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1997年1月6日,我刚刚入读研究生,和同窗郭斌、刘强、刘重喜相约聆听外公的吟唱。那日85岁的外公精神很好,诗词体裁各选一至三例,手持书卷,湘音浓重,兴之所至还和我们就作品谈起了文学情感和诗词吟唱的关系。2012年外公去世逾十载,始将古老的磁带转换成音频,请袁艺峰同学配图与文字发布到56.com上,使之得以资源共享,而非蒙尘箧笥。一直深以为憾的是,非吟唱部分当时未能录全。此次请彩云和园园两位研究生将这段文字整理出来,约略成章,以飨同好。更见证纵时光流逝,学术之精神薪火相传。
张春晓谨志。2015年12月14日。
你是把别人写的文字,用自己体会到的声音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多少要依傍着它(文字)一点,不可能按照自己想的就怎么念。原文比较整齐,不断地重复的,你的调子就可能简单一点,比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或者白居易的《琵琶行》,它基本上就是十字句一联,两句为一联,或者七字句不断地重复,所以它的变化不是很大。如果是词,它本身是长短句,所以你跟着它来念,你也可以在感情上起变化,而那种十个字一句,不断重复的,你所可能起的变化就少。比如说像白居易写这个弹琵琶的声音,变化很大,但是它规范为七个字,你的吟唱也只能在那七个字的范围以内。这个是被限制住了,没有办法的。音乐家不一样,音乐家可以打上谱子,比如说李劫夫谱毛主席的诗,语录歌他也能谱,为什么呢?有的部分可以反复重唱,这个变化就大了。我们吟唱还没有哪两句多唱两遍,还没有这种反复重唱的方式。所以现在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是根据它的句型,第二是根据所体会到的诗歌本身的感情,在这个基础上,轻重之间可以有些变化。这个是说文字比较整齐的。但是词就不同一些,你比如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它这个本身有变化。
体会作者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了解作者当时写这个作品的时候的心情。你比如说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这个曹侍御我们还没有查出来,可能也不是一个很得意的人,如果他高官厚禄,他跑到广西那么远的地方干嘛。因为一般来说,作文官的人都是越在京城,越靠近皇帝越好。宋朝的晏殊,一直作宰相,有个妓女唱一首词,唱道“千里伤行客”,这说的是走到外面很远了。晏殊就很生气,他说我做官从来没有离开京城五百里,你干嘛说我千里伤行客②。唐朝的地方官、武官,他越在边远地区,就越独立(越好),而文官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皇帝越好。柳宗元贬官在永州,根本不能离开,国家法律规定他不能离开,所以他就只能就说“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而这个“破额山前碧玉流”是景,“骚人遥驻木兰舟”是情,是曹侍御的情。因为他老远看到柳宗元在这里,他也想来这个地方,他想到这边来的,这包含在诗句中不言而喻。所以他就“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是行动上的不自由③。
比如还有比较熟悉的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整个是讲南宋亡国以后,西湖荒凉冷落的景。这“一抹荒烟”就将元朝的蒙古铁骑把南宋的首都临安糟践的不成样子,一起就包括进去。这也就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是临空在写。“国破山河在”,只有山河,山河是自然的东西,没有人,“城春草木深”,草木还在茂盛,人呢?也没有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四句都是讲,没有人,没有人,没有人,全部逃亡了。安禄山的叛乱是带有种族矛盾的叛乱,不是纯粹的地方叛乱,这种叛乱带有种族矛盾,所以杜甫的诗里面,写了许多有关于胡人、骆驼的。他一回来把他所经历的文化什么都带过来了。所以张炎这个《西湖春感》事实上是亡国之感,写亡国以后的一个春天。你读这首词的时候,你会体会到他这个感情念的时候,即使它有这个框框限制了四个字、四个字、五个字,但你慢慢就可以把这个感情注入进去,这个变化比较大。“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吟唱)。鸥都有新愁,人呢?鸥是古人认为是最闲的,它终日在天上转,其实这是个误会,它要找鱼吃,它肚子饿,是不是?但古人还是认为鸥是很闲的。所以古人称为闲鸥,有谁说忙鸥?
