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布利希





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893—1973),德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德国统一社会党前主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前主席。

乌布利希于1893年6月30日出生在莱比锡一个工人家庭里。父母都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对乌布利希影响很大。他小学毕业后在一家木匠铺里学木工。1908年参加社会主义工人青年联盟。在联盟内,他学了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和资本》等著作,经常同青年们一起讨论什么是剥削,什么是革命等问题。1912年乌布利希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同党内左派同志一起,反对社会民主党的右翼领导人把无产阶级的青年政治组织变成小资产阶级的青年团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乌布利希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组织的反战运动。他被迫应征服兵役,到了塞尔维亚和马其顿,目睹战争造成的惨象。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表达了对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愤慨,主张要以彼得格勒工人为榜样,推翻“柏林的沙皇”。不久,他因从事反战宣传被关进比利时军事监狱。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他越狱成功,赶回到莱比锡参加这场革命。同年12月,德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乌布利希是莱比锡德共组织的创建人之一。

1919年上半年,乌布利希担任德国共产党中德地区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宣传工作,担任党刊《阶级斗争》的编辑。

1921年4月,德共中央任命他为图林根地区书记。8月他出席德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11—12月,他作为德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后,乌布利希由图林根调到柏林,在德国共产党中央负责组织、政治方面的工作。他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及战后初期德国工人革命斗争的教训,致力于在企业中建立党支部,并以此作为党组织的基础。

在1923年1月召开的德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乌布利希继续当选为中央书记。同年德国革命失败后,德国共产党于1923年11月23日被宣布为非法组织,乌布利希被迫转入地下。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他于1924年作为国际委派的指导员赴维也纳和布拉格,到其他国家共产党内工作。1926年中,他到莫斯科共产国际执委会工作。在这期间,他支持台尔曼提出的关于把德国共产党建设成德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群众性政党的方针。1927年3月德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乌布利希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自此以后,他一直是德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成员。

乌布利希自1926年起是萨克森州议会成员,自1928年起是德国国会议员。他利用资产阶级议会讲坛,积极开展活动,呼吁人民警惕日益增长的法西斯主义威胁。1928年,他出席共产国际六大,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候补委员。回到柏林后不久,他作为德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代表被派往莫斯科工作。在那里,他深入研究当时国际工人运动情况,同其他国家共产党领导人如斯大林、季米特洛夫、哥特瓦尔德、曼努伊尔斯基、库恩等有广泛的接触。1928年12月,乌布利希担任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的书记。

1929年底,乌布利希从莫斯科回国,接替威廉·皮克,担任德国共产党最强的地方组织柏林—勃兰登堡—劳西茨—格棱茨马克区党委的领导工作。他发动工人群众反对法西斯危险,明确指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的希特勒法西斯分子,正致力于复仇主义宣传,鼓吹对其他民族的仇恨,并极力把侵略他国作为摆脱危机的出路。他赞成台尔曼提出的采取反法西斯共同行动的政策,即在反法西斯斗争和反战斗争中,最迫切的任务是采取劳动人民民主权利,推翻为法西斯统治铺平道路的反动政府。只有通过统一行动和团结一切民主力量才能实现这一斗争目标。为改进反法西斯斗争中党的领导工作,1932年10月,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根据台尔曼的建议,调整德共中央书记处成员,乌布利希由候补书记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纳粹党上台之后,乌布利希向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团建议,两党共同发出呼吁,举行总罢工。1933年2月7日,乌布利希出席了秘密举行的德共中央全会,听取了台尔曼向中央委员会发表的最后一次讲话。台尔曼针对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德国形势的特点,提出德共今后的任务是不顾法西斯的恐怖保护党,继续开展党的工作,同时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发挥德共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开展独立活动。

台尔曼被捕后,约翰·舍尔担任德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从希特勒上台到1933年10月,乌布利希协助舍尔使德共转入地下坚持斗争。1933年法西斯策划国会纵火案,对乌布利希和德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下达了逮捕令。1933年底,乌布利希从柏林到巴黎,同皮克等会合。随后,他到了萨尔地区,以及捷克、奥地利、瑞士、比利时和荷兰,与那里的秘密党组织的领导人研究分析了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党的目前政策的核心是如何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5年7月至8月,他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对会议提出的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意见,表示拥护。会上,乌布利希再次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候补委员。1938年5月,乌布利希作为德国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被派往莫斯科,在那里一直工作到共产国际解散。

1939年9月,德国帝国主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乌布利希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讲话,揭露法西斯侵略者的强盗性质。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乌布利希于6月26日在莫斯科谈到,德国劳动人民和苏联人民要共同斗争,推翻法西斯战争策动者,以实现持久的和平和加强两国人民的真正友谊。

