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瑟达斯(节选)·弥尔顿》读后感|赏析

在这首哀歌中作者哀悼一位有学问的朋友,他于1637年从彻斯特渡海时,不幸在爱尔兰海遇难;作者借此机会预言了当时正处于高位而腐败的教会人员的覆亡。

再一次,哦,月桂树啊,再一次,

哦,褐色桃金娘和常春藤的青枝,

我来摘你们青涩未熟的果子,

用粗鲁的手指,在成熟季节前,

违心地撒落你们的叶片!

痛苦的义务、悲痛沉重的不幸

迫使我打乱你们的季节时令;

利瑟达斯死了,未及达到盛年,

年轻的利瑟达斯,未离开他的同伴。

…………

 开始吧,朱夫宝座之下涌出的

圣泉里的缪斯姐妹

开始吧,请大声地拂动琴弦。

不要婉拒,不要羞怯地推辞:

但愿某一位温柔的缪斯也能

美言祝福我命中预定的骨灰瓶,

送别了他,请转向我,

请赐我缁色的寿衣以祥和!

…………

 唉!无休止地操心

遭人轻蔑的牧人之曲,冥思

推敲徒劳的诗章,又有何益?

…………

但一旦我们想获得公平酬劳,

想爆发出耀眼的光辉之火,

瞎眼的复仇女神却立即驾到,

用可恶的剪刀把纤细的生命割断。

福玻斯的回答震响在我们耳畔:

“莫颂扬!荣誉不是凡间花草,

也不是披金裹银到世上炫耀,

不靠口碑广泛流传,

它传扬天庭,全凭朱夫大神

清明的眼睛,权威的证明和裁断;

请期待你应得的天上的荣誉,

只等他对每件事作最后裁判。”

 阿勒土斯泉啊,光荣之水,

悠悠明丘斯河上唱歌的芦苇,

当年的曲调有更高昂的情绪;

但现在,让我的牧笛继续。

请听大海的使节发言,

他是海神奈普顿所遣。

他询问海涛,询问海上的恶风:

给温良的青年注定了何等灾祸?

…………

贤明的风神代它们作了答复:

没有一股风从他的地牢溜出,

那天大气宁静,波平如镜,

漂亮的潘诺佩正与妹妹们嬉戏,

致命的是那艘不忠实的三桅船——

在日蚀时建造,凶兆中装帆——

将你神圣的头颅沉入了海底。

 可敬的剑河之神缓步来到,

他披的毛皮披风,戴的芦苇帽

织有暗淡的花样,而边缘好像

血红的花朵,铭刻着悲伤。

他问:“是谁夺走我最亲爱的后生?”

最后来到最后离去的

是加利利湖上的引路人

他带着两把沉重而不同的钥匙,

(金钥匙开启,铁钥匙迅即关闭)

他摇着法冠下的发鬈,严肃地说:

“年轻人,我真舍不得你,我真想

用大批贪馋之徒,来换一个你,

他们闯进、爬进牧羊的场所,

别的事他们都不放在心上,

只热衷于争抢牧羊人宴席之座,

竟把请来的贵宾挤到一旁。

他们只瞎说一气,而简直不知

怎么握牧杖,也没学会别的

作为忠诚牧人的起码手艺!

有何关系?何必学?他们飞黄腾达;

高兴时,他们吹吹破败的芦笛,

刺耳的音调奏出贫乏与浮华;

饥饿的羊群抬头望,却不得食,

只喝一肚子的冷风和毒雾,

使它们病入脏腑,瘟病传布;

更有狰狞的狼,诡秘的爪子,

每天吞噬羊群,他们却沉默;

但双手握柄的武器已守在门口,

已准备好了粉碎性的一击。”

 归来吧,阿耳甫斯河神;吓阻流水的

声音已止;归来吧,西西里的缪斯

唤醒深山幽谷,从其中摘来

一千种色彩的小花和铃兰。

…………

天使啊,回头望乡吧,慈悲为怀;

海豚们啊,漂送不幸的青年回来!

