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伊凡雷帝》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43 第一集 黑白片 100分钟

1945 第二集 黑白、彩色片 80分钟

苏联阿拉木图中央联合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谢尔盖·爱森斯坦 摄影:安德列·莫斯克文 (内景)、爱德华·基赛(外景) 主要演员:尼古拉·契尔卡索夫 (饰伊凡雷帝) 柳德米拉·采里科夫斯卡娅 (饰阿纳斯塔西娅王后) 谢拉菲玛·毕尔曼 (饰皇婶叶芙罗西尼娅·斯塔利茨卡娅) 纳兹万诺夫(饰库尔布斯基亲王) 亚历山大·阿勃利柯索夫 (饰贵族柯雷乔夫,后来的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主教)



本片第一集获1945年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剧情简介】



第一集



一间暗室。一道亮光照见一个八岁的孩子,惊恐地蹲在角落里,这就是童年的伊凡。一些手持蜡烛的人影从他身上掠过……门突然推开,伊凡的母亲拖着中了毒的身体踉跄着冲进来喊道:“留神那些贵族!”母亲被架了出去。又是一片黑暗。母亲死了,她的情人也被贵族苏依斯基谋害了,伊凡孤零零地在黑暗中战栗。

五年过去了。皇宫。一幅壁画,上面那愤怒的天使双脚踏着宇宙……身材瘦小年仅13的伊凡,佩戴着锦袍王冠,在侍从的簇拥下登上莫斯科大公的宝座。他眼露恐惧、动作迟疑地坐到王位上,在苏依斯基示意下,惶恐不安却口齿流利地读着加冕词。望着匍伏在他脚下的贵族和屈膝的使节们,伊凡有些心慌,但周围的气氛渐渐对他产生作用,他的胆怯慢慢消失,身子开始稳当地坐在宝座上。他刚要张口讲话,苏依斯基抢先打断他。伊凡二条腿无奈地垂挂在座位上,来回摆动,却够不到地面……

伊凡的寝宫。侍女在帮他脱掉沉重的衣袍。这时苏依斯基领着贵族们闯了进来,胁迫伊凡同北欧的汉萨同盟及立窝尼亚人签定协议。面对穿着华丽的贵族们,伊凡像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但他没有退让,而是厉声斥责贵族出卖国家,俄罗斯被弄得赤贫如洗,而财富却落入他们的腰包。贵族们哄堂大笑,苏依斯基得意忘形地把双脚搭到床上。伊凡怒吼道:“把你的脚拿开,那是我母亲的床!”苏依斯基跳下来,晃着那巨大的身躯紧逼过来,沉重的铁手杖在伊凡的头顶上挥舞着:“她是只母狗,跟人眉来眼去,你是个狗娘养的!”伊凡用手护着身子,猛然连他自己也感到意外地尖叫一声:“把他拿下!”

伊凡独自一人。他为他的决心和刚才发生的一切感到吃惊。他觉得失去了勇气,又变成一个怯弱的孩子。他把头埋在母亲的床上哽咽起来。门被推开,伊凡惊恐地转过身来。卫兵报告,由于他们用力过猛,把苏依斯基扼死了。伊凡开始惶惑,继而坚定:“我要亲手统治,不用贵族,我将是沙皇!”

克里姆林宫乌斯宾斯基大教堂。17岁的伊凡在举行加冕宣誓。他走向教堂中央,罩在金色的阳光光环下。背后的阴影中斯塔利茨基家族正阴郁地凝视着他……伊凡登基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急剧摧毁了封建贵族制度。莫斯科大公国开始变成一个以强大的正规军为后盾的中央集权国家,它不仅向德意志帝国、罗马教皇、英国和土尔其派遣使节,而且大肆扩张国界,征服了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亚等王国,并力图西进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伊凡雷厉风行地实行改革,必然触犯封建贵族的利益。往日的朋友和同盟者纷纷离叛,反对派勾结外国力量伺机颠覆,只有来自平民百姓的战士马留达和巴斯曼诺夫父子对伊凡忠心耿耿。

莫斯科河岸烈火熊熊。受谣言蛊惑的百姓涌进克里姆林宫求见沙皇。卫士拦住他们,伊凡推开士兵,第一次与人民会面。年轻的沙皇竭力使人民相信他能够治理好国家。此时他心里第一次产生怀疑:贵族是不是都在反对他?谁放火烧了河岸的民房?谁在摧残百姓?

