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二首 [英国]勃朗宁》读后感

一、 夜半相会       

灰蒙蒙的海,一带黑色的陆,

大而黄的半个月亮低悬天边。

浪花儿朵朵从睡梦中惊跳,

化作小圈儿无数,磷火闪跃。

我驾小船驶入小小的海湾,

就在泥泞的海涂稳稳刹住。

在带海腥味的滩头走一哩路,

越过三块田,一座农庄出现。

窗玻璃上轻弹,嗤的一声摩擦

擦燃的火柴喷出一朵蓝花。

又惊又喜的一声呼,但这呼唤

早被两颗心同跳的声音盖住!

二、 清晨离别       

绕过海岬大海扑面而来,

太阳在山边缘刚刚露脸:

一条笔直的金路在他面前,

而我需要一个男性的世界。

(飞白译)

注释:

哩,英里的旧译。

【赏析】

《夜半相会》最初发表在勃朗宁1845年出版的《戏剧罗曼司》集中,与《清晨离别》合为《夜与晨》一首。后来诗人又将《夜与晨》分为单独两首,用今名发表。据说勃朗宁夫人从校样中读到,倍加赞美说:“《夜与晨》多美呀……”

这两首诗合起来如果单从情节看,无非是叙述了一对恋人从幽会到分手的过程。但勃朗宁感兴趣的是这过程中人物戏剧性的心理变化,以及从这心理变化中折射出的生活哲理。因此,这两首诗像勃朗宁的其他戏剧独白诗一样具有三个层次: 情节层、心理层和哲理层。

第一首《夜半相会》的独白者很明显是一个男子。他虽然没有直接表白自己是如何急切、紧张地盼望着幽会,但我们从字里行间能感到他骚动不安、焦灼紧张的心理。

诗的开头两句交代了出发的时间和地点,但交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夜已深了,月亮已升起,周围的一切都在沉睡之中,整个背景笼罩在一片灰、黑色中。主人公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时机出发呢?显然,这次幽会是极其秘密的、非法的,因而主人公的心里是紧张的。这种紧张的情绪投射到“浪花儿”上,就使他感到仿佛浪花儿也从“睡梦中惊跳”。

第二节开头对路途的枯燥乏味的叙述,看似多余,其实是极其重要的一笔,它是主人公的心理从紧张过渡到喜悦的一个中间阶段——急切。他渴望早点见到心上人,而路途却是那么漫长(“一哩路,三块田”),这使得他的心里更加紧张,从而变得急不可耐。这种急切而紧张的心理在此后的三个动作(轻弹窗玻璃、擦火柴、惊喜的呼唤)中达到了高潮而突转的喜悦。这三个动作虽然是由屋子内外的两个人分别做出的,却衔接得那么迅速,那么连贯,那么顺当,说明幽会的另一方一直没睡,早已在紧张、急切地等待心上人了。勃朗宁就这样巧妙地通过外部动作暗示了两方面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诗歌最后一句又由喜悦心理一下子转化为紧张心理: 两颗心同跳的声音盖住了惊喜的低呼,再次暗示了这次幽会的秘密性和非法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这对恋人公开地、大大方方地相爱呢?诗人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他曾说过:“我的着重点放在心灵发展的种种事变上,其他就很少值得研究的了。”

前面已说过,《清晨离别》原与《夜半相会》合为一首,所以应该与后者联系起来解释。照一般情理看,《夜半相会》是一个男人说的,《清晨离别》则应为一个女人说的,因此本诗第三行中的“他”似应指被送走的男人。第四行中的“我”——女人孤单了,所以感到“需要男性的世界”。但是勃朗宁自己在1889年2月22日回答人家关于这首诗的解释时,却表明两首(两部分)诗是同一个男人说的,“这是他的自白,供认(第一部分)所包含的这种欢悦为自给自足可以持久的信念是多么转瞬即逝,不像当时所显得的那样。”所以,这里的“他”就只能指第二行中的“太阳”。这样来解释就把诗的含义又深入了一层,不仅写了男主人公心理的微妙变化,还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一种爱情观。光看第一篇诗,似乎诗人要说明的是,对男人来说,女人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为此,他不顾危险在夜半时分渡海越滩赶来和他所爱的女人相会。但再看第二首就知道了,第一首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爱的激情是转瞬即逝的,女人并不是男人的整个世界。男人还有男人的更高追求。这个世界需要男人去创造,去奋斗。因此他不能老是待在女人身边,他必须和她分手。白天,生气勃勃的雄性的太阳在召唤他,他必须回到需要男人的世界中去创造;晚上,温柔可爱的阴性的月亮在诱惑他,他需要回到女人的世界中,去获得安抚和休息,这是男人生活的两极,只有生活在这两极的平衡中的男人,才是完整的男人。这就是勃朗宁通过这两首诗揭示出来的人生哲理。

(张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