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刘基
题 画
草际斜阳红委,林表晴岚绿靡。
何许一渔舟?摇动半江秋水。
风起,风起,棹入白蘋花里。
这是一首题画小令。题画诗词一般容易受到所题之画内容的拘囿,但由于作者才性不同,在品画之时往往融入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使静态的画经过词人的再创作变得鲜活灵动,并获得感人至深的魅力。刘基这首词的佳处,正在于此。
“草际斜阳红委,林表晴岚绿靡”,这是一副对仗极工稳的对偶句,一开头就展现出一幅草衰木枯、红绿已逝、雾气飘浮、斜阳西下的苍凉秋色图,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黯淡凄清的画境。而这个画境虽苍凉冷寂,在“草际”、“林表”二词的点染之下,却显得极空阔疏朗。
接下来的“何许一渔舟?摇动半江秋水”,用一个疑问句,使小小的渔舟,在空阔苍茫的画面里凸现出来,并牢牢地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小小渔舟,摇动着半江秋水,使得原本凄清的画面变得有几分灵动,几分生机。如此一静一动的相互映衬,使画中表现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在动与静的辩证有机组合中,使人对画家的绝妙构图不禁折服,同时我们也不难从刘基的这一题画词中,深刻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相融相通的美妙情境。
结拍“风起,风起,棹入白蘋花里”,顺承前二句,继续描写渔舟的行程所至。随着阵阵秋风,船桨划进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掀起的秋水涟漪在蘋花覆盖下应是别有一番风韵。正如唐代徐彦伯《采莲曲》诗“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一样,此处词笔点染出的情景虽有萧萧秋风,却显得颇为淡雅而恬静。身处这种情境,足可以将人间的荣辱淡忘。这样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全词虽寥寥七句,词境却由静入动,再由动入静,变化自如。此词所题之画是一幅秋色图。悲秋伤春,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衰的主题,然而在刘基笔下,这幅秋色图虽不乏苍凉凄清之意,却无悲哀愁苦之绪,在秋水涟漪的衬托下,这幅画的意境显得极为疏朗闲适,尽管最终归于宁静,却掩饰不住词人和画家高拔豁朗的气度。
“文以气为主”,诗词亦如此。透过这首短词,读者不难窥见一代开国功臣刘基的宽广胸臆,在他雄浑的词笔下,本应悲愁凄苦的秋景变得一派清朗而闲雅。应特别指出的是,刘基在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告老辞官还乡,因有感于自己疾恶太甚,未免会招致怨恨,而明太祖对开国功臣又颇多猜忌,所以他还乡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力求心境平和。这首题画小令对秋景的选择,大致也透露了他此时的心绪及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