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杜甫诗选

第四章杜甫诗选

阅读提示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中,寓德性于马的写作技巧;《月夜》诗中透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寄托杜甫身陷长安思念家人的情怀,描写得非常深刻动人;《曲江二首》诗中从繁华富贵不能久的领悟,到人生须及时行乐思想的提出;《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中,对“老去悲秋强自宽”的自嘲与诠释;《赠卫八处士》诗中,表达的是人生聚散离合无常的感慨;《蜀相》诗中,借着怀念诸葛亮功绩,而带出杜甫己身的自喻自伤情怀;《为农》《江村》《客至》《春夜喜雨》诗中,描述居于成都时,舒散闲适的生活和不轻易延客的情境;《春日梓州登楼二首之一》诗中,感于日渐苍老却因战事不停而到处漂泊的情怀;《旅夜书怀》和《登高》诗中的情景交融写作技巧​‍‌‍​‍‌‍‌‍​‍​‍‌‍​‍‌‍​‍​‍‌‍​‍‌​‍​‍​‍‌‍​‍​‍​‍‌‍‌‍‌‍‌‍​‍‌‍​‍​​‍​‍​‍​‍​‍​‍​‍‌‍​‍‌‍​‍‌‍‌‍‌‍​。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为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得年五十九岁​‍‌‍​‍‌‍‌‍​‍​‍‌‍​‍‌‍​‍​‍‌‍​‍‌​‍​‍​‍‌‍​‍​‍​‍‌‍‌‍‌‍‌‍​‍‌‍​‍​​‍​‍​‍​‍​‍​‍​‍‌‍​‍‌‍​‍‌‍‌‍‌‍​。杜甫一生流离颠沛,所为诗歌沉郁顿挫,雄奇跌宕,有“诗史”和“诗圣”之称。一般言之,杜甫诗长于律体,内涵极尽“稳顺声势”之能,对于奠定律诗在文学史中之地位,有极大的贡献。除此之外,由于杜甫诗中经常描述对当时唐王朝兴衰的关注和忠爱之情,特别受到后代文人的称誉,尤其是宋朝的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与!”更成为杜甫在后人心目中的定论。

第一节杜甫诗选(一)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1],锋棱[2]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3],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4]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

[1]胡马大宛名:“大宛”,汉朝时西域的国名,以出产汗血马著名。本句大意就是说,房兵曹的这匹胡马,就是来自于大宛的名马。

[2]锋棱:指兵刃的最锋利的棱角。

[3]竹批双耳峻:“竹批”,形容竹子被刀削成的倾斜尖锐模样。本句是说,房兵曹这匹胡马的双耳,长得就像竹子被刀削成的倾斜尖锐模样。

[4]骁腾:形容马跑得迅捷快速的样子。

旨要

本诗借着咏马而写人,诗句中对马的忠贞、勇猛等德性和才性的形容,都是象征杜甫的个性。

赏析

杜甫这首诗根据刘孟沆所编的年谱,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此时杜甫年纪为三十岁,还算是处于中壮年时期,所以作品中蕴含着一股雄壮的气势和抱负。

我们来看第一联的“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两句,先点出房兵曹的这匹胡马,因为是来自于大宛的名马,所以不仅全身都显示出有如锋棱的阳刚线条,而且浑身上下的骨架都充满了劲道而显得神骏非常。“锋棱”原来是指兵刃的最锋利的棱角,这里是用来形容马的肌肉线条非常明显有力的样子。“瘦骨”是形容马的骨相气势嶙峋,看来雄健神骏的样子。这两句是描写这匹胡马的整体外相。

第二联的“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两句,分别写出马耳的短小锐利和奔驰如飞的样子。古人在相马的时候,以马的双耳长得如同竹子被刀削成的倾斜尖锐模样为最佳,这里的“竹批双耳峻”,就是在形容这匹胡马的双耳,就如同竹被批削后成椭圆尖锐的样子,所以必是一匹良马。“风入四蹄轻”则是描写马奔跑的快速,仿佛比风还快,所以感觉上好像风向马的四蹄间一涌而至。这两句虽然仍有针对马的外相在作形容,不过已经逐渐从马外相的形容,转移到对马才力的形容。换言之,“竹批双耳峻”一句,仍是对马外相的形容,但是“风入四蹄轻”一句,已经转成对马才力的形容。这样的形容,就是要引出第三联“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的联想。

