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玛丽·戴高乐(Charles Andre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1970),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二次大战期间抗德“自由法国”领袖,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生于法国北部里尔城一个笃信天主教的下层贵族世家和资产阶级家庭。祖父为史学家,祖母为文学家。其父亨利为耶稣会学校教员,普法战争时期加入志愿者队伍与德国人作战,获军功勋章。戴高乐自幼受先辈的民族主义情绪的薰陶,少年时期立志从戎,要为普法战争中法国的败北雪耻。14岁时,他立意投考圣西尔军校。

戴高乐在比利时法国耶稣会流亡神父所办的安托万学校和巴黎斯塔尼斯拉斯学校完成了中学学业,1909年8月,考入圣西尔军校。1912年毕业,他以少尉军衔在第二步兵师第三十三步兵团任职。该团当时的上校团长就是后来成为元帅和维希政府首脑的菲利普·贝当。由于对枪炮等现代火器的重要性看法相同,戴高乐受到贝当的赏识,第二年被晋升为中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戴高乐在对德作战中表现勇猛,提升为上尉,获得最高荣誉十字勋章。他连续三次负伤。最后一次是在凡尔登附近,因腿部重伤被俘,在德国人的监狱中度过两年零八个月。这期间,他三次越狱均告失败,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方获释。

1919年4月,戴高乐作为志愿人员应募加入波兰军队,在波兰军事学院教授战术学,并参与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1921年4月,戴高乐从波兰回国度假,在加来与当地有名的饼干制造商旺德鲁的女儿伊冯娜结婚。10月,他奉调回国,在圣西尔士官学校任战争史讲师。

1922年,他考入军事学院深造。院长保守的消极防御战术思想,与他的机械化运动战思想格格不入。在毕业演习中,他指挥高度机动的地面部队闪电般的进攻,获得全胜。在结业评分时,院长却以“自命不凡”、“不听批评”,坚持给他评三等分数。经贝当元帅的干预,校方才勉强将评分提为二等。

1924年,戴高乐毕业,在总参谋部运输供给局任职。一年后,被法国三军总监贝当委任为自己的幕僚。1927年底,戴高乐晋升少校,受命指挥驻防莱茵区特里尔(德国)的第十九轻步兵营。两年后,调至中东地区任职。1931年起,他在直属总理府负责战备工作的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研究军事理论问题。

戴高乐对军事理论早有创见并著书立说,从1924到1938年,先后发表《敌人阵营的倾轧》、《剑锋》、《建立职业军》、《法国及其军队》等著作,提倡坦克战的新思想,力主建立机械化部队。他反对法国军事当局依靠马奇诺防线的消极防御战略。他为实践自己的主张四处游说,使他在军界稍有名气。但是,他的军事思想未被保守的军事当局采纳,而且招致了总参谋长甘默林和陆军部长莫兰等人的反感。后者亲自下令,把戴高乐排除出1936年的晋升名单。他的主张却博得政界个别人士,特别是曾任财政部长、不久后出任总理的保罗·雷诺的赏识。

希特勒在德国的崛起,引起了戴高乐对德国法西斯侵略野心的警惕。 1936年德军进军莱茵区时,他坚决主张法国“应该迅猛而突然地采取行动”阻止德国进军。1937年底,戴高乐晋升上校,任驻梅斯的第五○七坦克团团长。

1939年9月,德国军队侵入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戴高乐在此前后,从梅斯调至下阿尔萨斯,指挥第五集团军的坦克部队。他极力鼓吹建立一支能独立作战的机械化部队。1940年1月,他在一份致政府要员的备忘录中写道:“任何守军如果只局限于使用旧式武器进行被动防御,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以机械化部队对机械化部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匪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法国危在旦夕。11日,戴高乐出任新编第四装甲师师长,受命在拉昂地区单独作战,阻止德军进犯巴黎。14日,德军攻入法国。戴高乐使用坦克部队两次从敌后进行突袭,俘虏德军600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受到总司令魏刚的嘉奖。6月4日,总理雷诺在紧急关头改组政府,破格任命戴高乐为国防与陆军部次长。

6月14日巴黎陷落。17日,已堕落为失败主义者的贝当元帅接替雷诺出任总理,向德国乞降。戴高乐毅然出走伦敦,寻求继续抵抗的道路。翌日,他在英国广播电台向法国人民发出著名的“六·一八”号召,指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绝不会熄灭”。他要求一切抗德人士同他联系。戴高乐竖起了反对法西斯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义旗。伦敦顿时成了“自由法国运动”的中心。

