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战车》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火的战车》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1 彩色片 121分钟

英国埃尼格马公司/联合明星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休·赫德森 编剧:科林·韦伦德 摄影:戴维·沃特金

主要演员:本·克罗斯(饰哈罗德·亚伯拉罕斯) 伊恩·查尔森(饰埃里克·利德尔) 奈杰尔·哈弗斯(饰安德鲁·林赛爵士) 尼古拉斯·法雷尔(饰奥布里·蒙塔古)



本片获1981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服装设计三项奖,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原剧本、最佳配乐、最佳服装设计四项奥斯卡金像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外国片金球奖,纽约影评协会最佳摄影奖。




【剧情简介】

1919年秋,20岁的英籍犹太人哈罗德·亚伯拉罕斯考入剑桥大学凯厄斯学院。他父亲是伦敦的金融家,家境富裕,但当时犹太人在英国备受歧视。他身材高挑,善于快跑,因而立志发挥他的特长,要跑过一切对他另眼相看的人。他入学前下火车时结识了一个叫奥布里·蒙塔古的青年,他也是凯厄斯学院的新生,并且也喜欢跑步运动。奥布里建议哈罗德去参加“三一短跑”,一显身手。“三一短跑”是在三一学院内一块四周被楼房围住、中间覆以草坪的空地上举行的。短跑手必须在正12点即时钟打完24下之前绕场跑完一圈。哈罗德要是成功,他将成为700年来的第一个胜利者。哈罗德决心接受这个挑战。起跑前一分钟,安德鲁·林赛爵士宣布他将与他的朋友一道参赛。他的用意显然是要通过他参与竞争促使哈罗德跑得更快些。哈罗德奋力跑在前面,在第二个拐角处他脚下碰上块石头,险些滑倒,但很快稳住了身体 安德鲁和他齐头并进,他们到达了第三个拐角。时钟继续在打。哈罗德率先冲过终点线,时钟随即敲响了第二十四下。安德鲁紧跟着也冲过终点线,哈罗德对他的帮助深表谢意。

在苏格兰也有一位闻名遐迩的赛跑手和足球名将,他叫埃里克·利德尔,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出生在中国,父母都是传教士。自幼父母就给他讲述苏格兰的壮丽和作为一个苏格兰人的自豪。他的好友桑迪·麦格拉思也竭力鼓励他练习赛跑。他决意为苏格兰的荣誉参赛,然后再同他的家人前往中国。他妹妹珍妮却反对他投身体育运动,担心这会使他忘记自己布道的天职。但埃里克认为既然上帝造就了他,难道他不应感谢上帝,发挥上帝赋于他的特长吗?他的想法得到传教团团长及父亲的赞同和鼓励。埃里克在桑迪帮助下跑得越来越快,并获得了“苏格兰飞人”的美名。哈罗德很想见到这位高手。机会终于来了,埃里克将代表苏格兰参加在爱丁堡举行的法国与苏格兰间的竞跑比赛,哈罗德决定前往观看。比赛中,埃里克因一名法国选手的胳膊碰撞而跌倒。在观众一片叹息声中他迅速跃起,直追对手。他越跑越勇,终于以两米之先把领头的法国选手甩在身后,首先冲线。随后他躺倒在地上,紧闭双眼……他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名教练萨姆·穆萨比尼的赞赏。埃里克被桑迪扶走后,哈罗德找到萨姆,希望教练能帮助他跑得更快。萨姆也已略知哈罗德的名声,不过他说应该由教练来物色运动员。萨姆表示他得看哈罗德的实际表现才能决定是否接纳他。哈罗德十分感谢,并希望与埃里克一起比赛。

刻苦训练之余,奥布里和安德鲁约请哈罗德与他们去伦敦共度周末。在观看萨伏依剧院的歌剧时,哈罗德爱上了台上一位名叫茜碧尔·戈登的女演员。散场后他请她吃饭,姑娘欣然同意,因为她的小弟弟是个运动迷,整天谈论着哈罗德。在餐桌上两人情投意合,当问到为什么要练跑时,哈罗德表示他要向全世界证明,一个犹太人能比他们跑得更快。

