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断绝之厨,
有一破碎之古瓮。
人等议论之胆寒,
有感于眼前之瓮身。
眼观破碎之古瓮,
忆昔园险之女童,
搂于白嫩之双臂,
走向泉涌之林中。
窗口漏下之阳光,
映照破散之片菱,
凝望日光悄悄移,
唯吾独自思虑深。
在吾临渴之日,
谁欲汝变作花林?
在吾唇裂之时,
水乃吾之生命。
佼佼者之脆弱,
吾已闻于诗人。
善者亦终如是乎?
呜呼破碎之古瓮?
啊!土生土长之人,
步光明大道之人,
怀崇高理想之人,
命运岂非如古瓮?
足踏菱形之破片,
不堪满腹之愁情,
余晖不知何时去,
呜呼破碎之古瓮!
(罗兴典 译)
【赏析】
本诗选自诗集《暮春》。英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作过《希腊古瓮颂》一诗,薄田的这首诗歌连同《牧笛集》中的《古镜赋》,显然是受了济慈的影响而创作。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古典主义的浪漫诗人。日本文学评论家认为,他是继岛崎藤村和土井晚翠之后浪漫主义诗坛崛起的一座奇峰。
全诗分为七节。形式工整,语言优美。以直观绘画式的手法,加上神秘的色彩,集中描述诗人憧憬古代文化的情趣。这首诗在一种象征性的诗意中,充分表露了诗人的古典趣味和感伤情调。全诗紧紧围绕破瓮而写,从破瓮的遭遇展开丰富的联想:“忆昔园险之女童,/搂于白嫩之双臂,/走向泉涌之林中”,又想到“在吾临渴之日,/谁欲汝变作花林?”现实的人生,无论“土生土长之人,/步光明大道之人,/怀崇高理想之人”,无论清白的人或善良的人,“佼佼者之脆弱,/吾已闻于诗人”,无论什么人都“命运岂非如古瓮”,都逃不出瓮的命运。这是一种理智性的联想。在诗人看来,人的命运和破碎的古瓮无异,无论之前多么风光美好,最后都会破碎不堪,变成一堆菱形的碎片。“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眼前的美好很快就会消逝,人生苦短,命运无常。诗人因而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余晖不知何时去”,他沉浸在深深的思虑中,忘物忘我,竟连太阳落山也忘却了。“窗口漏下之阳光,/映照破散之片菱”等诗句令读者不禁也开始哀伤破瓮的命运。诗歌的古典象征诗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日本式的季节感,以及日本式的哀愁之情,有着白嫩双臂的女童、日光轻盈悄悄移动、“不堪满腹之愁情”,展现出一幅幅日本的风景。
可以说,薄田泣堇的诗歌表面上是感伤命运弄人,而内在的精髓却是日本美的情愫,细腻真挚的感情。他的诗歌风格端丽,古语雅语兼收并蓄。他大胆启用古语,试图赋予古语一种新意,一次创造一种新的语境,形成一种新的诗体。这种对知性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关心,使两者达到统一,成为其象征诗的主要特色之一。他的诗,再现了当时高涨的民族意识,唤起了怀古主义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他的《有明集》通常被评论界视为象征主义的最早、最高代表。他对于日本现代诗的意义主要在于促进了诗歌语言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他的诗篇虽然也有很浓的艺术至上主义倾向,但并不像与谢野铁干等“星堇派”诗人那样,把诗兴关闭在恋情的象牙塔里。
(朱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