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奴隶主民主派的思想家。由于他在科学各个领域都曾取得卓越的成就,马克思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①

关于德谟克利特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很少。他出生在位于色雷斯南部沿海的希腊殖民地阿布德拉。这个城邦是希腊和黑海沿岸通商的重要据点。他父亲达马西波斯是一位富有的奴隶主贵族。他是他父亲的第三个儿子。童年时代的德谟克利特曾跟有学问的波斯术士和迦勒底星相家学习神学和天文学。他的这些老师是他父亲同波斯王薛西斯在一起时,由波斯王留给他父亲的。他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听过许多当地学者和路过学者的讲演。后来,德谟克利特就学于原子论学说的创始人留基伯。留基伯是米利都人,向德谟克利特讲授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和他自己关于原子和虚空的学说。

德谟克利特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热心地研究学问。据说,有一天他正在一间小屋里埋头钻研,他父亲牵来一头牛,并在他那里宰杀,他竟没有察觉,直到他父亲叫他祭神,他才知道他父亲在他身边所做的一切。德谟克利特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注重接触实际,热心于探讨真理的人。据说他曾注意到为什么离海岸近的石头块大,离海岸远的石头块小。他又探讨过为什么麻雀总是和麻雀在一起,而不和别的雀鸟在一起,从而找出“物相同则合”的自然规律。他为探讨真理,力图把整个大自然作为搜集材料的园地。

他利用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笔遗产到世界各地漫游,到过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等许多地方。他每到一地,不耻于向任何有学问的人求教。他曾向埃及的祭司学习几何学,同印度的裸体智者有过往来。他在雅典和著名哲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有过交往,听过苏格拉底的讲演,晚年他和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特斯过从甚密。德谟克利特自己曾说:“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构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超过了我,就是埃及的所谓丈量土地员也未能超过我”。

长期漫游大大地扩展了他的眼界,然而,却耗尽了他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绝大部分遗产。根据当时阿布德拉城的习惯,父亲死后儿子有义务增加财产,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当德谟克利特长期漫游回国后,人们便在法庭控告他挥霍父亲的遗产。他为辩护自己行为的正当,当场宣读了自己论述宇宙的著作《大世界》。控告他的人们听后,一致赞扬这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法庭遂对他免于处罚。

德谟克利特一生写了约60种科学著作,涉及当时各门的知识,如:哲学、逻辑学、数学、宇宙学、物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艺术、技术、等等,可惜,流传至今的仅有很少的残篇。他在学术上主要的成就是哲学。他在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原子论。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比当时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更深刻地阐述了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在德谟克利特看来,世界的物质本原不是可见的水、火、土、风,而是原子和虚空。他所说的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数量无限的物质微粒;它们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形状、大小、位置和次序的不同。他认为,世界万物,诸如太阳,月亮和其他星体,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无生物,都是由这种原子结合而成的。各种具体物体的差异,是由原子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次序所决定的。例如他认为太阳和月亮,甚至人们的灵魂,是由圆而光滑的原子结合而成的。他所说的虚空,是没有充满原子的无限空间,是原子运动的条件。按照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如果没有虚空,只有抱成团的原子,原子就没有运动的条件。而且他所指的虚空,也包括物体内部的空隙,因为物体内部有空隙,物体才有可能收缩和膨胀。因此,德谟克利特认为虚空同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世界的物质本原。

德谟克利特关于世界物质本原的原子论学说,在当时科学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是一种天才的推测,是一种大胆的革命的见解,是古希腊唯物主义思想的伟大成就。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人们才利用克鲁克特测微镜和威尔逊测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原子运动。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深刻地阐述了物质运动和物质永恒性问题。在德谟克利特看来,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不断毁灭着的。他认为,这不是由于什么外力的推动,而是由于原子运动的必然性所决定的。他把运动当做原子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认为原子是永恒的运动着的物质。他认为,物体的生成是由于原子的结合,物体的毁灭是由于原子的分离。他主张物体的生存和毁灭都是以原子的永恒存在为前提的。他明确指出:“没有任何东西从无中来,也没有任何东西在毁灭后归于无”。

德谟克利特关于物质运动和物质永恒性的学说,是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成就,它有力地驳斥了当时神创世界的种种唯心主义谰言。他关于物质永恒性的原理,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对自然界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基础。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贯穿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部门。例如,他以原子论学说解释宇宙的形成,星体和星系的运动、变化,从而创立了天体演化论。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星体和星系;它们都有自己形成的历史,都在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不断形成和毁灭着。他说,这是由于无限多的原子在广阔的虚空中进行滑旋运动所造成的。因为在运动中由于形状、大小等方面不同的原子移动方向的不同,按照“物相同则合”的自然规律,就形成为球状的星体和星系。他说那些重的,密度大的原子构成了地球,而那些比较轻的,密度小的原子在运动中被抛到外面,从而形成了太阳及其他星体。由于构成太阳的原子比构成任何其他星体的原子的运动速度都大,太阳就产生热。他还解释说,月亮的光亮是由于太阳照射的结果,月亮的影子是由于它的表面有许多山脉、山谷。