 止泣吧,哀伤的牧人们,别再哭泣,

你们哀悼的利瑟达斯并未死去,

…………

上界的全体圣徒把他迎接,

全是庄严的队伍,甜美的友伴,

他们在荣光中一边唱一边行进,

永远抹去了他双眼的泪痕。

如今啊,利瑟达斯,牧人们不再哭泣;

从今后你就是海岸的守护天使,

作你的无量酬报,并将恩泽

遍及险风恶浪中的漂泊者。

 笨拙的少年就这样对林川吟唱,

灰色的檀香里熄灭了静静晨光;

他用手指轻触芦管的笛眼,

以热切的思念吹奏多利安牧歌;

如今夕阳拉长了一切山影,

如今落日落进了西方海湾。

他终于立起,拉紧蓝色的斗篷,

明天将奔向新的树林和草原。

(飞白译)

注释:

缪斯女神们是众神之王朱夫(即宙斯)之女,在奥林匹斯山脚的圣泉中出生。

明丘斯河: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故乡的河。

潘诺佩: 海上的仙女。

剑桥大学所在地。

耶稣的门徒圣彼得,原是加利利湖上舟子。他掌管着天堂大门。

爱德华·金本来是要担任神职人员的。

喻指教会。

古希腊四大方言区之一。

【赏析】

主题严峻、风格哀婉的牧歌式挽歌《利瑟达斯》,是弥尔顿前期诗歌创作的压卷之作。全诗既有清教主义的严肃,又有人文主义的文雅,既倾注了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又针砭了教会的腐朽和堕落,因此在英国挽歌史上地位极高,与雪莱的《阿多尼斯》、丁尼生的《悼念集》和阿诺德的《色希斯》并称为英国“四大悼亡诗”。

弥尔顿在诗歌的前言中说,该诗是为悼念“一位有学问的朋友”而写下的挽歌。这位朋友便是弥尔顿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时的同窗爱德华·金。金同弥尔顿一样,虔信宗教,学识渊博,是众人眼里优秀的牧师人才。两人的志趣理想非常接近,均爱好文学,写了一些好诗。两人甚至还在接近的时间里做了跨海旅行: 1937年8月,金前往爱尔兰任教职,中途遭遇航船失事,不幸溺水而亡;也正是在这一年,长期潜心攻读文学的弥尔顿萌生了周游欧洲大陆的念头,并在第二年付诸实施。金与自己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最终却惨遭厄运,这无疑会引发弥尔顿对自我命运、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产生思考。所以,在《利瑟达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弥尔顿对友人英年早逝发出的哀叹,还有弥尔顿藏匿在哀叹背后的深刻思索,无怪乎有人认为,我们在挽歌中应当寻找的“是弥尔顿,而不是金”。

挽歌的标题“利瑟达斯”(“最优秀的吹笛手”),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牧羊美少年的名字,也是古典牧歌中经常出现的牧羊人形象,弥尔顿借此哀悼他的好友。按照西方牧歌传统,牧羊人就是诗人;而在基督教教义中,牧羊人代表牧师。这两种含义都符合弥尔顿和金的身份。事实上,弥尔顿正是运用了牧羊人的双重含义,分别描述了“牧羊人兼诗人”、“牧羊人兼牧师”的利瑟达斯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并构想了“牧师兼诗人”的利瑟达斯的最终命运。

挽歌由11个诗节组成。第一诗节为序曲,诗人以“牧羊人兼诗人”的身份出现在充满田园气息的环境里,向三种常绿植物倾诉了利瑟达斯不幸淹死的噩耗以及要为亡友吟唱的愿望。诗歌开头出现的三种常绿植物均有象征意义: 月桂树与太阳神阿波罗、诗神缪斯相关,代表着诗人的荣耀;桃金娘与爱神阿佛洛狄忒相关,代表着不朽的挚爱;常春藤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相关,代表着永恒的生命。随后出现的青涩的“果子”和嫩黄的“叶子”,意味着诗艺不够精湛。弥尔顿借此表明,虽然他原本计划闭门研读文学作品,等到积累充足后再创作诗歌,但是同窗好友之死迫使他提前攀折桂枝,用不成熟的诗篇告慰亡友。

在第二诗节中,诗人向缪斯女神(即从奥林匹斯山脚的圣泉中出生的九位文艺女神)发出呼吁,请求她们为亡友吟唱。与此同时,诗人还联想到同为“牧羊人”的自己的归宿。他希望将来也会有人为他撰写诗篇,平静的语调之下是对诗歌荣誉的期盼。

