出:“你居住之地总会有贫穷的同胞,所以我 (摩西)命令你们,必须慷慨地对待他们,你的贫困悲伤的同胞。”(《申命记第15章第11节) 比起律法书来,耶稣对待富人的态度更令人震惊:

耶稣刚要上路去旅行,有一个生人跑过来,跪在他面前,问他: “善良的老师,我该做什么事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耶稣回答:“你一定知道这些诫命: 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伪证、不可欺诈,要孝敬父母。”那人回答说: “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耶稣眼睛看着他,心里喜欢他,就说:“你还缺少一件事,去变卖你所有的产业,去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随我。”那人一听见这话,脸色就变了,垂头丧气地走开了,因为他很富有。此故事同见于 《马可福音》、《马太福音》 和 《路加福音》。对富人的问题: “我该做什么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耶稣的回答是必须遵守律法,也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中有关道德的6条诫命,当富人仍不满足,进一步提问时,耶稣的回答实际上已经超出律法的范畴,他要求富人不仅遵守 “十诫”这一律法,而且还要遵守更高的道德准则,把财产分给穷人。也就是说,耶稣认为一个完人仅仅遵从律法是不够的,他必须遵从律法之外的更高的道德标准。这个标准是如此之高,是富人难以逾越的。由此引发了耶稣的名言:“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上帝的国还容易呢!”耶稣的言论,再没有比这句话更富有挑战性、更富于激进色彩的了。

博爱思想也是耶稣 “登山宝训” 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旧约 ·出埃及记》第20章中上帝告诫犹人: “不可杀人”,在 《旧约 ·申命记》第5章中借摩西之口又一次重申了这一诫律,而耶稣认为,不仅要恪守不可杀人的古训,就是向兄弟动怒、向你的对头动怒,也是不可以的。律法要求犹太人爱自己的同胞:“不可怀恨你的兄弟……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人民,要爱自己的同胞,像爱自己一样。”(《利未记》第19章)。另外,犹太人对旧恨也未尝稍忘: “亚扪人和摩押人不得参与上帝的聚会,甚至到他们子孙的第七代也不得参与。——因为在你们出埃及的路上,他们不供你们旅程上所需的粮食和水。……你们有生之日绝不可援助他们,使他们强盛。” (《申命记》 第23章) 《旧约》中充满了对亚扪人、摩押人、米甸人、非利士人以及其他异族的战争和杀戮,然而在耶稣的“宝训”中,却把这些都一笔勾销了。他说: “你们听见有话说: ‘爱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敌。’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做天父的儿子。”如果说《旧约》对朋友和仇敌的态度是恩怨分明的话,耶稣的思想则是泛爱主义的:仅仅遵守律法“爱你的亲友”的诫命是不够的,爱必须推而远之,直到敌人都包括在内。

耶稣还明确表示反对报复:“你们听见有话说: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耶稣对待仇敌的态度是要以博爱的宽广胸怀来感化他们,而不主张以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耶稣时代,历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色列人已经不再为能够在迦南立足而征战杀伐,他们处于一种颠沛流离、痛失家园的状态之中,而罗马的强大又使以色列人一时难以看到复国的希望,犹太民族的起义一次又一次地被残酷地镇压下去,因此这种以忍耐求生存,以博爱感化仇敌的思想应运而生。这种思想迎合了当时犹太民族的需要,甚至也为基督教脱离犹太教的窠臼,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性的宗教打下了基础。

耶稣是以上帝的榜样解释他的理论的: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上帝的恩泽是广被的,因为上帝相信所有的人终将被感化。但是,在耶稣所有的传道言论中,有关反对报复的言论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平主义者常常拿耶稣这段言论来为自己辩护。

“摩西十诫”和律法先知书只为人们的行为立法,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但并没有限制人们的心念。耶稣制定了更高的道德标准:一念之动即为恶。“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犯奸淫了。”耶稣还说过:“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兄弟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在这里,仅仅怀恨就等于谋杀,仅仅一念之动就等于奸淫,这当然是有些夸张的,但是,耶稣的道德训诫的含义是明确的,在上帝的眼中,仅仅遵循律法是不够的,因为谋杀不就是对人怀恨到了极点的结果吗?强奸不就是邪念发展到极端的行为吗?上帝禁止杀人的律令体现在律法中不仅是禁止这种极端的结果,也禁止全部的怀恨状态和邪念状态,不仅在外在行动上,也同样体现在内心。律法的确极为重要,但它并没有包含所有上帝对人的命令,这就需要律法之外的道德观念去补充。上帝要求人们表里如一、恪守不渝,而耶稣所强调的正是这种积极的内省。不遵从“十诫”的人是罪人,严格遵从律法所规定的“十诫”的人,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有即遵从“十诫”又从道德层次上,也就是从内心里领悟了“十诫”真谛的人,才是一个完人。

“登山宝训”中还有论起誓、论施舍、论禁食、论财宝、论议论人等诸多内容,其中主要的思想是反对伪善、不要贪恋财货、去除偏见以及防备假先知。耶稣在训诫教诲众人时,还使用了许多比喻,以加强其说教的效果。在“宝训”中,耶稣讲了这样一段值得注意的话:“莫想我来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废掉,乃是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做,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里要称为大的。”这清楚地说明了耶稣的道德式训诫不是对摩西律法的破坏,而是对摩西律法的完善,他并不试图用他的训诫取代律法,他只是鼓励他的信徒对律法的内容予以新的解释,要认清上帝对人的要求远多于摩西所写的。

耶稣的“登山宝训”语言精炼、内容宏富,其论祷告的部分成为基督徒祷告上帝时标准用语。后教会命名这段祷词为“主祷文”。后世人们也经常引用、活用、化用“登山宝训”中的内容。席勒著名的诗篇《欢乐颂》中写道:“欢乐、美丽的神圣光芒,天国中的仙女、上帝,我们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照耀好人也照恶人,在你仁慈的翼下,四海之内皆成兄弟。”表达了对人类友爱、和谐的呼唤。马克思在《莱茵年鉴》上发表的文章 《真正的社会主义》 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但是,我们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告诫人们说: ‘看看田野里的百合花吧。’是的,看看田野里的百合花吧,看看山羊是怎样吞食他们,‘人’怎样把它们摘下来插在自己的钮扣孔上,牧女和驴夫在淫乱时怎样践踏它们!”耶稣用田野里的百合花自由自在地生长,来比喻不用忧虑衣食。马克思反其意而用之,批判那些所谓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的德国小资产阶级宣扬超阶级的“人性”,告诫人们认清残酷的社会现实。

1982年7月美国 《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篇报道,揭露梵蒂冈教皇管辖的银行为了赚钱竟投资于违背天主教教义的事业,文章的标题就是《上帝和玛门》,作者巧妙地借用了“登山宝训”中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玛门(财利)”这一典故,对教皇的揭露可说即恰当贴切,又入木三分。

在 “宝训”中,有些话由于经常被人引用而成为格言,例如:“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它成为一句著名的鼓舞人奋发向上、寻求积极人生意义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