你们要想学啊,不要一下子读出很多,或者有一个那个乐谱在那里,就是了。选一首反反复复念,反反复复念然后你就习惯了,你再套到别的作品上去。一般来说朗诵啊,七言绝句和这个五七言律诗、词比较好念,五言古诗,特别像五言绝句这种比较难念。因为它太短了,特别是用仄韵尤为短促,如果用平韵,声音会拉长一点。仄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韵很短很促,所以就很难念。你们可以拿一首词,或者一首诗反反复念它个若干遍,慢慢地会有用处。这个的用处在哪呢?假设你读古人一首诗,你有一种体会,就是说有一种激动,有一种感觉到要接受它的感情的那种冲动,这个时候你念的对你有帮助的。这是我上次讲胡小石先生,他念这个有种非常投入的状态,我们确实都被他吸引住了。那时候他就五十多岁,满头白发地走来走去,到现在为止几十年了,大概从1933年、1934年,(到现在)多少年了,我的印象还很强④。这个东西对于你们,帮助你们理解古代作品有好处。
散文也是这样,我选的韩愈的那个《送董邵南序》啊,你看那个文章那么短,它好像每走一步都在转弯,它不是走的一条直线。因为当时军阀割据,凡是在中央功名方面失意的都跑到河北的幕府里去。董邵南是个很有才能的一个人,但是唐朝是通过进士考试才能出路比较好,他没有考取进士。这个旧社会的这个考试啊,可以叫作“开冤枉铺子”,专门卖各种冤枉,不靠本领,靠运气的。董邵南要去河北,来见韩愈。韩愈是一个非常爱提拔后进的人,但这时韩愈没有办法,他又不是皇帝,可以特赐他进士出身,只好让他走,这时不能留他,但是又想留他,就是这个文章的意思。他说河北那个地方是个非常能够提拔人才的地方,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那是个很能赏识人的地方,你去去看,现在是不是有所改变,希望你能够有出路,不过万一没有出路,怎么办呢?他说皇帝还是希望你回来……就好像那武术大师练什么八卦掌一样,每一步都在转。每一步都在转。去去读延声,去去又收回来。他真有本领,所以这种散文呢,你就可以根据它里面表达的感情,声音会不断地起伏变化。
骈文就比较困难,骈文太规范了,文字很美也有感情。“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充满了感情,情同景粘合得很紧,但不是像散文那样大开大合,这个文体,同朗读体会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外形你依靠它存在,你受它的制约,所以朗诵有这么一些情况。但主要的呢,需要实践,要实践。念很多,念一首词念一首绝句,或者一首律诗,念它个比如说一个月,慢慢地在念第二首的时候,那个基本的套子在那边,然后你慢慢地就会感觉兴趣,最后你能够达到目的。当你被那个诗里面的境界情物所写的吸引住,你想用声音来表达它,这样慢慢的,可以作为学习的步骤。我也劝你们学着做一点旧体的诗词文章,不论做得好不好,没有关系,会做同不会做是两码事。如果即使不能,你最好有点艺术创作的经验,会拉胡琴啊,会跳舞啊或者什么,使你这个理智活动啊,掺杂进些感情色彩,对你有帮助⑤。
牛彩云杨园园 整理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 《程千帆老先生吟唱》。共计吟唱作品13篇,总时长18分钟。目次为:五言律诗(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七言律诗(唐)杜甫《登楼》;五言古诗(唐)杜甫《赠卫八处士》;七言古诗(唐)白居易《琵琶行》;七言绝句(唐)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小令(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煜《浪淘沙》、(宋)晏几道《临江仙》;长调(宋)柳永《八声甘州》、(宋)姜夔《一萼红》、(宋)张炎《高阳台》;散文(唐)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骈文(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② (清)潘永因编《宋稗类钞》:“晏元献早入政府。逮出镇,皆近畿名藩,未尝远去王室。自南都移陈,离席官妓有歌千里伤行客之词。公怒曰:‘予平生守官未尝去王畿五百里,是何千里伤行客耶?’”(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③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表达了诗人在贬谪中对自由的渴望。满腔抑郁不平之气,而以委婉曲折的手段表达出来,使人读后,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于作者命运的深切悬念,所以特别动人。它不但是柳宗元最好的七言绝句,也是唐人七绝的杰作之一。”(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页)
④ 程千帆先生在南京大学中文系“素心会”演讲《两点论—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中回忆道:“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我到胡小石先生家去,胡先生正在读唐诗,读的是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讲着讲着,拿着书唱起来,念了一遍又一遍,总有五六遍,把书一摔,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此处所说胡小石先生事,即指此事。(程千帆述,张伯伟编《桑榆忆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1页)
⑤ 程千帆先生在《两点论——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中同样强调创作经验:“文学本身是一种情感作用,从感情开始,然后归到感情。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时进行,对你们来说是很吃亏的。我们那时读书,老师要求我们作诗,那个时候认为文学重在‘能’而不重在‘知’。你能创作是文学家,你只能讲不是文学家而是文学研究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对你们的建议是进行研究的同时应注意文学创作”“我讲的创作经验是非常广泛的,你会弹琵琶,跳迪斯科,也是一种创作经验,只要你有激情,有感发,而不是冷冰冰的。”(程千帆述、张伯伟编《桑榆忆往》,第230—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