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浮士德》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的剧。共二部50场,12000余行。基本内容写浮士德一生对人生理想的探索。他经历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5个阶段。情节始于上帝和魔鬼的赌赛,上帝信任人类,认为他们虽然难免错误却能走上正道;魔鬼靡菲斯特却认为可以把人类引上歧途。他们以浮士德为赌赛对象。浮士德是位博学多闻的学者,沉湎在书海中,但感到知识对社会毫无用处,非常苦闷,几乎自杀。这时魔鬼出现,讲定带浮士德漫游世界,但一旦感到满足,就是他的末日。经魔鬼引导喝了魔汤,浮士德返老还童,与少女玛甘泪相恋。玛甘泪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被处死刑。浮士德来到宫廷从政,但封建王朝政治腐败、社稷混乱,同样令浮士德失望。他转而追求古代美女海伦,与之结合,生下儿子欧福良,到头也是一场幻梦。在魔鬼帮助下,浮士德为帝国平定了一场内乱,获得一块海滨封地,他在那里填海创业,企图拓建一个人间乐园。在改造自然的事业中,他预想未来的自由,感到一种慰籍和满足,因而按约倒地身亡。当魔鬼要捉取浮士德的灵魂时,上帝派天使引其升天。

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知识丰富,意志坚强,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实践,积极入世;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直至理想的境界。在人生理想的探索中,他也充满着矛盾,有耽溺尘世俗务,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悲观失望的一面,但主导面是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体现出一个新兴阶级蓬勃的奋斗精神。这一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概括力,他一生的追求和探索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前期欧洲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精神探索的过程。他性格中的复杂矛盾,也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两面性的真实反映。他的阶级局限也很明显:最后找到的理想境界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回避与封建力量的正面冲突,以个人道德完善和改造自然代替社会革命。靡菲斯特代表“否定的精神”,他诙谐、机智、灵巧,否定一切。他的本质是“恶”。但他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客观上激发浮士德努力向上。他对现实的尖锐嘲讽,也闪烁着真知灼见。

《浮士德》规模恢宏、背景广阔、思想博大、内容精深、想象丰富、瑰丽多姿。现实因素和幻想成分巧妙结合,对市民社会和封建王朝的描写都非常真实,具有典型意义;诗剧中又驰骋想象,描绘各种幻想的、神话的、虚构的形象,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奇诡变幻。诗剧运用丰富多变的诗歌艺术手段,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诗歌体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优美的抒情诗体、浅易的民歌体、典雅的古典诗体、辛辣的讽刺诗体、严肃的政论诗体等都运用自如。诗剧中大量运用了对比、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