1923年,为奥运会选择参赛者的全英运动会将在伦敦举行。哈罗德与埃里克的比赛机会终于到来。在这场茜碧尔也来观看助威的百米赛跑中埃里克首先冲在前面,尽管哈罗德全力奔跑,但埃里克仍然领先。哈罗德瞬间扫了对手一眼,埃里克先于他冲线,哈罗德屈居第二。虽然哈罗德有资格参加奥运会,但对于一向自信必胜的他来说,还是感到十分沮丧。就在他无法接受女友的劝慰,感到自己的成绩再也不能提高时,萨姆给了他新的希望:他愿意给予帮助。在萨姆的精心教练下——教练的内容包括通过新闻片研究1920年奥运会短跑优秀选手、美国的帕多克和肖尔茨等人的经验以及掌握短跑步幅大小和节奏等——哈罗德提高了成绩 哈罗德在训练期间受到凯厄斯学院院长的宴请。在餐桌上,凯厄斯学院和三一学院的院长向他示意,他不该请一个阿拉伯和意大利血统的教练帮助,声称真正的英国人参加运动只是因为喜好运动,并不在乎名次。哈罗德反驳说:为了家庭、剑桥和国家去争胜是无可非议的,他愿意花钱请名手指导而不在乎他的血统。

埃里克也在桑迪帮助下加深训练。一次埃里克因参加训练而未能准时参加弥撒,珍妮颇感不满。埃里克冷静地告诉她,他不改去华布道的初衷,不过此时此刻他深信上帝要他练跑。他要参加即将在巴黎举行的奥运会,要以出色的成绩表达他对上帝的感恩与爱。

奥运会开赛前夕,英国的优秀运动员在滨海城市多佛进行集中训练。当他们乘船离开多佛前往巴黎时,埃里克忽然得悉他参加的100米预赛项目被安排在星期日举行。这对他来说十分不幸,因为他必须恪守在安息日把时间献给上帝的教义,决不能在星期日参赛,甚至连英国的奥委会主席伯肯黑德爵士和威尔士亲王的劝说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同来参赛的林赛爵士提出了解决办法:既然林赛已在3000米项目中获得银牌,他决定让出自己在400米项目中的位置,由埃里克接替。埃里克十分感激,爵士的慷慨使他有机会在去中国前争夺金牌。

百米赛的最后决赛时刻到来了。哈罗德在跑出50米后一路领先,直到终点线。美国选手肖尔茨获得第二。随后便是埃里克的400米决赛。他一路领先,创造了奥运会这一项目的最佳纪录。

回国后哈罗德与茜碧尔结了婚,埃里克则同家人一起前往中国。哈罗德由于腿部受伤不再参赛,他成了英国体坛的一位老前辈,卒于1978年。埃里克则一直待在中国,直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去世。



【鉴赏】

《火的战车》摄制于80年代之初,它的成功使长期处于低谷的英国电影业呈现出复苏的景象。本片和《甘地》两部英国片连续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一事实鼓励英国又拍摄出一系列受国际观众和影论界欢迎的影片。本片是在获得美国20世纪福斯公司提供的一部分资金后制作出来的。它的成功也激发了美国对英国片的兴趣,不仅使英国电影在美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而且还意味着美国公司重新对投资和发行英国影片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除此以外,本片在英国的电影界、评论界也产生重大影响。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批评的依据,人们从影片受到欢迎的事实中看出,它迎合了回溯历史的怀旧心理。英国导演朱利恩·坦鲁尔认为,影片反映了英国人“对现代生活本质上的拒绝态度”。评论家詹姆斯·帕克说:“事实上,《火的战车》是反对现行体制的言谈与对英国传统的颂扬两者的复杂结合。哈罗德·亚伯拉罕斯与埃里克·利德尔两人都是有道德观和强烈爱国心的人。一个公然反抗剑桥大学的院长(后者出于反犹太主义思想和势利眼谴责了前者雇用一位职业教练),另一个则不屈服于英国奥委会让他放弃宗教信念而在星期日参赛的压力。”导演赫德森曾以“主人公们反对虚伪和偏执、反对权势者的顽固不化和双重标准”这样的话来概括影片中的争议;他还说:“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准则,否则无论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讲,我们都会垮掉。”

本片的成功首先是编剧的成功。影片是根据两个赛跑运动员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两人的情况各异,事实上两人相遇的时间也不多,但编剧把两人的经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它们相互映照、相互补充。韦伦德的才华与其说在于他写出了难忘的词句或人物,毋宁说在于他设计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整体结构,使上述两者的结合成为可能。在叙述这一关于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故事时,韦伦德还十分敏锐地意识到影片必须表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氛围。影片涉及到反犹太主义和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问题,尤其是严肃地探讨了个人的奋斗和不懈追求的问题。在后一方面,韦伦德的剧作与表现那一时期的文学尤其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韦伦德与写了《39级台阶》等小说的约翰·巴肯(1875-1940)就颇有共同之处。在精神气质上来说,巴肯的小说与那一时代有着明显的联系。巴肯的主人公往往渴望战胜他们自己所钦佩的人,因为值得尊敬的对手才是自己所应该追求的、真正称得上最佳的竞争目标。韦伦德在《火的战车》中就把帕多克与肖尔茨两名美国选手描写成令人钦佩的人物。本片两位主人公作为赛跑选手,在攀登世界冠军的道路上都敢于否定自己、战胜自己的弱点,这也是和巴肯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相吻合的。编导通过影片表现了那个时代英国的英雄人物的气质,使观众得以理解并感受到那个时代与现今的不同。

