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满江红》原文与赏析
姜 夔
《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欲以平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以绿笺,沉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岁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有客来自居巢云:“土人祠姥,辄能歌此词。”按曹操至濡须口,孙权遗操书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云:“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濡须口与东关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珮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这是一首有着长“序”,既涉及真实的历史事实,又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既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现实,又表现了作者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妙词。
所谓的历史事实,是孙吴与曹魏用兵的往事:曹操统兵伐吴,到了源出于巢湖、东南流入长江,地当江淮要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濡须口。而在濡须口,早有由孙吴修筑的、用以北拒曹魏的堡坞。在相持的日子里,孙权致信曹操,信中先用“春水方生,公宜速去”等语对曹操晓以利害,继而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这一明贬实褒的奉承话以满足曹操的虚荣心,这样,曹操便“借梯下台”地撤兵北还了。
所谓神话色彩,一是“序”中所说的作者泛巢湖时,遇到了“风循人愿”、“笔得神助”(“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等稀奇事件;二是“词?文中所描绘的巢湖仙姥降临时的非凡的场面与惊人的神威。
所谓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现实,就是作者把巢湖仙姥写成复仇之女神、无敌之女神,能驱春水赶走由北南侵的曹阿瞒。这实在是古为今用,利用神话为现实服务,反映了南宋有巾帼英雄能挫败北方入侵之敌。(建炎四年,即1130年,当金兀术领金兵入侵到建康、杭州后北返时,在黄天荡遭到了宋将韩世忠的截击。韩之夫人梁红玉擂鼓助战,大振军威,结果挫败了敌人,战功赫赫。)
所谓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即作者泛巢湖作此词时,正是宋金讲和时期。由于偏安的小朝庭朝野荒嬉,置国耻国仇于不顾,致使当时已变为边区的江、淮之间,生产凋敝、风物荒凉,作者睹此景况,曾产生 “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 (昔游诗) 的感慨,但作者不甘心于祖国这么贫弱下去的,除在文中曲折反映巾帼挫敌之事实外,还望造成“奠淮右”(奠定淮西安稳的局面)、“阻江南”(阻止北兵向江南进发)的抗敌局势。——这些,显然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流露。
以上,已概略地述说了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下面,再具体地赏析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词首,“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系从 “春水方生”着眼,写仙姥从空而降,与春澜共生。一句写从上而下,把点拉成线;一句写由近而远,把面推扩为立体空间。这两笔纵横捭阖,使境界显得十分开阔。接着“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紧承首句之意,运用夸张与想象,说仙姥是从巢湖中的姥山而来,姥山与巢湖北岸之圣姥庙相对,故可隐约见其旌旗与乱云俱下。(读词至此,使人立刻联想起毛泽东 《答友人》诗中的“九嶷山下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这两句气势非凡的诗。)再往下:“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对仗工稳,设色明丽。说仙姥来时,有群龙为之驾车,龙颈上戴有黄金作的挽轭; 有诸娣 (众多的仙妹) 作其侍从,她们的头上都戴着以玉做成的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珮环。”这儿,作者浮想连翩,把波浪击撞声联想为仙人珮环的叮当声。——说仙人是在夜深风定之际、悄无人语之时来的,故远远可闻其佩环的声响。
上片,已淋漓酣畅地把仙姥来时的场面,气势写得十分动人,并为下片展示仙姥的神威张了本。接着,作者在下片驰骋的想象,也就显得是像“云开日出”那么自然: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句子由短而长,节奏由缓而急,与词要表现的内容拍拍相合,如风渐紧而雨渐密,说仙姥降临之后,顿时威力无比,所向无敌,奠定了淮西的胜局,阻遏了北兵向南进发,还派遣六丁 (道教中的火神) 掌管雷电,守护东关。至于争雄一时曹操 (小名阿瞒),在这时也笑他不能再称好手了。只须升起一篙春水,便使他及其所率领的人马,都逃之夭夭、溜之大吉了。——这几句,写得如怒马奔腾,风掣电击,读之会令人精神振奋,豪情迸发。但,“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这一结语,却如骑马的高手,在急奔快驰之中,忽然把缰绳一勒,顿使马后足立地而前足腾空,化动为静,使主题升华,催人作冷静的思考。点出有这样神威的仙姥,却安闲地处在 (或理解为却被安置在)小红楼之上,展现在帘影之间。——这,不禁教人立刻联想起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对周瑜这一儒将形象刻画的句子,也联想起苏轼在词中所表现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报国无门的感叹。——这里,我们不仅能看见姜夔对豪放派东坡词创造性地继承的痕迹,还看到了他爱国的胸怀与抱负,看到了他对偏安一隅、忘尽国仇国耻的南宋统治者不识贤愚的怨恨与感伤。这种“婉而讽” 的表现手法,真是高妙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