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沉睡了一年,
好像婆罗门守着誓愿;
青蛙现在说话了,
说出雨季所激发的语言。
他们躺在池塘里像干皮囊。
天上甘霖落到了他们身上;
真像带着牛犊的母牛叫声,
青蛙的鸣声一片闹嚷嚷。
雨季到来了,雨落了下来,
落到这些渴望雨的青蛙身上。
像儿子走到了父亲的身边,
一个鸣蛙走到另一个鸣蛙身旁。
一对蛙一个揪住另一个,
他们在大雨滂沱中欢乐无边。
青蛙淋着雨,跳跳蹦蹦,
花蛙和黄蛙的叫声响成一片。
一个模仿着另一个的声音,
好像学生学习老师的经文。
他们的诵经声连成了一片,
像雄辩家在水上滔滔辩论。
一个像牛叫,一个像羊嚷,
一个是花纹斑驳,一个是遍身黄,
颜色不同,名字却一样,
他们用种种色调把话讲。
像婆罗门在苏摩酒祭祀的深夜,
围坐在慢慢的苏摩酒瓮边谈论;
青蛙啊!你们也围绕这池塘,
歌颂一年中这一天,欢迎雨季来临。
这些婆罗门行苏摩祭,提高了声音,
进行一年一次的祭祀歌唱。
这些主祭人热气腾腾,流着大汗,
一个个都现出来,一个也不隐藏。
他们守护着十二个月的秩序,
这些人从来不弄错季节流光。
当一年中雨季来到时,
这些热气腾腾的人都得到解放。
像牛叫的鸣蛙,像羊叫的鸣蛙,
花蛙、黄蛙,都使我们富有;
他们给我们千百头母牛,
在千次榨苏摩酒中使我们长寿。
(金克木译)
【赏析】
在《梨俱吠陀》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歌颂雨季的作品。前面的《雨云》就是典型的一首。
在印度,一年收成的好坏完全取决于雨季到来的早晚和雨量的多少,因而是最受印度人民欢迎的季节,就连田野里的青蛙,也在盼望已久之后为之欢呼起来了,它们“说出雨季所激发的语言”。
干燥和炎热的热季(3—5月)刚刚过去,在这种炎热的气候下,青蛙们也受了不少苦。“他们躺在池塘里像干皮囊”,如果雨季(6—9月)再不来到,恐怕会被晒干了。此时一场大雨从天而降,真是清凉沁人,酣畅淋漓!“天上甘霖落到了他们身上”,雨季到来了,青蛙们不由得欢声齐鸣。
作者采取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一群可爱的青蛙仿佛像一群孩子在田野里欢乐地跳舞:“一个模仿着另一个的声音,/好像学生学习老师的经文。/他们的诵经声连成了一片,/像雄辩家在水上滔滔辩论。”更为幽默的是,作者将青蛙比作了诵经的婆罗门,可见当时婆罗门诵经的现象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这些不学无术、整天吟唱不休的贵族,人们并不见得非常尊敬,视其为神圣,而是常常予以调侃。
“像婆罗门在苏摩酒祭祀的深夜,/围坐在慢慢的苏摩酒瓮边谈论”,古印度的祭祀被婆罗门所把持,范围非常广。简单的祭祀在家中就可以完成,而复杂的祭祀需要四个主要祭司参加,先要按照规定修一个祭坛,其中有三处祭火。三个祭司各司其职,另一个祭祀监督他们的行动,另外还需要很多辅助人员和参加者。这种大规模的祭祀据说要经过一至十二年长的时间,而且总是要杀牲祭神。在诗中,作者将一片蛙鸣比作祭祀的声音,确实非常具有古印度特色。
“他们给我们千百头母牛,/在千次榨苏摩酒中使我们长寿。” 在古印度,牛是最重要的牲畜,是财富的主体,母牛更是被印度人视做圣物。雨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对未来发出了美好的祝愿,希望自己能富有、长寿,表现了古印度人民面对自然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自然现象观察十分仔细,形象生动可感,比喻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反映了上古时代尚未走向神秘的阶级分野。在这种意义上说,《梨俱吠陀》和我国的《诗经》一样,不少作品都散发着古老而清新的民间色彩。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