戴高乐首先筹建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组织武装力量。他向法国殖民地的总督、海外驻军首长发出电报,邀请他们参加该委员会。但是,没有一个人做出响应。募兵工作却取得了进展。到1940年7月底,组成了7,000人的第一个师。8月,戴高乐派出五名人员向法属非洲殖民地进行游说,把反对贝当政府的乍得、喀麦隆、刚果和乌班吉沙立(今中非共和国)争取过来。他派部队攻占了加蓬。9月,建立了“自由法国”全国委员会。10月27日,戴高乐在布拉柴维尔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在德国卵翼下建立的法国维希政府违反宪法;同时颁布法令,宣布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行使政府职权。

贝当政府投降后,法国本土出现自发的分散的抵抗活动。戴高乐力图掌握这些抵抗力量,他通过“自由法国”的“情报和军事行动总局”,同国内抵抗组织建立联系,使北部“解放北方”等五个组织在军事上合并和承认“自由法国”。1942年1月,戴高乐把投奔他的前省长让·穆兰作为自己的总代表派到法国南部,统一各抵抗组织。1942年7月,“自由法国”更名“战斗法国”,把在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包括在内。1943年5月,在法国本土成立了以穆兰为主席的“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承认“戴高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唯一领袖”,从而大大加强了戴高乐在国际上的地位。

1943年5月30日,戴高乐应另一位法国抗德运动领导人吉罗将军的要求,来到阿尔及尔。6月3日,双方达成协议,组成法国唯一的中央权力机关——“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戴高乐和吉罗同任主席。8月26日,该委员会获美、英、苏正式承认,成为实际上的法国临时政府。不久,戴高乐排除吉罗,单独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国抵抗运动的唯一领袖”。

1944年春,美国伙同英国策划在法国实行军事占领制度。它们企图把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撇在一边,建立盟国军政府,以便战后变法国为美国的附庸国。戴高乐在国内外抵抗运动支持下,同美国进行了斗争。在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前10天,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正式改称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并争取了英、美之外若干盟国的承认。盟军登陆后,戴高乐坚持派遣法国精锐部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役,利用组织起来的50万法国内地军配合盟军作战,尽量依靠本国的力量解放祖国。由于戴高乐的坚决反对,以及1944年8月19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美国不得不放弃建立盟国军政府方案。

巴黎解放后,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临时政府获得承认。1944年9月,临时政府改组,广泛吸收各方代表参加,法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参加政府。戴高乐就任第一届临时政府首脑。

戴高乐抗击德国法西斯,维护民族独立,需要借助人民的力量,但他害怕人民力量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他千方百计限制法共和进步力量的发展。他露骨地说:法共“必须受我的控制”,“决不让他们占上风、越过我或夺取领导权”。巴黎解放后,他立即取消抵抗运动组织,强令整编抵抗运动部队。1944年10月31日,他下令解散抵抗运动最后一支武装——法共领导下的爱国民警队。

不久,在讨论为战后建立第四共和国而制定宪法时,戴高乐与各政党发生分歧。他力求制订一部加强总统和政府权力,使之不受政党制约的新宪法,遭到各政党普遍反对。立宪议会坚持政党议会制。1946年1月,戴高乐挂冠而去,归隐科隆贝乡间故居,从事《战争回忆录》的写作。1946年10月,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宣告成立。戴高乐于1947年建立“法兰西人民联盟”,自任主席,试图争取议会多数,重返政界,结果失败。1953年,他解散“法兰西人民联盟”,退出政治生活,继续撰写回忆录。

1958年春,法国陷入由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触发的严重政治危机,从4月16日起内阁危机延续达28天。5月13日,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极端殖民主义分子和殖民军人集团在阿尔及尔发动军事暴乱,宣布成立以伞兵司令马絮为首的“救国委员会”,要求在巴黎成立救国政府并要戴高乐“出山”。叛乱分子甚至策划向本土进军。戴高乐抓住这一时机,迫使各主要政党同意他上台。6月1日,国民议会授权戴高乐组阁,2日、3日,又授予他修改宪法和在阿尔及利亚行使特别权力。

