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罗伯特·勒维特医生·约翰逊》读后感|赏析

希望如同虚妄的宝藏,

我们辛苦采掘夜夜日日,

戛然而止或逐渐衰亡

生活的慰藉悄然而逝。

年轮的突变撞击友朋的心门,

目睹勒维特缓缓降入坟冢,

他的热心,坦率,真诚,

迎纳所有陌生人为亲朋。

同时他们也记住了他那

模糊的智慧,粗俗的友善;

他从未因为学识而自大,

也谦逊对待别人的夸赞。

当虚弱的身躯需要援救,

当生命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他及时伸出援助的双手,

将医者的力量充分施展。

在穷困不幸的幽暗深处,

他的关爱总是适时出现,

那里,绝望斟满痛苦,

希望像老朽苟延残喘。

病人的请求从未受到怠慢,

微小的酬劳从未遭到蔑视,

内心流淌着谦和的心愿

他的辛劳能够日复一日。

他的美德在有限的圈子行绕,

从不停步,从不离去;

永恒的主肯定会看到

他完美地使用了那个塔兰特

忙碌的白天,宁静的夜晚,

不知不觉中滑过岁月的轨迹,

他的体格曾健壮,他的能力曾显见,

虽然他的高龄已接近八十。

然后,没有经历锥心的痛感,

也没有经历冷酷的逐渐衰弱,

死神突然折断生命之链,

他的灵魂迅速得到解脱。

(蔡海燕译)

注释:

塔兰特(talent): 古希腊、罗马地区的货币单位。《新约·马太福音》中有一个“按才受托的比喻”: 一个平庸的仆人将主人临行前交给他的一个塔兰特银子埋在地下,没有用它获利,主人归来后严厉地责罚了他。“talent”由此引申出“才能”的意思。

【赏析】

1762年,因为编纂辞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国王授予约翰逊一笔300英镑的年金。如此一来,他终于摆脱了先前需要写文章糊口的压力,并且还用这笔年金在家中赡养了一群老弱病残的穷朋友。罗伯特·勒维特便是长期依附于他的好友之一。

勒维特比约翰逊年长5岁,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早年在英国本土、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边打零工边生活,历经艰辛。其中有一段时间,他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做侍者,因机缘巧合结识了一群医生。他们资助他在巴黎的生活,教授他医学知识,经常带他出入医学讲座,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医生。之后,勒维特便以医者的身份四处流浪,并于1746年结识了约翰逊。到了1762年,约翰逊开始有了固定的收入,有能力赡养自己的穷朋友们,而且,约翰逊太太已经去世多年,晚年的家庭生活比较孤单,需要友人的陪伴。于是,独身的勒维特住进了约翰逊在伦敦的大房子,直到1782年去世。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约翰逊与勒维特之间的友谊。他们在教育背景、生活环境、性格志趣方面都没有什么共同点,而且两人的言语交流非常少。他们都习惯了午时才起床,一起默默地享用早餐,然后各自忙活到半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渐渐习惯了约翰逊身边的这位寡言少语的朋友。当人们好奇地向约翰逊问起勒维特的时候,约翰逊总是说,他是一位忠诚的老朋友。除此之外,约翰逊也欣赏勒维特“热心,坦率,真诚”的性格,以及助人为乐的精神。他贫穷、低微,开始年迈,但正是这样一位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的人,始终保留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在他身上,约翰逊看到了基督徒的仁慈、宽厚,也看到了人生的信念和坚定。所以,在《悼念罗伯特·勒维特医生》这首歌里,约翰逊不仅用朴素、动情的文字表达了丧友之痛,也通过简要描述勒维特的生活来传达一种道德性的生存方式。

“希望如同虚妄的宝藏”——诗歌一开始,约翰逊便亮出了他对人生的一贯看法。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罪出生在这个人世的炼狱之中,有多少人能够涤荡罪孽?有多少人最终得到救赎?希望就像宝藏,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惩罚的奴隶,日日夜夜“辛苦采掘”。这个“采掘”的过程既漫长又幽暗,而“采掘”的结局也并非宝藏的发现,因为宝藏是“虚妄的”,我们的希望终究会幻灭。有些人的生命“戛然而止”,有些人要经历“逐渐衰亡”,然后带着罪孽,带着未充分利用的“塔兰特”接受上帝的裁决。忧郁的约翰逊将人生视作一场悲剧,但坚强的约翰逊却自始至终都在与悲剧的人生进行抗争。我们可以说,约翰逊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同时,我们应该明确,他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在接下来的诗行里,约翰逊真实地为我们刻画了勒维特的性格特征和生前活动。用“真实”一词,是因为约翰逊的描述并没有因为对方是朋友而过多夸赞,也没有因为对方是往者而进行美化。虽然他具备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但他的友善却是“粗俗的”,他的智慧是“模糊的”。勒维特出身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饱经风霜的生活让他变得沉默寡言和“粗俗”。他半路出家,通过好心人的指导和个人的努力积累起医学知识,与专业医生相比,他的智慧确实“模糊”。然而,“粗俗”和“模糊”从未遮蔽他的美德。每天午后,他都要从约翰逊的家出发,走到伦敦另一头的贫民街区,为穷人看病,“将医者的力量充分施展”。他不会向穷人们索要诊费,尽管这是他应得的酬劳。穷人们往往用一杯杜松子酒或者白兰地酒来答谢他的工作,他总是默不作声地一饮而尽,尽管他并不喜欢喝酒。看完病后,他就一个人拖着疲惫且踉跄的步伐,从伦敦的这一头走回约翰逊的家。等到他终于上床休息的时候,已是午夜时分。勒维特就是这样度过他后半生的年年岁岁,“从不停步,从不离去”,甚至八十高龄了,也依然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

勒维特每天的经历,从丰衣足食走向“穷困不幸”,从亮堂堂的街区走向“幽暗”的贫民窟深处,也是一种“采掘”的过程。他长年累月辛苦付出,并且带着“谦和的心愿”,希望“他的辛劳能够日复一日”。他的善良和责任心引领着他穿越人生的矿井,走向宝藏的腹地。虽然在人世间,宝藏是“虚妄的”,但“永恒的主肯定会看到”他的所作所为,知道“他完美地使用了那个塔兰特”,因而特别眷顾他,命令“死神突然折断生命之链”,让他的灵魂在平静中“迅速得到解脱”,从而升入幸福的天堂,也就是来世的宝藏。

约翰逊一生饱受病痛的折磨,他以虔诚的基督教信仰来坚定自己生存的勇气,尤其相信《新约·马太福音》中的“安才受托的比喻”,认为人只有充分利用了上帝赐予的“塔兰特”才能得到救赎。从这一点来说,勒维特不仅给予了他温暖的友情,也让他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安才受托”的例子。

在勒维特葬礼的当天,约翰逊在日记本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上帝眷顾他!但愿上帝也能眷顾我。然而,约翰逊本人却没有他的朋友幸运。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是在孤独和忧郁中度过的,据说最后全身水肿、病痛缠身。1784年,这位文坛巨人在自己家中病逝。他一生的成就让我们相信,他与勒维特一样,也“完美地使用了那个塔兰特”。

(蔡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