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痛苦》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智慧的痛苦》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剧作家格利鲍耶陀夫(1795—1829)的代表作。剧本描写青年贵族恰茨基在莫斯科大官僚法穆索夫家一天的经历。恰茨基不满社会黑暗,到国外“寻找智慧”, 3年后回到莫斯科。他昔日的女友索菲亚已爱上卑劣小人莫尔恰林,对他非常冷淡,他感到失望和困惑。在短短的一昼夜里,他接触了法穆索夫、军官斯卡洛茹布及出席晚会的形形色色的官僚贵族,看够了他们的种种丑态,倍感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对此,他予以无情的嘲讽和抨击,引起他们极大的仇视和恐慌。贵族们卑鄙地污蔑他是“疯子”,企图孤立他。晚会后,恰茨基无意中发现了索菲亚与莫尔恰林的私情,还看到莫尔恰林调戏女仆的丑行,他终于完全看清了伪君子们的真面目,放弃了最后一线希望,满怀愤怒,再度离开莫斯科。

剧本由爱情矛盾入手,通过恰茨基同以法穆索夫为首的旧贵族的尖锐冲突,反映了俄国贵族内部在农奴制问题上的深刻矛盾,揭示了贵族革命时代反对农奴制的中心问题。恰茨基是全剧的中心人物、19世纪2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思想敏锐,谈锋犀利,反对陈腐不堪的农奴制,渴望社会改革;反对盲目崇外,倡导民族文化教育。他是现存社会的愤激批判者,尽管处于被围攻的境地,感到“万般苦恼”,但他始终没有妥协。最后,他再度离开莫斯科,象征着进步贵族同官僚贵族社会的决裂。这一形象已具备十二月党人的某些特征,但还未达到后者的高度。剧本还塑造了一系列反面形象:大官僚法穆索夫是反动农奴制的总代表,思想迂腐,生活堕落,仇视一切文明和进步,与自由思想誓不两立;军官斯卡洛茹布凶残愚鲁,是统治阶级的鹰犬、镇压自由民主的刽子手;小官僚莫尔恰林卑劣无耻,为往上爬而极尽逢迎拍马之能事,是统治者的服贴奴才。这些反面典型,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初俄国反动官僚社会的面貌。

剧本情节集中,结构紧凑,冲突尖锐;把社会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前者得到深刻的表现。它先以爱情矛盾为契机引出社会矛盾,次以论争、晚会为枢纽将社会矛盾导向激化,再由索菲亚率先称恰茨基为“疯子”将两重矛盾融合为一,最后,以“私情”总暴露将社会矛盾推到“决裂”的白热化程度,形成全剧的高潮,突出了社会政治的主题。戏剧语言富有特色,采用自由体诗,糅合民间口语,全剧既是对白又是诗,用语警策、音韵铿锵,其中一部分在俄国传为生活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