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悼念》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诗人丁尼生(1809—1892)为纪念亡友哈勒姆而创作的悼诗。全诗包括序和尾声,有133首,但不都是一时一地之作,而是1833年友人去世后17年间所写的同一主题的哀诗汇集。

哈勒姆生前是丁尼生年轻时情同手足的朋友,他才华横溢、聪颖过人,深为诗人所敬重。1833年,22岁的哈勒姆突然夭折。失去了一个良师益友,悲怆中诗人顿时陷入迷惘和孤独。在极端的悲痛中,他开始对生命与死亡,个人与人类、人类与自然这些重大问题进行思索,并且随时将自己感情上的波澜和思想上的冲突,用一种独特的诗歌格式记录下来。1855年,他将17年来所写的这些“诗体日记”汇总,匿名发表,立刻在英国诗坛产生巨大反响。

组诗中的早期作品富有浓郁的田园哀诗的色彩。凄凉哀怨,痛不欲生,诗人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感伤,日夜沉湎于对亡友的思念。他描述了哈勒姆的遗体从国外海运回国安葬的情景,寄托了一个真诚朋友的哀思。诗人感伤之至,只觉生活被悲哀的乌云所笼罩,连一年一度的圣诞佳节也显得凄楚哀凉:“带雨的乌云统摄着大地,/圣诞的除夕来得悲凄”(第30首,3—4行),“我们热闹一下,也是徒然/装一脸笑容,时时觉得/有道无声的黑影在监视一切”(第30首,6—8行)。

友人的去世引发了诗人17年宗教式的冥想。诗人逐渐发现自己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生命与死亡、人与自然的关系。综观这133首诗,我们能发现诗人在从青年到中年这段人生历程中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升华。组后期的作品所表现的消极感伤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冥思的因素逐渐增多。第28、29、30、78、104首这些在不同的圣诞节中所写的悼诗,就暗示了这一发展线索。前面提到,第30首所描写的圣诞被凄婉哀怨的气氛所笼罩。但第78首的基调就不一样:“无声的白雪覆盖着大地,/圣诞的除夕从容而至”(第3—4行)。从第54、55、56首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悲怆的苦思冥想中所表现的内心冲突。而在后面的第95、130首中,我们又可以发现诗人把握了解决这些冲突的端倪。诗人扬弃了感伤,看到了希望。诗人悟出作为个体的人生虽有涯,但作为整体的人类却继往开来,万物在生死枯荣中得到永恒的这一自然界的秘密。

这部组诗,从总体上来说,是诗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是英国诗史上哀悼诗的佳篇。虽不是每一首都精采,但其中有些诗是诗人最优秀的作品。诗中警句、奇句叠出,被后人传诵。在格律上,它也有独特之处,每节4行,每行8音节,一四押韵,二三为双行诗,形成abba的韵式,后人称之为“悼念体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