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 [澳大利亚]道伯森》读后感

欲自在图逍遥夜独出走,

留灯明弃家室登上城路,

至桥边却迟疑停住脚步,

转回身沿来路步履踌躇。

三次啊我悄然踏上孤路,

三次啊那黑林将我围住;

夜雾虽消解我牵肠挂肚,

大地啊却牢牢系我脚步。

念母亲与女儿正睡梦乡,

上有老下有小待我供养,

我怎能置她俩而于不顾,

我怎能闭家门而图他往。

我独自在路上徘徊思量,

渐渐地我心中似有所悟:

绝亲情断骨肉啼饥号寒,

我此生将如何伶仃孤苦。

忽听得有公鸡啼鸣山冈,

喔喔喔三声叫我心亮堂;

回到家伸出手拧动门把,

那胡思与乱想顿时消亡!

(朱次榴 译)

【赏析】

《鸡鸣》是一首深受读者喜爱的诗。诗人直视主人公“我”的内心深处,展现了从犹豫到反思、从醒悟到谴责的心理变化过程,一种逃离与回归的趋一过程,表达了浓烈的家园意识和张扬完美人性的精神追求。

“欲自在图逍遥夜独出走,/留灯明弃家室登上城路”,为了追求自由自在、洒脱无羁的生活,“我”舍下亲人,独自一人深夜出走。“至桥边却迟疑停住脚步,/转回身沿来路步履踌躇。”望着江水中月亮的倒影,心中充满了惆怅与不舍,“我”停住脚步,转过身来眺望远处依稀可见的家,那隐隐约约的灯光召唤着“我”,就像亲人的呼唤。“我”不由自主地沿着回去的小径前行。此时的“我”步履缓慢,犹豫不决。这一节诗人简明扼要地将“我”因为欲望而逃离,又因不舍而踌躇的复杂心境表露出来。但她没道清: 到底是什么阻止“我”的前行呢?是什么让“我”牵肠挂肚、欲罢不能呢?

“三次啊我悄然踏上孤路”,这样独自离去已经有三回了,但为什么“我”会选择不作声响地踏上一条孤零零的道路呢?这和上节中第一句正好对应,因为对自由的渴望才会让我作出这样的选择。“三次啊那黑林将我围住”,每一次离去“我”总是被黑压压的一片树林阻截住,黑幕让我迷失其中,暂时消散“我”心中的挂念,但大地却紧紧地锁住“我”的脚步。这里诗人让“黑林”和“大地”两个客观存在的物象作为我前行的阻碍物,可它只能让“我”原地不动,停留不前。它不过是个假象,只会唤起“我”心中更多的思念与不舍。

“念母亲与女儿正睡梦乡,/上有老下有小待我供养”,这一句直白地将“我”心中的牵挂说了出来。家中的老人与孩子都视“我”为依靠,此时她们正熟睡于梦乡,全然不知我的“放弃与背叛”。“我怎能置她俩而于不顾,我怎能闭家门而图他往”!这亲情与责任于“我”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怎么可以轻易地丢弃呢?若对此熟视无睹,基本的人性不也泯灭殆尽了吗?这一部分诗人运用两个反问句将“我”内心的深深自责之情表露出来,虽带有犹疑的色彩,但已有悔过的意识。

可以说上一节已显现出“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反思与自责,但还不够彻底,不够明确。紧接着诗人则进一步地剖开“我”的内心,此时“我”已经和前面的“我”判若两人,心理上已从犹豫、踌躇向醒悟、自责转变。“我独自在路上徘徊思量,渐渐地我心中似有所悟: 绝亲情断骨肉啼饥号寒,我此生将如何伶仃孤苦。”经过这心路上的艰苦探索,“我”终于找到回归的支点。

“忽听得有公鸡啼鸣山冈,/喔喔喔三声叫我心亮堂”,最后一节引用公鸡啼鸣之声让“我”从胡思乱想中惊醒过来,“喔喔喔”乃神来之笔,使诗歌读来妙趣横生,生气勃勃。鸡鸣就像警钟一样让“我”从晕眩中落到地上,回到现实中来。所以“我”加快脚步,赶紧回家打开门看看“我”的亲人们,一切的踌躇与犹豫、反思与自责都烟消云散了。就好像接受了洗礼一样,此时的“我”已经心胸开阔、心明眼亮、心情舒畅了。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情感的变化描写得细致入微,从主人公“我”的自我谴责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完美人性的张扬。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我”出于个人欲望,曾想将亲情与责任抛之脑后,但作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这样做是对自我本性的亵渎。这首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毫无保留地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困惑、犹豫、醒悟、自责,这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从逃离走向回归。这既是对自我本性的回归,也是对家园的回归。因此,在诗中我们还能感觉浓浓的家园意识,就像诗中不灭的灯盏,召唤着游离者的回归。

此诗的翻译也别具特色,朱次榴充分地发挥了中国古代传统律诗的特点,将此诗译得别有风味。它采用了三三四的结构,节奏紧凑,如“欲自在/图逍遥/夜独出走”、“上有老/下有小/待我供养”等;且多处押韵,如乡、养、往、量、寒、冈、堂、亡等。

(喻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