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刑犯谣曲·维庸》读后感|赏析

在我们之后存世的人类兄弟,

请不要对我们铁石心肠,

只要我们受到你们怜惜,

上帝就会提前对你们恩赏。

你们看到我们五六个紧相傍:

我们的皮肉,曾保养得多鲜活,

早就被吃光和烂掉剥落,

我们的骨头成了灰烬和齑粉。

没有人嘲笑我们的罪恶;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我们兄弟般呼喊你们,你们对此

不要不理,尽管我们被判上了法场

一命归阴。但你们深知

凡是人理智都要热狂;

请原谅我们,既然我们已死亡,

来到圣母玛丽亚之子面前悔过,

但愿他的恩泽不要所剩不多,

让我们免受可怕雷霆的劈分。

我们已经离世,不受心灵折磨;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雨水将我们淋得湿透和冲洗,

晒干和晒黑我们的是太阳;

喜鹊、乌鸦啄去我们的眼珠子,

把胡须和眉毛也都拔光。

我们任何时候都在摇晃;

风向忽东忽西,随意变化交错,

不停地把我们吹得忽右忽左,

鸟啄食我们就像戳顶针。

因此,不要加入我们一伙,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圣子耶稣,我们都受他掌握,

你不要让地狱成为我们安身之所,

我们不需要它,也不用对它报恩。

人们啊,决不要对此加以奚落;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郑克鲁译)

【赏析】

《绞刑犯谣曲》是维庸的传世名作。1462年11月底,维庸卷入一场严重的斗殴事件,再一次锒铛入狱并被判处绞刑。在巴黎夏特莱监狱的狭小囚室里,这位等待上绞刑的囚犯思如泉涌,写下了本诗和另外一首自嘲诗。后来,幸得奥尔良的查理等宫廷显贵的营救,他才被最高法院改判为驱逐出巴黎境外十年。从此,维庸音信杳然,没有人知道他最终是在监狱了结残生,还是成为山林中的隐士。虽然他在离开巴黎之前还创作了两首诗歌,但相比较而言,《绞刑犯谣曲》可谓维庸的最后杰作了。

维庸以将死者的心情来创作这首十行体谣曲。监狱逼仄的空间,幽暗的环境,迫使他深思自己被绞死后的命运。在第一诗节中,他向从绞刑架下路过的行人开口说话,恳求他们为自己以及其他绞刑犯祈祷。开篇第一句,他便饱含激情地呼喊:“在我们之后存世的人类兄弟……”“兄弟”一词,显示了维庸的良苦用心,他是要通过这个充满人情味的词语来唤起人们的道德心和同情心,希望人们不要对绞刑犯“铁石心肠”,不要“嘲笑”他们的“罪恶”。他们也曾是人,也曾有“鲜活”的皮肉,也曾五脏六腑俱全,也曾喜怒哀乐人生。只因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们作奸犯科并被绞死,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改变他们是人、是人类兄弟当中的一分子的事实。所以,原谅“兄弟”的罪恶吧,为“兄弟”祈祷吧。

在向行人祈求宽恕和怜悯之后,维庸又向摆脱了生死之苦的耶稣祈祷,恳求他开恩,不要让绞刑犯们承受太多的酷刑。他虽然承认他们确实做过错事,但又不忘为他们的过错辩白:“凡是人理智都要热狂”。这也就是说,人类倾向于在本能冲动的指引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维庸的这番辩白,恰恰说明他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中世纪后期,世俗教会把基督教精神推向了极端,致使原始基督教对人性本质的理性追求最终走向了对人性的扼杀。人的本能欲望、个性观念和主体要求都被视为罪恶和异端,人在上帝面前只是谦卑的奴仆。维庸在此却强调人的非理性一面,而且还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个性自由之路。这种对人性的认识,正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反对以“神”为本、崇尚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接着,维庸放任自己的想象,描写他们这些绞刑犯被绞死后的凄惨画面: 他们的尸体随风飘摆,日晒雨淋,昔日“鲜活”的肌肤逐渐腐烂,鸟雀啄去了眼珠子、拔光了胡须和眉毛,浑身就像“顶针”那样密密麻麻地都是凹痕。这样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维庸却写得颇为镇定。事实上,维庸正是希望通过恐怖的惨状来博取人们的怜悯之心。对于绞刑犯来说,死亡本身就是一个强迫灵魂抽离躯体的痛苦过程,而死后躯体所经历的各种苦难远非常人可以想象,所以,死亡并不是一种解脱,而是一种惩罚。既然他们已经遭到了应有的惩罚,经受了各种苦难,难道不能弥补或抵消本身犯下的罪过?维庸当然指望这两者之间能够画上等号,继而得到大家的宽恕,让他们上天堂,而非下地狱。

作为一首谣曲,本诗的叠句是:“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它在每节诗歌的尾行出现,一唱四叹,热烈而真挚,将维庸对死亡的恐惧、对过错的忏悔以及渴求被人原谅的心情集中体现了出来。如果我们撇开维庸身上一定会遭到摈弃的罪恶因素,便能从他的生活轨迹中寻找到一系列与生命本质相关的问题: 个性自由与现实约束、自我沉沦与精神升华、生命短暂与永恒价值……这些矛盾和悖论支撑起一个活生生的维庸,一个离经叛道的维庸,一个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维庸。在他灵魂深处的异端火花,成就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谣曲和回旋,也让他跻身于法国最伟大的诗人行列。

(蔡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