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 [俄国]普希金》读后感

我坐在潮湿的牢狱的铁栅旁。

一只在束缚中饲养大了的年青的鹰鹫,

它是我的忧愁的同伴,正在我的窗下,

啄着带血的食物,拍动着翅膀。

它啄着,扔着,又朝着我的窗户张望,

好像在和我想着同样的事情。

它用目光和叫声召唤着我,

想要对我说:“让我们一同飞走吧!

我们都是自由的鸟儿;是时候啦,弟兄,是时候啦!

让我们飞到那儿,在云外的山岗闪着白光,

让我们飞到那儿,大海闪耀着青色的光芒,

让我们飞到那儿,就是那只有风……同我在游逛着的地方!……”

——1822年

(戈宝权译)

【赏析】

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普希金因写了不少歌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暴政的政治抒情诗和讽刺诗,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于1820年被流放到俄罗斯南部地区,在南俄的高加索、比萨拉比亚等地度过了四年的流放生涯。在流放和旅行中,普希金广泛接触了俄国社会,南方优美的自然风光、哥萨克人的风土人情,以及与十二月党人的密切交往,更加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他不改初衷,继续创作反对暴政和向往自由的诗篇,写出了许多以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的抒情诗,《囚徒》是其中一首。

这首诗是普希金对当时自我处境的一种真切感受,在俄罗斯南部的流放地,他时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失去自由的囚徒。诗歌以一只鹰为抒情和描写对象,巧妙地寄托了诗人急欲摆脱囚禁、奔向自由的心境。

鹰一向被视为自由翱翔的动物,可出现在这首诗中的,却是一只“在束缚中饲养大了的年轻的鹰鹫”,不过这只被囚禁的鹰却未失其天性,它“啄着带血的食物,拍动着翅膀”,依然充满血性和行动的力量。它不断望着“我”,“用目光和叫声召唤着我”,一同飞向自由的远方。鹰是诗人同病相怜的伙伴,两者“都是自由的鸟儿”,却都受到束缚,这个诗人“忧愁的同伴”又与诗人心意相通,“和我想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冲破束缚,追寻自由。

诗歌几乎全篇都在描绘鹰的动作和思想,实际上,鹰是诗人的自我象征,诗人以鹰自喻,并将鹰设置为自己心灵的对话者,鹰对“我”发出的飞向自由的召唤,实质是诗人在心中的自勉。被流放的诗人犹如失去自由的囚徒,他那颗热爱自由的心灵多么渴望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于天际,穿越广袤的大海,飞上高远的云端。诗人身在南部流放地,心却早已飞向远方。

全诗用语简洁,富于形象感,作为一首抒情诗,充分体现出普希金诗歌特有的“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给人以激情和理想、信念。这首诗也因韵律之美,后来被谱成歌曲,在俄罗斯传唱不衰。

(张素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