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59
艾伦·西利托的小说。作为“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人物,西利托用愤慨、犀利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受压迫者的故事。主人公科林·史密斯年仅十八岁,生性叛逆,他生活在贫穷沉闷的兰开夏州,由于参与了一宗面包房的盗窃案,他被抓获并关进了教养院。教养院的长官发现史密斯具有长跑的才能,便让他参加体能训练,准备以后的长跑比赛,并想通过史密斯的获胜使自己得到升职的机会。尽管史密斯十分敌视长官,但还是接受了训练,因为他发现只有在单独的跑步训练中,他才能获得片刻的自由,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长跑大赛终于到来,史密斯也制定好了对付长官的计划。他在比赛中一路遥遥领先,长官见状以为胜券在握,满心欢喜,没想到史密斯在快接近终点时突然放慢了速度,故意输掉了比赛。长官的心情一落千丈,升职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他大发雷霆,将史密斯送入教养院做苦役。史密斯虽然在身体上得到了惩罚,但心里却体会到了挑战权威的无限快感。小说的语言非常口语化,还常常出现俚语,这既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环境,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西利托通过小说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无能,反映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痛苦经历。叛逆者反抗权威的题材在很多小说中都有体现,比如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肯·凯吉的《飞跃疯人院》,等等。但也有批评家将史密斯和以上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区别对待,因为他们认为史密斯本身是一名罪犯,他触犯了法律,理应得到制裁,如果史密斯的叛逆精神一经推崇,社会将成为是非颠倒、秩序大乱的世界。批评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丝毫不影响小说的受欢迎程度,这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典型的反叛青年文化息息相关。同时,随着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兴起,《长跑者的孤独》作为完美的素材,被导演托尼·理查森搬上了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