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近卫军》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青年近卫军》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真人真事。1941年秋,德国法西斯入侵顿巴斯。1942年6月,苏军主力撤离顿巴斯矿区克拉斯诺顿市; 7月,德寇进入该市,强占民房,逮捕、杀害留在城里的一批共产党员、干部。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该市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正式成立,共青团员奥列格任政委,邬丽娅、万尼亚、谢辽萨、刘巴等为总部委员。他们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他们以全体人民的名义处死当“警察”的卖国贼福明;发展“青年近卫军”组织;收听苏军战报后张贴、印发传单;破坏敌人的交通;收集武器,夺取敌人的物资;营救被俘同志;焚烧敌人的职业介绍所;驱散德寇抢劫的牲畜;十月革命25周年前夕收听斯大林广播讲话,在城内各处悬挂红旗等等,给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正当他们准备配合主力给敌人以更大打击的时候,由于叛徒斯塔霍维奇的出卖,绝大多数队员被捕入狱,遭到严刑拷打;但他们坚贞不屈,顽强战斗,在该市解放前夕,英勇就义。

这部长篇小说是作者根据苏联共青团中央的建议,以巨大的激情写成的。它以文献材料为基础,具体和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暴行、极端虚弱的本质,再现了苏联人民英勇机智的斗争,着重展示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寇进行斗争的业绩,塑造了年轻一代的英雄群像。奥列格、邬丽娅、万尼亚、谢辽萨、刘巴等各自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但也有苏联年轻一代的共同点:对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强烈的爱,对德国法西斯及其走狗无比仇恨,对未来充满着信心。通过这些英雄人物同法西斯进行英勇斗争的不朽功绩,表现出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着重揭示出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把现实主义的真实和历史具体描述与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格、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结合起来,使得作品显现出高昂的格调、磅礴的气势。小说具有史诗般的规模,既再现和平生活,又着重反映战争风云,既表现前线的战斗,又着重描写地下斗争;人物众多,既有年轻一代爱国者、老一代革命者和其他人民群众的形象,也有被称之为“败类中的败类”的德国法西斯以及叛徒、卖国贼一类的形象;多条情节线索相互交错,次第展开。还以社会主义制度与德寇入侵后建立的“新秩序”即旧制度强烈对比的手法,揭示主人公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他们为祖国而战的坚实思想基础。小说发表后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1947年底,《真理报》发表文章,肯定小说成功地塑造克拉斯诺顿英雄们的形象的同时,指出它忽视了党组织对年轻一代爱国者革命活动的领导。作者接受这一批评,研究了新发现的材料,于1951年发表修订本,弥补了这一缺陷,如同这一年2月《真理报》编辑部文章所说:经过创造性的修改,“好书变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