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法国]戈蒂耶》读后感

是的,最美的作品出自

最坚硬最难对付的

形式——

玛瑙、珐琅、大理石和

虚假的束缚不能容忍!

但缪斯啊,为了前进,

你不嫌

古希腊舞台的鞋太紧。

容易的韵应受到轻蔑,

犹如尺码太大的鞋

谁的脚

都可穿,也可随意抛却!

雕塑家,别再迷恋于

拇指捏的软糊糊的

黏土,

心灵啊,正在别处飞舞;

要与最硬最名贵的

大理石搏斗一番,

只有它

能保持纯的轮廓线;

要从西西里借用

线条坚毅的青铜,

那线条

既高傲又魅力无穷;

要用精巧的手工

在玛瑙矿脉中

捕捉

阿波罗的身影。

画家,把水彩弃绝!

把过于柔弱的颜色

送入

珐琅炉内固化、烧结;

创造蓝色的美人鱼,

叫她们尾巴这样扭,

那样游,

创造纹章上的怪兽;

创造圣母和耶稣像——

在三叶光圈的中央,

创造球,

还有十字架立在球上。

一切都将逝去,永恒

只属于强的艺术品:

雕像

比城市更能永存。

当农夫在耕地时,

掘出一枚庄严朴实的

奖章,

它揭示了一朝帝王。

天神们自己也都会死。

但至高无上的诗行

留存,

比青铜更为坚强。

雕镂,琢磨,精益求精,

把你流云般的梦

封存

于坚固的磐石之中!

(飞白译)

【赏析】

戈蒂耶是唯美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标举“为艺术而艺术”。

戈蒂耶的美学观点是: 凡是美的都是无用的。只有无用的才是美的。凡是有用的都是丑的,因为人的欲望本身就是丑的。宁要玫瑰花不要土豆,宁要郁金香不要白菜,宁要拉斐尔的画而不在乎做法国公民。他把美的非功利性强调到压倒一切的程度,主张从诗中排除社会和道德内容。如果要讲道德的话,戈蒂耶认为道德就存在于美之中。自然美、人体美、艺术美是戈蒂耶诗歌的基本主题。

戈蒂耶从浪漫主义大师雨果那里继承了瑰丽色彩和异国情调,但抛弃了雨果诗作的感伤性、政论性和人道主义的胸怀。他的政治态度从早年的激进转向保守,既反对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和虚伪道德,也反对人民革命。戈蒂耶崇尚古希腊艺术,他的诗论有古典主义渊源,但反对“寓教于乐”又是他与古典主义的原则的区别。

戈蒂耶的代表作是诗集《珐琅与玉雕》,他在此书序诗中写道:“不管那风狂雨暴,敲打我紧闭的窗户,我制作珐琅和玉雕。”1857年,他又发表了《艺术》一诗,作为他唯美主义的诗体宣言。到了19世纪60年代,戈蒂耶的主张和《艺术》已成为巴那斯派的纲领。

戈蒂耶在《艺术》中提倡制造“硬”的艺术,以此反对浪漫主义多愁善感的“软诗”。他把珐琅、玛瑙、大理石、青铜与诗并列,要求用这些硬性材料制出精美名贵的工艺品来(珐琅是在金属表面上烧附釉料的工艺品,如中国的景泰蓝)。这需要能工巧匠雕金刻玉的技艺,在戈蒂耶看来,决非“拇指捏的软糊糊的黏土”可比。“软”和“硬”的区别,在于前者重情感,后者重技艺。戈蒂耶认为多愁善感的诗是“软糊糊”的,而他自己的诗,例如这首《艺术》,却富于幻想而不动情感,只对审美对象采取静观态度而保持无利害关系的距离。

其次,戈蒂耶在此诗中主张严谨的规则、“紧的舞鞋”,以此反对浪漫主义诗歌在形式上的松散自由。他主张在音韵上下工夫,反对随手的、不费气力的、“容易”的韵。

为了反对在诗艺上不下工夫的倾向,戈蒂耶甚至从工艺美术“引进”了烧结、雕镂、琢磨等成套的工艺技术,来加强诗艺的“硬度”,以便把诗人转瞬即逝的“流云般的梦”封存于千古不朽的大理石中。

《艺术》一诗本身的形式美,就体现了作者的主张,富于雕刻的力。法国诗传统上习用十二音节的亚历山大律,因“线条”长而难以体现“硬”的特色。所以戈蒂耶改用短律,此诗原文的节奏6,6,2,6音节(但译文音节数常常超出规格),似乎体现了“刻刀”短促有力的刀法。

由于《艺术》不是抒情诗而是文论诗,作者的主张又偏于形式主义一隅,其中讨论的艺术问题与一般读者较难发生共鸣,但是最后四节诗却是精辟的警句,是一曲强有力的艺术的颂歌。

雕像与城市相比,出土的奖章与帝王相比,诗行与天神相比,究竟谁更强,谁更能永存?事实证明: 天神们是靠《亡灵》、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变形记》活到今天的,许多古代的城市、帝王与国家,如今也要靠出土文物——无价的艺术珍宝的揭示、联想和象征,才得以生存,或得以从湮灭中复活。

戈蒂耶的名言,将得到诗人和艺术家们的珍重,而永远响在我们耳边:

“一切都将逝去,永恒只属于强的艺术品。”

(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