乌布利希同德共其他许多干部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在苏德战场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宣传工作。他通过斯大林格勒等战役实例号召德军掉转枪口,对准反人民的希特勒。他还同苏军一起教育被俘官兵,帮助他们尽快转变立场,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为了表彰他在前线所作的工作,授予他“伟大卫国战争二级勋章”。1943年上半年,乌布利希到过许多战俘营,同被俘的德国军官、士兵谈话,为建立“自由德国”全国阵线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当选为全国阵线成员,担负全国阵线作战部的领导工作。在以后的两年中,他除了继续这项工作外,他还参与制定推翻法西斯政权后德国民主改革的战略和策略工作。1945年4月30日,乌布利希作为德共中央全权代表的小组领导人回到德国,同原来从事秘密活动或从法西斯集中营出来的共产党员和社会民主党员一起,在柏林着手建立反法西斯民主组织,并且一开始就注意到同过去的资产阶级政党中的反法西斯分子和党外人士的合作。

1945年6月初,乌布利希和德共中央委员安东·阿克曼等在威·皮克领导下,起草了德共中央呼吁书,要求德国一切反法西斯民主力量从过去历史中吸取教训,反对法西斯和垄断资本的统治,建立通向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权。 6月19日,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中央代表在柏林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建立了两个工人政党共同的工作委员会,签订了两党中央领导机构的第一个行动协议。乌布利希作为德共代表参加了该委员会。

乌布利希参加了在1945年底与1946年2月两党中央扩大的联席会议。通过了两党联合为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决议。并成立制订德国统一社会党党章草案的研究委员会。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1946年4月21日在柏林举行了联合党代会,两党正式联合,建立德国统一社会党。乌布利希在会上指出:这次代表大会是德国工人运动史上的转折。德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他们的伟大学说是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央全会上,他当选党中央两名副主席之一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同社会民主党方面的马克斯·费尔纳共同负责经济、财政、以及地方政策工作。

德国统一社会党建立后,乌布利希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巩固反法西斯民主机构、克服战争给经济造成的损失做了许多工作。民主土改后,他积极主张剥夺垄断资本的权力。他在十几个城市的群众集会上指出,没收战争罪犯和纳粹积极分子的企业是完全必要的。1948年6月,他在党的一届十一中全会上对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作了说明,强调为了人民的利益,应广泛动员群众,不断增加生产力,尽快完善正在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的生产关系。不久乌布利希被选为德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经济委员会主席。1949年,乌布利希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撰写了《国家和经济的民主建设》教科书,阐述了工农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和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乌布利希担任部长会议副主席。1950年,他在关于新的国家机关的任务的报告中,强调为建立统一的德国,为缔结和约以及从占领区撤军而努力。同年7月在德国统一社会党三届一中全会上,乌布利希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53年,此后改为第一书记。

乌布利希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十分重视党的建设。他主张把德国统一社会党建成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布尔什维克类型的党。在战后国内新的阶级斗争形势和国际环境内,他强调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斯大林逝世后,1953年6月17日,首都柏林和其他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罢工和群众性抗议活动,反对政府的工资和劳动定额政策。乌布利希等指责政治局候补委员、党报主编R·赫恩施塔特和政治局委员、公安部长W·蔡塞尔结成“反党集团”,“利用敌人的攻击,制造党内暴乱”,从而把他们开除出党。1958年2月,乌布利希在中央全会上批判参加苏共二十大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委员希德万等“机会主义地解释苏共二十大的结果”,指责他们要求在民主德国实行“开放政策”,“企图改变党的路线和领导”。

乌布利希重视两个德国重新统一的问题。1957年他提出两个德国建立联邦的主张,强调联邦的任务是使两个国家经济和文化方面逐渐接近,共同放弃使用武力,维护世界和平。1958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为消灭二次大战的残余,确保从德国不再发生战争,主张两个德国退出军事集团,统一为一个和平、民主和独立的国家。自1959年苏联提出两个德国媾和的建议,即在实际上承认了两个德国长期分裂后,乌布利希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提法渐渐发生变化。在1963年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乌布利希曾指出,统一是不现实的,他只要求两个德国建立正常关系,同时进入联合国。在西柏林问题上,乌布利希在1958年10月指出,整个柏林位于民主德国领土上,“属于民主德国的主权范围”。1959年5月27日乌布利希宣布,“通往西柏林的一切交通线都受主权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管辖。”1967年他赞成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

1960年9月皮克总统逝世后,人民议院根据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建议,于同年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并一致选举乌布利希为国务委员会主席。他担任这一职务直到逝世。在领导经济工作中,乌布利希强调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针对六十年代初,民主德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的情况下,他指出,传统的经济管理已经过时。民主德国六十年代进行经济改革,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的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权限,实行以利润为核心的经济杠杆体制,更多地运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但这改革由于没有处理好市场机制与计划调节的关系,党内认识也不统一,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到七十年代便停顿下来。

在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后,乌布利希更加注重探讨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是“经济上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此外,他提倡广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大政治问题的决策必须通过集体深入讨论。他非常注重研究工人运动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纪念德国统一社会党成立二十周年,1966年他主持编写了八卷本的《德国工人运动史》。在这些年里,他经常说,研究历史是他的“第三职业”,“历史是现实之大师”。

六十年代末,在乌布利希领导下,民主德国制订了社会主义新宪法,并把工人阶级及同盟者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果,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1971年5月3日他辞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只担任德国统一社会党主席这一名誉职务。此后,由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乌布利希很少参加公开活动。

1973年7月24日他患中风,同年8月1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