在赞扬的同时编导也并非没有批判。三一和凯厄斯学院的两个院长就是影片所探索的“时代精神中的欠缺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虚假的运动业余性、隐蔽的反犹太主义、势利与虚伪委实是令人可憎的。

通过上述两种态度,人们可以看出编导的倾向性。它反对唯利是图、反对虚伪,颂扬以斗争取得成功从而实现自我的精神。

影片最特殊的戏剧张力在于埃里克的宗教信仰和他的赛跑爱好之间。这一张力的消除是困难而又现实的。编导令这一冲突集中表现在坚持星期日守安息的埃里克与英国参赛队负责人之间就星期日参加百米预赛问题发生争议的那些场景里,甚至在威尔士亲王亲自出面说服的压力下埃里克也不为所动。最后林赛爵士自愿让埃里克替其参加400米赛跑,问题才算解决。埃里克坚守了他的原则,既为国家赢得荣耀,又维护了他的宗教信仰。这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难以理解,但却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时代氛围。精神力量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本片编导所要强调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从影片的片名也可反映出来。影片以1978年某教堂为哈罗德举行追思礼拜作为开头与结尾。礼拜结束时唱诗班唱起了赞歌《耶路撒冷》。片名就来自其中的歌词“把火的战车带给我”。“战车”一词可作古代赛车时的马车解;影片所表现的,与其说是竞赛,不如说是火一般的信念。

本片是赫德森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这对他可说是导演领域里的一次“十项全能运动”,因为他必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效果: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壮观到苏格兰、剑桥的气氛,从著名的吉尔伯特与沙利文的喜歌剧演出到竞赛场面本身。在竞赛的场景里,赫德森常常使用慢动作拍摄,并把它与特殊处理的声带效果、重复的手法结合起来,这种方法持续、协调的使用使它成了一种表意丰富的手段,它表达了赛跑运动员们在竞赛中的感受。对他们来说,一些短暂的瞬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并且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集中在赛跑的终点线上。

赫德森和韦仑德在敷演剧情时采用了“先森林后树木”的手法,开门见山地推出其所关注的竞赛、种族、宗教、国家诸方面的问题,同时将这些问题相互纠结缠绕的复杂关系粗略地展现出来。在影片开头的追思礼拜进行过程中,观众听到“让我们赞扬名人和生育我们的父辈……”的悼词。接着银幕上出现1924年一群运动员在肯特郡海滩上跑步的景象,同时响起了主题音乐。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观看他们跑步。然后摄影机转移镜头使观众看见那家名叫卡尔顿的旅馆(观众后来知道,那就是运动员们出发去1924年巴黎奥运会之前所住的旅馆),同时奥布里的画外音在念着他给母亲的一封信。他的声音又把故事推回到1919年奥布里和哈罗德如何到达剑桥大学的情景。在宿舍登记的时候,哈罗德的犹太人身份与随之而来的偏见就明确地显示了出来。在入学新生聚餐会上,当男童唱诗班唱完圣歌后凯厄斯学院院长讲述起在大战中牺牲的本学院师生:“他们为英国而牺牲、为英国所象征的一切而牺牲”。当哈罗德破天荒地在12点时钟鸣响声中绕场地跑完一周时,院长不由评论说他是英国的最佳短跑手,没人能跑得像他那么快了。然而影片迅速切入苏格兰高地,另一名快跑手埃里克·利德尔正在主持孩子们赛跑。发奖以后他在讲话中谈到他怎样在中国出生,他父亲曾怎样对他讲述苏格兰的美丽的群山;又谈到他现在和将来将始终是个苏格兰人。后来他自己也被鼓动参加一场比赛,并赢得了胜利。为此他所在的传教团团长激励他“以上帝的名义跑吧”。然后影片又回切到哈罗德在剑桥的房间。他告诉奥布里,墙上的相片是他的父亲,一个对这个国家十分崇拜的人……

影片开始不过20分钟,它的主题和它关注的问题就已初现轮廓了。这对主题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