德谟克利特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于原子运动而形成的。他说:“人是从地里生出来的,就和虫豸之类产生的方式一样,并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也没有特别的理由”。

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唯物地论述了认识的对象,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的感觉的作用,以及思维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他的认识论是以承认客观存在为出发点的。他把存在分为“按照真理”的存在和“按照意见”的存在。他所说的“按照真理”的存在,是指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原子和虚空。所谓“按照意见”的存在,是指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色、味、香、声、冷和热等。但他并没有把这两种存在截然分开。相反地,他认为色、香、味、声、冷与热等不同的感觉,是由于构成认识对象的原子组合(即客观事物)对构成认识主体的原子组合(即人们的感官)发生作用的结果。因此,他在承认被感知的质是“按照意见”存在的同时,又把作为认识对象的原子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次序等质的多样性,看成是感觉的多样性的原因。

同时,德谟克利特把认识也分为两类:暖昧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即理性认识)。他所指的暖昧的认识就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特征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例如,他认为视觉是由于从物体表面分出一种极细的流出物(即事物的形象),作用于人们眼前的空气,因而使人们的眼睛能看见物体的形象。他认为这种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它是认识的初期阶段。他认为真理性的认识,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它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原子和虚空。但他认为这两类认识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着的。在德谟克利特看来,真理性的认识必须依赖于暖昧的认识提供的提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他说:“当暖昧的认识已经不能在最微小的领域内再看,不能再听,不能再嗅,不能再尝,不能再触摸,而知识的探求又要求精确时,于是真理性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这样,在德谟克利特看来,暖昧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的基础,真理性的认识是暖昧认识的深化和完成。

德谟克利特关于认识论的这些见解,对后来西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对逻辑学也进行过深入的钻研。他是第一个写出《论逻辑》的专题著作的学者,是归纳逻辑的奠基人。他在《论逻辑》这部著作中专门论述了归纳法问题,尤其着重论述了类比和假设等问题。他的逻辑学是客观的、有内容的逻辑学,他把逻辑看作认识客观世界和自然现象的工具。所以,他既反对毕达哥拉斯派和埃利亚派的绝对演绎的方法,又反对诡辩学派主观主义的论断方法。他在提出逻辑学的同时,又注意到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他认为,认识就是从经验,从实验的观察上升到对客观世界的理论认识。德谟克利特在逻辑学上的卓越成就,给亚里斯多德在逻辑学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所以亚里斯多德把德谟克利特当作自己在研究逻辑问题方面的前辈。

德谟克利特是古代希腊卓越的无神论者。他不仅在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中做出了无神论的结论,而且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唯物地阐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宗教观念,是因为:“古代人在看到打雷、雷霆、星星的接近、日蚀和月蚀等天象时,感到恐惧,因此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祸首是神”。他还企图用“形象论”从自然科学方面来解释宗教产生的原因。他说:“某些偶像(形象)向人们接近,其中一些偶像是善的,另一些是恶的,……根据这些现象,古代人推测出神的存在”。因此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只要人们认识了自然现象,也就消除了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同时也就消除了宗教观念。德谟克利特还认为,希腊宗教中的神,只不过是自然现象的化身或人的特性的化身。例如,他认为宙斯是太阳的化身,雅典娜是人的理性的化身。他还批判了关于神和彼岸生活的宗教观念,驳斥了奇迹和预言。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宗教观的重大成就。它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宗教观,为后来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德谟克利特还不可能揭示产生宗教的社会原因。

德谟克利特是奴隶主民主派的伟大思想家。他积极参加反对贵族派的斗争,并且在理论上论述了奴隶主共和制优越于贵族专制。他说:“在一种民主制度下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他颂扬中庸之道,主张城邦之内所有公民应该互助互爱,致力和平。他认为富有的公民应该尽力关心贫穷的公民。按他的看法,只有所有公民生活都有保障,社会才会繁荣。他反对奢侈,认为只有和谐和有节制的生活,才能给人以幸福。他认为公民应该把城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论述了奴隶占有制的必要性。他说:“应该像使用我们身体上的四肢一样来使用奴隶,用每一个来完成一种特定的任务”。这里明确反映了他的政治观点的阶级性。

德谟克利特在社会历史观上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进步的见解。例如,他曾注意到社会生活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人类曾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他们没有住所、衣服和工具,他们以偶然获得的食物充饥。后来,在需要的影响下,靠“双手,智慧,机灵”逐渐改变了生活方式,学会烹调食物,修盖房屋,战胜饥饿和寒冷,从而走向文明的生活。他还认为人们对自然的摹仿,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可是,他认为理性是决定社会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说明他不能彻底唯物地说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德谟克利特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当时希腊的科学文化事业。他在哲学和科学各部门的卓越成就,他的进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使他居于当时学者的最前列。当他活着的时候,阿布德拉人给他树立了铜像,又在经济上资助了他一大笔钱,在他去世的时候,又用国家的资金给他举行了葬礼。

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都对他在哲学和科学上的卓越贡献给予崇高的评价。列宁把德谟克利特作为古希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斗争中的唯物主义路线的代表,这充分说明了德谟克利特在哲学史上所占的显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