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暮年 [英国]柯尔律治》读后感

诗呵,像在花间飘荡的风,

希望叮住花朵,像只蜜蜂——

两者都是我的!生活多么欢快,

充满了纯真、希望和诗情,

那时我还年轻!

那时我还年轻?——可悲的那时呵!

呵!此时与那时之间的变化呵!

这一非人工建造的能呼吸的寓所,

这一给我带来痛苦的错误的躯壳,

那时曾多么矫捷地从高峻的山崖

和闪光的沙地上飞速驰过——

就像那些没有经验的崭新的小舟,

航行于广阔的河流、蜿蜒的湖泊,

既不向帆和桨求助,

也不怕风浪的恫吓!

这躯体对风雨阴晴毫不在意,

当青春和我同为它的房客。

鲜花多可爱!爱情如鲜花;

友谊好似庇护的树荫;

欢乐呵如骤雨般降临,

呵,自由、友谊、爱情,

那时我未入老境!

那时我未入老境?呵,可悲的那时呵,

它告诉我,我的青春已经消逝啦!

呵青春!在多少甜蜜的岁月里,

你和我曾经合二为一;

我但愿这只是一个幻觉——

不,你不可能已离我远去!

你晚祷的钟声尚未敲响——

你常戴着假面不露真相!

如今你究竟玩的什么花样,

竟要我相信你离我他往?

是的,我看到了这丝丝银发,

这龙钟的步态、佝偻的形象:

但你的嘴唇仍开放着春天的花朵,

你的眼泪仍闪烁着明亮的阳光!

生活即思想: 因此我还将认为

青春仍和我同居一庐,并未分张。

在清晨,露水如明珠闪亮,

一到阴郁的黄昏,却变成了眼泪!

生活一旦失去了希望,只能带来悲伤,

当我们进入暮年时光!

生活只能带来悲伤,

就像一个来作客的穷亲戚

你不能粗鲁地把他赶出去;

他絮絮叨叨地一再向你告别,

却总是赖着不走,并一味地

插科打诨,而脸上并无一丝笑意。

(顾子欣译)

【赏析】

一首好诗可以触动人们内心各样的感受,从悲伤到欢乐,从惆怅到欣慰,而这种丰富性又恰恰来自诗人内心世界的敏感和多情。这首《青年与暮年》不仅传达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感受,也典型地表现出了湖畔派浪漫诗人多愁善感的精神世界。虽然诗名为《青年与暮年》,但诗歌的主要内容却是在描绘美好的青年时光,只不过这种描写总是带上一点青春逝去的忧伤感,而这种忧伤感显然来自诗人对诗句的巧妙安排——在每一节的开始和结尾都有标示回忆性的诗行,要么是“那时我们还年轻”,要么是“那时我们还未入老境”,从而使关于年轻的回忆总是带有浪漫诗人所特有的忧伤和惆怅。

这种情绪的表现还在于诗人对年轻的描绘方式上——作者总能用灵秀的笔触写出青春的美好和诗意。在第一节中,诗人把对诗歌和希望的拥有当作是青春的标志,诗就像“在花间飘荡的风”,希望则“像只蜜蜂”,这二者都属于年轻的“我”,年轻就是充满了“纯真、希望和诗情”,这就对年轻作出了一个总括性的描述。接下来,诗人又把年轻描绘成可以矫捷地在“高峻的山崖”和“闪光的沙地”上飞驰,“就像那些没有经验的崭新的小舟,/航行于广阔的河流、蜿蜒的湖泊”,年轻被诗人用活泼的意象表达出来。下一节中,明丽的青春形象又被诗人拟人化,抒情主人公通过倾诉式的表白,来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眷恋和青春逝去的悲伤,以及对年华老去的恐惧。但同时,诗人也似乎找到了老年所具有的青春的意义,因为“生活即思想”,青春随着生活而成为过去,但随生活而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却弥足珍贵,“思想”是富于活力的,它能照亮前途,带给人希望,就像青春对于人们的意义一样。居于这样的认识,主人公认为:“青春仍和我同居一庐,并未分张。”最后一节,诗人仍然使用比喻,用清晨的露水比喻年轻,用黄昏的眼泪来代表暮年时光,而暮年时光因其没有前景和希望,只能给人带来悲伤。作者把这悲伤的生活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作客的穷亲戚给人十分讨厌和无奈的感觉。对思想的赞许和对无希望的恐惧,提升了整首诗歌的意义,表明了诗人对青年与暮年的更深刻的感受和思考。诗人以想象神游于自然之境,妙手撷取比喻,将诗意的表达和自然意象亲密无间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哲思的表达丝毫不显得干涩枯燥,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尽管这生命并不是那么快乐,带着浪漫派诗人所特有的忧郁和悲伤。

(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