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献给马尔柯·沃芙乔克 [乌克兰]谢甫琴科》读后感

一个女人在地主的田地上割麦,

她已经劳动得异常疲惫;

但她没有跑到麦捆旁边去休息,

却勉强迈着步子去喂自己的伊凡小乖乖。

这个被包裹着的小孩,

躺在麦捆的阴影里号叫。

妈妈打开他的襁褓,喂了奶,

还逗着他玩笑。

于是她抱着孩子打起盹来。

她梦见她的儿子伊凡已经长大,

既富有,又漂亮,

他已经说了媒,当了新郎,

和一个自由的姑娘结成夫妇,

他本人也不再是地主的人,而是一个自由人。

他们两口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自己的田地里割着小麦,

孩子们还把午饭送到田头。

那个可怜的女人微笑起来。

可是当她一觉惊醒——原来是空梦一场。

她看着自己的伊瓦夏,

把他的襁褓仔细包好,

为了要收完管家人规定的数目,

她还得再割上六十捆小麦。

(戈宝权译)

注释:

马尔柯·沃芙乔克(1834—1907),乌克兰女作家。

【赏析】

谢甫琴科的诗歌特别擅长对比,《梦》中既有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又有甜蜜生活与辛劳无奈之间的情绪对比,描绘了农奴在体力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全诗没有分节,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现实中的母子,基调大致比较暖色,“妈妈打开他的襁褓,喂了奶,还逗着他玩笑”。然而残酷现实的影子却也若隐若现: 母亲“劳动得异常疲惫”却没空休息,襁褓中的孩子“躺在麦捆的阴影里号叫”。“麦捆的阴影”似乎暗含着某种关于生活阴影的隐喻,但母子之间流溢的温情仍然让人动容。温情的叙述在第二部分进一步升温,转入幸福的梦境。母亲在梦中看到儿子的未来,看到“他们两口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自己的田地里割着小麦”,看到“孩子们还把午饭送到田头”,而这一切的基石在于: 儿子“和一个自由的姑娘结成夫妇”,“他本人也不再是地主的人,而是一个自由人”。甜蜜的梦境使可怜的女人发出了难得的微笑,但“她一觉惊醒——原来是空梦一场”,美梦过后,面对的还是干不完的活儿和儿子作为农奴之子的毫无希望的将来。

谢甫琴科一生蔑视权贵,深深同情农奴遭遇。由于创作进步诗歌和参加乌克兰秘密革命组织而被沙皇政府处以十年的流放和兵役,剩余的年头也大部分在沙皇宪警的监视下度过。但他遭际凄惨而不改其志,成了乌克兰革命和农奴解放中一盏微弱而不灭的风灯,而这种在权贵面前气骨刚烈却又对弱小者充满柔情的特殊气质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刘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