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未走的路 [美国]弗罗斯特》读后感

深黄的林子里有两条岔开的路,

很遗憾,我,一个过路人,

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

伫立好久,我向一条路远远望去,

直到它打弯,视线被灌木丛挡住。

于是我选了另一条,不比那条差,

也许我还能说出更好的理由,

因为它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其实讲到留下了来往的足迹,

两条路,说不上差别有多大。

那天早晨,有两条路,相差无几,

都埋在还没被踩过的落叶底下。

啊,我把那第一条路留给另一天!

可我知道,一条路又接上另一条,

将来能否重回旧地,这就难言。

隔了多少岁月,流逝了多少时光,

我将叹一口气,提起当年的旧事:

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

而我——我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

于是带来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方平 译)

【赏析】

据《美国诗歌百科全书》介绍,弗罗斯特曾自己声称,他写《一条未走的路》受到好友的启迪。他的好友托马斯经常在信中抱怨自己没有选择另一条路,经常因没能经历另一种生活而遗憾。弗罗斯特或许曾以朋友的身份提出忠告: 人生或许就是没有回头路,选择任何一条路都意味着放弃别的路,都会有遗憾。诗中的“我”既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人,也可以特指他的朋友。他善于将常见的小事加以提炼、简化,表达深刻的哲理或思想,这首诗就是代表。

诗的开篇,主人公就站在十字路口上,面对“两条岔开的路”,但“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这两条征途既是主人公的困境,也象征人人都要面临选择时的困境。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需要抉择: 职业、爱情、婚姻等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意味着放弃。我们往往会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因而“伫立好久”,选择很难。

接下来主人公做出了选择,而且给出了选择的理由,这条路“不比那条差”,而且绿草茵茵。轻飘飘的两句,显得选择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与接下来两句相呼应:“其实讲到留下了来往的足迹,/两条路,说不上差别有多大。”仿佛无论选择哪条路,结果都“说不上差别有多大”。如果真正重要的并非选择哪条路,那什么更重要呢?诗人处于个人主义兴起的时代,强调独立性和个性是时代的潮流。弗罗斯特认为,理想的人应该坚定地追求自我,应该是自立的、拥有独特个性的人,有对自我的信仰、对爱的信仰、对艺术的信仰和对上帝的信仰。这里可以看出本诗所潜藏的另一层意思: 如何选择和选择什么路不如行路的是什么样的人重要。独立、自立的人,在现实中面临选择时,很可能会选择少有人走的路,而且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如果可以重走多好啊。第三节写出了人人都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万一此路不通、不好,退回重走就不必如此艰难了。难以选择的两条路一般都不相上下,“相差无几”,如果可以“把那第一条路留给另一天”该有多好。然而人人都知道,“一条路又接上另一条,/将来能否重回旧地,这就难言”。现实中的路也许可以重走,但人生没有回头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颇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最后一节体现出,无论如何选择, “多少岁月”、“多少时光”之后,都要面对选择的后果。回想往事,回首那片森林、那条未走的路,慨叹自己“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进而获得“完全不同”的景象、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这条路可能更艰辛,更富挑战性。然而也许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如他自己所说:“不要仅从表面理解我”。生活本身矛盾重重,面对自己特立独行的选择,最终的完全不同的景象,与选择之初的期望一致吗?还是出乎意料?回首一生,是慰藉还是遗憾?正如第三节所言:“两条路,相差无几。”这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也许只是主观的想象,也许差别根本不会太大。“不比那条差”同时也暗含着不见得比那条路好多少。任何人回首往事时都可能会夸耀,想当初我怎样选择,然而只有走过,才知道当初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阅尽人生,“叹一口气,提起当年的旧事”也许才是最真实的感慨。

弗罗斯特的创作名言是“与众相通的经验,与众不同的表达”,他要写的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这首诗中的两条路,人人都会遇到,但其中的意味也许不仅仅是感叹选择之难,更多的是体现人生的矛盾。其他现代派诗人追求辞藻华丽,刻意注重形式,容易脱离现实生活;而他则提倡清新质朴的大众语言,开创了一种流畅自然的诗风,“用日常聊天的语调建立他的诗行”,本诗就是绝佳的例证。他的诗充满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远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艾略特起初认为他的诗歌“很乏味,而乏味的东西叫人读不下去”,但后来也不得不承认他“也许是当今英美诗人中最卓越、最优秀的一位了”。

(马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