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江城子·满城风雨近重阳》明代词作鉴赏

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塘。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
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蘋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
-----倪瓒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赏景、品菊饮酒,尤其是文人骚客们,更是相聚欢会、斗酒吟诗,留下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咏秋杰作。其中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咏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句,尤其为人推重,堪称绝唱。元末诗人倪瓒长期流寓吴中,客居他乡,游子情怀屡屡诉诸笔端。这首词作于重阳佳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独处异乡的悲愁之情。

起头二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交待重阳节时的天气状况。重阳时分,本应秋高气清、金风劲吹,但是作者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阴云密布,风狂雨横,整座城市都笼罩在一片濛濛雨雾之中。沉闷而压抑的情境,顿使全词充满了一种低沉抑郁的情调。虽然这一句是用宋潘大临的成句,但仍有感人的力量。“秋光”,指秋日的风光景色。唐司空图《重阳山居》:“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横塘”,古代的堤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唐人诗中的“秋光”是明媚的、亮洁的,宋人笔底的“横塘”是曾经与佳人邂逅的地方。但倪瓒在此却以“湿”、“暗”二字锁定两意象,极摹秋色之昏濛、横塘之暗昧,进一步烘托风雨中重阳节的气象。以下“萧瑟”二句将镜头定格在横塘边上,展现出一幅凄惨冷清的画面:水边的蒲草在秋风中枯萎凋零,岸堤上黄叶飒飒的柳枝向人们倾诉着送别的凄凉。这里暗用折柳赠别之典,以景传情,抚今追昔,更增几分断肠之思、悲凉之意。作者回想往日与亲朋好友登高赏菊的欢乐情景,有如才做过的美梦一般。“松菊径”二句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衍化而来,以想像揣测的语气来抒发作者对故乡风物的惦念关怀。同时以“梦”之美好反衬现实之悲切冷清,既使艺术表现空间得以拓广,又充实了词作的意蕴,给读者以广阔的想像余地。

下片重点抒情,表达作者的浓郁乡愁。作者先以设问自答将连绵不绝的愁情形象地比喻为碧绿无际的秋江之水。以水喻愁,在前代名家笔端屡有妙句,如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北宋秦观《江城子》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皆喻愁之无穷无尽。而倪瓒笔下的愁情,不但如秋天的江水一样奔流不息,而且如九曲回肠、蜿蜒百转,一直流向海角天涯。尽管如此,想如江水一样流到故乡,回到亲人身旁,则是不可能的。作者只能抬眼凝视着远处自由出没于苇草中的白鸟,羡慕它们能够无忧无虑地飞翔嬉戏,而自己的归乡之路却被阻断,只能将无尽的乡愁寄托于茫茫苍穹中的白云。结句惆怅满怀,强自慰藉中流溢出一种无奈的感伤,体现出人不及物的深沉悲哀。

此词以重阳佳节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愁情,意象黯淡而不死寂,格调哀惋而不伤痛,语言质朴,用典自然,抒情流畅,颇符合倪瓒好洁喜静的个性和清逸淡雅的画风。而以淡洁之笔写深情,用情画意显相思,也显现出作者摆脱凡俗的艺术品格和精湛厚实的文学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