接下来,诗人回忆了他和利瑟达斯昔日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怡然自得的牧羊人生活,实则暗喻弥尔顿和金的校园生活。他们作为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优秀学生,从早到晚勤学不倦,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但是,志同道合的利瑟达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往昔的欢乐与今日的孤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进入第六节后,诗人提出了“牧羊人兼诗人”的利瑟达斯所面临的问题: 利瑟达斯忠诚地献身于诗歌,却得不到缪斯的青睐,这样做是否值得?他认为,为了追求诗歌的荣誉,这显然是值得的;但在追求荣誉的过程中突然夭亡,那便前功尽弃、非常不值得了。命运弄人,倒不如仿效同时代的骑士派诗人,写些容易下手又颇受欢迎的爱情艳诗。弥尔顿在这里使用了“我们”一词,显然是将利瑟达斯的厄运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而“瞎眼的复仇女神”的形象更是强化了命运的乖戾无常。丧友的悲痛,情绪的惶恐,在短短几行诗里充分流露出来。然而,福玻斯(即太阳神阿波罗)却告诉他,荣誉并不局限于尘世之间,只有明察秋毫的天神朱庇特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获得最终的荣誉——“天上的荣誉”。福玻斯的插话似乎表明: 像利瑟达斯这样勤勉却早夭的诗人,会在天堂得到公平的酬答。弥尔顿将先前萦绕在心头的惶恐和犹豫一扫而空,坚定了献身于诗歌的理想。

这段有关荣誉的严肃文字,显然超出了传统牧歌的规范,所以诗人马上向古希腊罗马牧歌的象征阿勒土斯泉、明丘斯河呼吁,请求它们让他继续吹奏牧笛。在第七诗节余下的部分以及第八诗节中,三位异教人物和一位基督教人物先后出场,表达了他们对利瑟达斯之死的关注和哀悼。第一位是大海的使节,他询问海涛和疾风给温良的利瑟达斯带去了什么样的灾祸。第二位是贤明的风神,他指明利瑟达斯的厄运来自他所乘坐的受诅咒的三桅船。第三位是可敬的剑河之神(暗喻剑桥大学),他为利瑟达斯之死深深叹息。最后一位是耶稣的门徒圣彼得,他在传说中是天堂的门卫,掌管开启和关闭天堂的两把钥匙。诗人在此采用了迂回的写法,用他原本的“加利利湖的引路人”的身份来指代他,以便和诗中出现的一系列水的意象联系起来。相较于前面三位异教人物,圣彼得的言语可谓长篇大论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信仰倾向。诗人借圣彼得之口,说出了“牧羊人兼牧师”的利瑟达斯所面临的问题: 好牧师惨遭厄运,无法完成自己神圣的事业,坏牧师却活得长久,为害社会。坏牧师道德沦丧,贪得无厌,对人民的生死视而不见,他们的可耻嘴脸正是当时英国大部分国教牧师的写照。圣彼得最后说,恶人自有恶报,坏牧师终将遭受天罚(“双手握柄的武器”)。弥尔顿在这里猛烈地抨击了英国国教的腐朽和堕落,也表达了自己激进的清教思想。

随后,诗人再次呼吁象征牧歌的河神,以及诗神缪斯,让他们唤醒深山幽谷的各种花卉,以便他寄托哀思。他还祈求天使巡查利瑟达斯遇难的海域,呼唤海豚驮回利瑟达斯的遗体。

诗人在第十诗节中描述了“诗人兼牧师”的利瑟达斯的最终命运: 利瑟达斯并没有死,而是升入天国,获得永生,成为自己遇难的那片海域的守护天使。他不仅获得了诗人的“天上的荣誉”,也获得了好牧师的酬答。

最后诗节是尾声。诗人以旁观者的口吻表明,该篇出自一位“笨拙的少年”,他只是用笔记录了下来。这其实是挽歌的套路。最后两行,既留下了曲终之时的袅袅余韵,又暗示了弥尔顿今后的创作方向。“少年”抖抖象征希望的“蓝色的斗篷”,“奔向新的树林和草原”,表明弥尔顿决心向自己的旧诗风告别,朝着新诗风前进。事实上,弥尔顿对自己先前创作的诗歌一直不满意,在这首诗的开篇就提及自己的诗艺还不够精湛。他理想中的诗篇,应该是以崇高风格描写严肃主题,为社会写诗,而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弥尔顿实践了这个理想,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气势雄浑的诗篇。

总体而言,《利瑟达斯》不仅保留了牧歌传统,也融入了个人沉思和政治倾向。全诗构思精巧,形式灵活,神话典故随处可见,异教形象与基督教形象和谐交融,庄严大气,充分体现了弥尔顿的学者气派。《利瑟达斯》不愧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挽歌。

(蔡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