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丑奴儿慢·春日》清代词作鉴赏

日日登楼,一换一番春色。者似卷如流春日,谁道迟迟?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颓墙左侧,小桃放了,没个人知。
徘徊花下,分明记得,三五年时。是何人、挑将竹泪,粘上空枝?请试低头,影儿憔悴浸春池。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惹相思。
-----黄景仁

词题取作“春日”,全篇也不乏记绘春日的景物和感受,是故今人选本多视本词为伤春、惜春之作,以致将词中“三五年时”、“影儿”、“伊”也解释为“春”字的拟人化表现。这未免失于皮相,其实此作与词人早年的恋爱经历有关。

词人十五岁时,于正月上元节拜望新迁回常州的姨母屠氏,初识了与自己同龄的表妹,从此便成了第三桥边表妹家的常客。两人互相爱慕,朝夕殷勤,甚而发展到偷尝禁果的地步。然而两年后因补博士弟子员,词人不得不赴宜兴就读,就在这一年中,表妹受聘出阁,嫁了一个根本与她没法般配的“驵侩”,致使词人在“忍见青蛾绝塞行”的痛苦之余,再也拂不去铭入心底的倩影。这场初恋悲剧及日后的思念,在词人《绮怀》、《感旧》、《别意》等作品中都有深情的示现。本词作于乾隆戊子(1768),词人时年二十岁,以妻子临产而中止客游返回故里,借居第三桥,因而有了“日日登楼”的机会,再次沉入前尘旧影的忆念之中。

分析全词,可以证明这一点。上片数句,诚然以对春天的总体印象发端,但“一换一番春色”,在通常的游春者或会激发春色常新、美不胜收的感想,而词人的体会却大相径庭,直视为惆怅之原、伤感所本,足见他的“日日登楼”,本来就非为了赏春。《诗经·豳风·七月》有“春日迟迟”的说法,“迟迟”为日长之意,词人则加以反对,认为当是“似卷如流”;其实纵然春景“一换一番”,但坐实到每日登楼的那番所见,当不至于如席卷之速、水流之疾,可知“似卷如流”,实是以今抚昔、追忆往日春情的感受。“一换一番”的结果,是春光老去,绿深红稀。“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白烟飞”三字,生动地描绘出芜草丛生的衰飒景象。唯一的亮色是一株小桃,却开放在残垣败壁的一隅,这种冷寂惨淡的氛围恰恰与词人的心绪吻合。

想来这株小桃于词人当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令他徘徊流连,唤回了当年同表妹在此相会的记忆。《绮怀》诗之三“来从花底春寒峭”,之十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足证“三五年时”是实写而非寓意。他自然也联想起两人痛苦的诀别,回忆起她的泪容,所谓“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感旧》之三),词中“是何人、挑将竹泪,粘上空枝”正是由此而发。“挑”、“粘”二字是对这一旧情境的刻意描画,这两句显然不是“春日”的实际闻见。词人步过熟悉的小池(《虞美人·闺中初春》有证:“晚霞一抹影池塘,那有者般颜色作衣裳?”),如今早已人去池空,但当年双依双偎的景象仍历历在目。“影儿憔悴浸春池”,池中映出的是自己的身形,又仿佛现出心上人的幻影,“憔悴”一词,人我两绾,成了这场爱情悲剧结局的沉痛写照。表妹终于从这条路上走远了,词人也在作此词的前一年成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末云:“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而词人在结句则径道“莫惹相思”,其故作决绝之语,表面上看是出以忘情之笔,但实际效果却是使人从他的绝望无奈中,更感受到他骨子里的一往情深。

这首《丑奴儿慢》被张惠言《词选》定为黄仲则词的代表作,一时脍炙人口。清人丁嘉保有云:“重把先生词细读,一语难加评量。情百转、总成惆怅。古锦囊中心呕尽,算才名、不共愁魂葬。”(《金缕曲·读两当轩词题后》)了解了本词的寓意,令我们更生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