戴高乐任总理后的第二天,便到阿尔及利亚和其他的法属非洲殖民地视察。他感触到非洲人民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看到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已使法国筋疲力竭,不仅给法国的政治、经济造成巨大困难,也损害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戴高乐决心结束这场战争,承认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1958年8月14日,戴高乐主持制定的新宪法定稿,规定总统在国家严重危机时刻可以行使全权。宪法对殖民地做了某些让步,不再坚持法国的永久统治和一体化,允许殖民地在同法国组成的联邦制共同体内实行部分自治。1959年1月,新宪法生效,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诞生。戴高乐当选总统。

新宪法实施后不到两年,非洲大陆的法国殖民地,除阿尔及利亚外相继宣布独立。1958年8月,戴高乐对阿尔及利亚军事区的视察使他确信,要赢得战争已无希望。在9月一次电视讲话中,他公开提出让阿尔及利亚自决。法国的极端殖民主义分子和殖民军人集团公开发表谈话,反对这一政策。他们组织了两次武装叛乱,多次策划要谋杀戴高乐。戴高乐运用新宪法赋予的权力,毫不留情地予以回击。他解除了马絮的一切职务,对领导、参与叛乱和谋杀的将领们判以重刑,直至处死。在付出高昂的代价之后,戴高乐的政策得以实行。1962年7月,经历了七年多武装斗争的阿尔及利亚终于赢得独立。

戴高乐甩掉殖民地问题的包袱之后,开始全力谋求法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大国地位。早在1958年9月,他在致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备忘录中,提议在北大西洋联盟中建立美、英、法三大国的理事会。由于法国当时并不拥有核武器,这种谋求遭到美、英两国的拒绝。戴高乐决心利用法国的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地位与美国对抗。他的策略是拉拢联邦德国,排斥英国,试图以法、德为核心,以欧洲共同体为基础,实现欧洲的政治联合,使之逐步发展为介乎美、苏之间的“第三种力量”。1963年1月,法国与联邦德国签订合作条约,规定在作出任何重要决定之前,两国政府应就有关的外交政策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在这以前,他否决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申请。1967年11月,他再次否决英国的申请,用以惩罚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英国。

戴高乐还决心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自由行事,反对美国的限制。1959年3月,戴高乐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海舰队;6月,拒绝美国在法国储存核弹头和建立中程导弹基地。与此同时,法国加快了建立独立的核打击力量的步伐。1960年2月,法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撒哈拉沙漠试验成功,为戴高乐奉行独立政策,争取大国地位的活动,增添了重要资本。6月,戴高乐向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提出新的建议,要求三国首脑共享处理联盟战略问题的权力。他提议9月中旬在百慕大举行三国最高级会议。这一次,英、美两国表示“原则上”同意三国最高级会议的设想,但建议把会议推迟至12月举行。1963年6月,戴高乐从北约撤回了法国的大西洋舰队。1966年3月,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在对华关系方面,戴高乐反对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认为新中国“正在顽强地建设成为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法国不能无视新中国的存在。1964年1月27日,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实现法、中两国建交。

戴高乐执政期间,对国内事务较少注意,为了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及防务力量,法国花费了巨额款项,这给经济造成相当大的压力。企业中劳资冲突不断,生产者经常罢工,对法国经济更是沉重的打击。1967年,失业人数急剧上升,1968年初达到45万人,工厂倒闭的数字也不断增加,工人罢工和示威,有的甚至发展为暴动。人们对戴高乐政权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强。

1968年5月,巴黎大学生首先发难。他们上街示威,同军警搏斗。工人、职员、中小商人以及知识界、新闻界大多支持并参加学生运动,很快发展成遍及全国的政治大风暴。参加者达1,1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示威者公开反对戴高乐,喊出“(执政)10年太长了”的口号。戴高乐起初动用警察和军队实行镇压,继而被迫对学生和工人的要求作出某些让步,暂时平息了这场风暴。

为了缓和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戴高乐决定对法国社会进行改革。他提出地方改革和参院改革两个方案,决定举行公民投票。象以往那样,他把这次公民投票视为对他信任与否的表现。在1969年4月27日的公民投票中,法国公民以52.41%的多数否决了戴高乐的两项改革方案。4月28日,戴高乐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戴高乐回到科隆贝故居,撰写有关第二次执政的《希望回忆录》,未及完成,便于1970年11月9日因心脏病猝发去世。根据他多年前立下的遗嘱,法国政府没有为他举行国葬,亲属们只是在科隆贝教堂的墓地上为他立了一块刻有他的姓名及生卒年份的简单墓碑。为了纪念他对法国所作的贡献,巴黎市议会决定把凯旋门所在的星形广场改名夏尔·戴高乐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