伊凡派库尔布斯基大公进军喀山,征服了鞑靼人。但是胜利并没有给沙皇多少安慰,他积劳成疾,命在旦夕。贵族们个个笑里藏刀,心怀叵测。敌对势力在盼他早日死亡,然后废掉他的儿子。作为贵族集团急先锋的皇婶叶芙罗西尼娅暗中积极活动,诱使库尔布斯基背叛沙皇,扶持她的儿子弗拉基米尔为王。一向善良腼腆的王后阿纳斯塔西娅挺身而出,斥责贵族的分裂野心。库尔布斯基欲乘沙皇卧床不起之机占有美丽的王后,阿纳斯塔西娅断然拒绝了他,回到伊凡身边。叶芙罗西尼娅把王后视为夺权篡位的最大障碍,欲置其死地而后快。

伊凡凭着钢铁的毅力复元过来,大病使他进一步看清了贵族的嘴脸,他变得更加冷酷。狡猾的库尔布斯基见风使舵,转而表示效忠皇太子德米特里。作为报偿,伊凡授权他统率大军攻打立窝尼亚,夺取波罗的海出路口。叶芙罗西尼娅又策划控制沙皇的新阴谋。诺夫哥罗德大主教皮明指出必须割断王后与伊凡的联系,孤立沙皇。

王后卧病不起,叶芙罗西尼娅像只乌鸦守在一旁。王后挣扎起身想见伊凡,叶芙罗西尼娅寻找借口阻止她。这时传来脚步声,她慌忙闪到楼梯背后,掏出一包毒药……伊凡走了进来,王后睁开眼要喝水,伊凡端起杯子上前帮她。叶芙罗西尼娅暗中冷笑着划着十字……

乌斯宾斯基大教堂停放着王后的灵柩。伊凡悲哀地望着王后安祥的面容,思绪万千。修道士唱祷的圣道出他内心的苦闷:“无故恨我的人比我头上的毛发还多。”这时传来坏消息,库尔布斯基逃往立陶宛,贵族们相继叛变。伊凡认识到必须彻底铲除俄罗斯的封邑制度,立即粉碎以叶芙罗西尼娅为首的贵族的阴谋。要进行残酷的流血斗争,就要有毫不犹豫地执行沙皇意志的人,要有人民的支持。他出人意料地宣布准备逊位,隐居皇村。饱尝贵族压迫的百姓手持圣像和彩旗,排成蜿蜒的长龙,穿过白雪皑皑的荒野,来到沙皇面前,请求他返回王位。伊凡得到出师讨伐的借口,他吸纳大批平民中的精英,组成近卫军,对贵族的叛乱进行血腥的镇压。从此,伊凡真正成为令人丧胆的“雷帝”。



第二集



伊凡在近卫军骑兵簇拥下回到莫斯科,前来会见仅有的朋友、人称菲力浦院长的柯雷乔夫,希望院长辅佐他振兴俄罗斯。然而柯雷乔夫却胁迫伊凡满足贵族的利益。伊凡害怕落得孤身一人而违心地屈服了,他接受柯雷乔夫的弟弟为其忏悔神父。马留达提醒沙皇应尽早铲除隐患,消灭柯雷乔夫兄弟。伊凡再次陷入矛盾和苦闷之中,他冲进亡妻的寝室,双手举向苍天……近卫军队长巴斯曼诺夫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伊凡。他告诉沙皇,皇后是被叶芙罗西尼娅毒死的,他带领伊凡来到一个秘密窗口。院子里马留达手持军刀站在雪中,他面前跪着一群在叛逃的路上被擒获的贵族,其中有三个柯雷乔夫家族的人,军刀一挥,头颅落地。伊凡走到院子里猛然吼道:“太少了!”于是近卫军在哄笑声中又将另一批贵族拖来……

以菲力浦为首的教会势力和围绕着叶芙罗西尼娅的贵族,向柯雷乔夫兄弟的尸首宣誓,要用教会压服沙皇,打倒伊凡。大教堂中正在演出圣经神怪剧《希伯来儿童和燃烧的火炉》,教会借此影射沙皇是异教徒。在伊凡加冕的地方安放着一只火炉,三个希伯来儿童被术士驱入炉中。叶芙罗西尼娅在一旁解释,是沙皇害了他们,而上帝的天使将他们拯救。沙皇走进教堂,惊讶地倾听着那恶毒的歌词,但他佯作不知,上前对菲力浦施礼。他三次鞠躬,主教三次转身冷落伊凡,同时喝令伊凡向教会屈服,解散近卫军。伊凡用手杖重重撞击地板,厉声喝道:“我要让他们胆寒!”菲力浦被逮捕了。

叶芙罗西尼娅垂死挣扎,密谋暗杀伊凡。皮明派神父彼得行刺,叶芙罗西尼娅将匕首交给他。伊凡邀请弗拉基米尔亲王到皇村赴宴。近卫军勇士狂喝滥饮,觥筹交错。沙皇坐在弗拉基米尔旁边为他斟酒。伊凡佯装醉酒,却暗中欣赏他一手安排的好戏。他喜欢假面舞会,酒至酣时令人摘去他的皇冠斗篷,将沙皇的徽饰戴在弗拉基米尔身上。然后亲手把醉醺醺的弗拉基米尔扶上宝座。清晨祈祷的钟声响了,伊凡穿上主教的黑衣,怂恿弗拉基米尔走进大教堂。扮做修道士的近卫军,手持蜡烛,列队跟随其后。刺客彼得混入行列之中,一俟接近弗拉基米尔,彼得便举起利刃,刺入他的肩胛骨。弗拉基米尔扑倒在地。叶芙罗西尼娅得意忘形地跑来,用脚踩着尸体狂叫:“看吧,这就是伊凡的下场!”突然她呆住了,近卫军的队列闪出空档,伊凡慢慢地向她走来。叶芙罗西尼娅打了个冷战,把尸首翻过来,认出了她的儿子……近卫军将彼得押到伊凡面前。沙皇亲切地抱着他的脖子,对马留达说:“你们干吗抓他?他杀死了一个小丑。”



第三集(未完成)



库尔布斯基投降立窝尼亚后,在普斯科夫城和诺夫哥罗德城策划了暴动。刺客彼得向伊凡供出主教皮明也参与这一阴谋。怒不可遏的沙皇大开杀戒,主教菲力浦与皮明被杀戮,叶芙罗西尼娅溺死河中,1500人在诺夫哥罗德被处决,170座修道院被摧毁……跟随伊凡出生入死的大将巴斯曼诺夫腐化堕落被处死,忠心耿耿的马留达战死疆场。库尔布斯基和立窝尼亚国王落入伊凡设下的圈套,在沼泽地全军覆灭。伊凡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成为横跨欧亚的俄罗斯帝国的君主。但在身边,除了彼得之外,他只剩下孤身一人。



【鉴赏】

影片讲述了16世纪俄罗斯帝国形成的重大事件。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雷帝以强大的正规军为后盾,推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国内改革和对外政策,沉重打击了封建贵族制度,征服了周围的邻国,扩张了疆界,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建成横跨欧亚的中央集权强国。

导演爱森斯坦没有单纯地搬演史实,而力求以艺术手法完整而深刻地表现历史时代和沙皇的活动,这样的处理完全是为了鲜明地表现尖锐的时代矛盾,揭示雷帝形象的特征意义、他们激烈的内心冲突,突出他的全部活动的进步倾向和个人的悲剧命运。编导认为,影片的基本任务“应当表现伟大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雷帝的故事应该是叙述“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变成一个在斗争中疲惫不堪却又志坚如钢的专制君主”,叙述“上层社会的勾心斗角,他们的被压制和削弱”。编导在表现依历史必然性和生活本身的要求而厉行改革的伊凡的性格发展过程时,又让孤独的雷帝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陷入悲剧性的内心冲突之中,从而赋予形象以栩栩如生的人的特征。教会为了维护传统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日益同贵族紧密勾结,反对伊凡推行的改革,并阴谋将他本人置于死地。伊凡被迫采取血腥暴力,向贵族和教会宣战。他虽然成为一统天下的专制君主,却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

影片中的情节、表演、造型处理、音乐,一切的一切都服从于雷帝形象的悲剧性矛盾。在爱森斯坦的影片里,从来还不曾有过如此完整的情节,如此深刻、激动人心而又丰富多彩的表演。第二集的造型处理上,他超越了自己以往的水平,使影片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细节上都非常富于表现力,达到一个新的辉煌的高峰。

爱森斯坦一向因进行以动力学为基础的实验而著称世界影坛,而他的《伊凡雷帝》却一反惯常的手法,是“在近乎静止的紧张气氛中”突然发生的,“就像一具尸首在行动那样刺激”。在这里,角色是用神话预言的方式描绘的,每个人物都发出希腊悲剧式的激情,每张脸都带有面具的特征,每一个动作实质上都具有象征的意义。每一个细节都被夸张得像歌舞伎中的动作。人物像是从壁画上走下来的一般。观众只感到自己是这些男男女女所扮演的阴谋和倾轧的旁观者。有的评论认为,这是一部无可比拟的影片,一部歌剧,一部爱国主义史诗,只有将作者的所有文章都汇集起来阅读,才能充分理解。

爱森斯坦作为一个才华出众、具有非凡的电影想象力的大师,几乎把全部创作探索都集中在影片造型处理方面,集中在画面的造型表现力上。整部《伊凡雷帝》被分割成若干极富表现力的大场面,人物对白也是风格化的,以服从整个影片的造型风格。影片的整个历史特征、动作气氛、人物关系及其心理状态,都是借助构思深刻的造型手段和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生动的音乐加以表现的。

爱森斯坦依靠两位杰出的摄影师莫斯克文和基赛的技巧以及老资格的美工师施皮涅尔的帮助,使影片的造型处理获得非凡的艺术表现力。笨重的酒杯,铁铸的水罐,古怪的灯架,镀金的盘子,织锦的法衣,内宫的陈设,王权的象征物,教堂的经书和器皿,圣徒的画像,沉重的烛台,铸有动物图案的大炮,战车队的营帐,弓箭和旌旗,这一切都是以精湛的技巧和无可指摘的艺术审美加以处理的。借助这些道具,爱森斯坦使人感受到剧中人物的体验,同时也表达了他本人对事件的态度。例如,年轻沙皇在婚礼上得知莫斯科河沿岸起火时,他的精神状态的急剧变化,不仅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对白来揭示,而且借用道具加以渲染。此时,侍仆们高举的排列整齐对称的镀金天鹅忽然摇晃起来,仿佛受到惊吓而四散奔逃。

影片里表现伊凡在百姓当中的镜头,在构图和照明上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处理。在皇宫阶梯上的镜头里,沙皇仿佛与人民融为一体,同时,他那似乎要飞腾起来的白色身影,又由围绕他的以黑色为主光的群众衬托出来。第一集结尾的几个镜头处理十分新颖。前景上是以光线刻划的伊凡那清晰的兀鹰般的面部侧影,伊凡从炮眼里望出去,远景是一片荒原,莫斯科的百姓排成长龙前来向他请愿。在这个镜头里,那道把他与人民隔开的院墙仿佛忽然倾圮,人们涌进沙皇隐遁的修道院里来。沙皇那令人难忘的肖像,使观众感到人民向他靠拢,他得到人民的拥戴而获得的巨大力量。

在影片里,几乎所有的场面调度都设计精确并极富造型表现力。例如,在阿纳斯塔西娅灵前那场戏就是导演技巧的妙笔。爱森斯坦在这里成功地运用了几乎所有的电影表现力。以半明半暗的神殿深处传来合唱的歌声,伊凡悲哀地守护在灵柩前,马留达阴郁地向他报告贵族叛变的消息。烛光摇曳不定,修道士唱祷圣诗。在这个复杂的造型和音响背景中,伊凡的外部姿态和由经文体现的“内心独白”以及由马留达代表的世俗事务三条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非常独特的声画的画卷。

在第二集里,一方面描述了伊凡与贵族的冲突,反对他的阴谋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另一方面对伊凡的内心冲突进行了主观的探究。孤独导致痛苦的怀疑,它成为雷帝形象悲剧性矛盾的基础。超人的苦恼在伊凡内心拧绞,有时使他意志瘫痪,而这种意志又是为了驱使他在下一步以更残酷的手段去实现统一的目标。历史上的伊凡既是统一俄国的伟大君主,又是被迫使用残酷暴力的暴君。他那天命所归的想法,同维护贵族利益的正教会发生越来越强烈的抵触。第二集揭示了人是上帝的工具这种神秘的直觉同教会为维护传统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而要人墨守礼仪的操纵手法之间在哲理上的冲突。教会和贵族蓄谋已久的阴谋的主线,与伊凡希望摆脱他那极端孤独的需要交织在一起,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爱森斯坦采用非常奇特的剧作手法表现这一冲突。例如,教会在伊凡加冕的大教堂里演出圣经神怪剧,影射沙皇是异教徒,敦促他悔改。伊凡希望同大主教菲力浦和解的努力遭到失败,他被迫向教会和贵族宣战。接下来是影片的高潮:贵族阴谋行刺沙皇,由弗拉基米尔取而代之。伊凡邀请“未来的继承人”赴宴,并亲手导演了一幕偷梁换柱的好戏。这个段落中笼罩着浓厚的程式化的气氛,着力渲染了伊凡对弗拉基米尔的捉弄。每个人都被他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蒙骗,而伊凡却像描捉老鼠似地玩弄着每一个人。这场戏中表演、音乐和造型处理表现出高超的水平和丰富的表现力。其中近卫军欢宴狂舞的场面特意拍成彩色,以金色、红色和黑色象征权力、斗争和死亡,准确地烘托出此时阴谋交织,杀机四伏的紧张气氛,给人以一种不祥的期待,获得高度的情绪渲染效果。

第二集最后的审判之后的尾声是通过暗示性的声画结合的歌谣表现的。在温莎宫殿里的一个场面表现了伊凡的使节、德国大使和英国皇后在玩弄外交棋局。这棋局变化突然、迅速,其间穿插着库尔布斯基和立窝尼亚国王落入伊凡为其设下的圈套的几个镜头。

影片里利用表演来创造艺术形象的场面虽不多见,但是演员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爱森斯坦要求尽可能充分地、富于造型表现力地表达戏剧内容,创造了极为生动鲜明的场面调度和人物肖像。他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使之成为造型和蒙太奇结构有机的组成部分。扮演伊凡的人民演员契尔卡索夫表现出丰富的内涵,他将沙皇那疑虑、苦闷、孤独、暴戾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他的精湛演技达到了真正悲剧的高度。

然而影片里的情绪紧张性更多地还是通过造型和音乐手段获得的。例如沙皇行加冕礼那个宏大场面,这里几乎没有演员的表演。所有一切都不是通过演员表演达到的,而是借助拍得非常富于表现力的大教堂全景、多幅肖像镜头,并在大合唱和辅祭长那愈来愈洪亮昂扬的声音配合下达到的。在举行涂油仪式的场面里,一系列僧侣肖像,病中伊凡后仰着头的富于表现力的肖像,僧侣们的白色袈裟与几乎呈黑色的圣徒画像之间的鲜明对比,造成了强烈的印象。

音乐也成为影片极为重要的剧作因素和造型手段。著名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对爱森斯坦的气质、对他善于向作曲家简洁陈述其意图的本领感到惊讶,用爱森斯坦的话说,“音乐必须像母亲撕碎她的亲儿子一般”。伊凡的主题是在这部史诗的开头,就以象征着“风暴来临”的歌曲呈现在银幕上。剧情还没有展现之前,这支歌就以“乌云汹涌,黎明沉浸在深红的血泊中。在敌人的尸首上,俄罗斯人团结一致”的词句达到高潮。而在第一集最后一个段落中,它又以一种新的质和序曲相呼应。此时,伊凡的主题又一次出现,“暴风将临……”经过孤寂、恐惧的曲折道路成长起来的伊凡,坚决地表明了他的意志:“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我把上帝的复仇之剑紧握手中……”这一主题在管弦乐中进一步展开,持续。评论认为,“音乐使影片充满一种富有情感的声音的平行的、不断发展的效果。”这两位艺术大师的合作在国际电影艺术史上开创了成功的范例。

整部《伊凡雷帝》渗透着爱森斯坦一生的深刻内心体验,通过细心的研究他得出结论,像伊凡这样的人,为了生存才被迫采取不为“善”和“恶”的传统观念所囿的行动。他终于充分实现了他于1929年所说的一句话:“表现生存的矛盾是艺术的任务”。影片使这位天才的艺术家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顶峰。

影片第三集的构思及摄制准备工作已初具雏型,但由于爱森斯坦于第二集拍成后不久(1948年)即与世长辞,因而给世界电影史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