“所向无空阔”一句,接续前面“风入四蹄轻”对马才力的形容,更进一步指出,这匹胡马奔跑的快速,根本没有任何地形可以阻挡,即使空阔之地,也能一下子就奔驰飞跃而过。由于这个特质,这匹胡马便足以让骑乘的主人,把生死都托付给它,所以下句接着说“真堪托死生”。全诗写到这里,又由马的才力描述,转移到马的德性强调。换言之,“所向无空阔”一句仍是对马才力的形容,但是“真堪托死生”一句已经转成对马德性的形容。

最后一联的“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则是总结上述胡马的外相、才性、德性,对这匹胡马再作更深层的期盼。这里的“万里可横行”一句,把胡马对主人的可能贡献,作出最大的期许和盼望。

我们综合全诗的内容,第一联专写马的外相;第二联从马外相的形容转成对马才力的形容;第三联则由对马才力的形容转成对马德性的形容;第四联结合以上马的外相、才性、德性,作出对主人房兵曹立功万里的期望。全诗看来句句写马,然而却无一句不是写人,诗中马的特质和形象,都幻化成杜甫心目中忠贞、勇毅之人的象征,可以说是历代咏马诗中的佳作。

月夜

今夜鄜州月[5],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6]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7],双照泪痕干。

【注释】

[5]今夜鄜州月:“鄜州”,今日的陕西省富县。杜甫此时因为安史之乱被困在长安城中,他的妻子儿女则全居住在鄜州。

[6]清辉:形容月亮的光辉。

[7]虚幌:形容高挂着的帷幔。

旨要

本诗透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写出杜甫对相隔两地妻子的怀念情怀,不仅写情真挚,写作手法更是独具一格。

赏析

杜甫创作这首诗时,正被困在沦陷安、史(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手的长安城中。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长安城外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被安、史叛军攻破,唐玄宗得知潼关被破的消息后,仓皇避难到四川,这时的杜甫也带着妻子儿女,逃难到鄜州这个地方来,将全家安顿在鄜州西北的羌村中暂住。不久之后,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于是便动身想要到灵武去投奔唐肃宗,不料却在半途被安、史的部队遇上,遭俘而送到已经沦陷安、史之手的长安城内。因为杜甫当时官位不大,又没有什么大名气,所以虽然被俘送至长安,却也没有受到拘禁和伤害。这首诗就是杜甫被困在已经成为沦陷区的长安城中,怀念住在鄜州的妻子儿女而作的​‍‌‍​‍‌‍‌‍​‍​‍‌‍​‍‌‍​‍​‍‌‍​‍‌​‍​‍​‍‌‍​‍​‍​‍‌‍‌‍‌‍‌‍​‍‌‍​‍​​‍​‍​‍​‍​‍​‍​‍‌‍​‍‌‍​‍‌‍‌‍‌‍​。

我们看第一联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两句,起笔就起得非常玄妙,而且蕴含着三项写作特色。因为这首诗既然是杜甫被困在长安城中,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而作,起笔应从杜甫思念妻子儿女写起才符合常理。但是杜甫却反从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写起,这是第一项特色。杜甫既然与妻子儿女分隔两地,远在鄜州的妻子是否在思念杜甫,杜甫其实并不能确定,所以远在鄜州的妻子在思念杜甫这件事情,只是杜甫个人的想象而已,这是第二项特色。这两句虽然描述的是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在对月思念杜甫,但是这个想象是出现在杜甫于长安望月思念鄜州的妻子之后。换言之,这首诗在第一联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杜甫在望月思念妻子,但是如果没有杜甫望月思念妻子的情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想象根本就无从出现,这是第三项特色。

现在的问题是:杜甫如何能这么有把握,远在鄜州的妻子必定在望月思念杜甫?唯一的答案和理由,就是杜甫和妻子之间感情深厚已到了心灵互通的程度,所以即使杜甫困居长安,也对妻子的心思了如指掌。反过来说,为何杜甫能确定此时远在鄜州的妻子必然在对月思念杜甫?就是因为杜甫的妻子也认定此时杜甫必然也在望月思念她。所以在第一联的两句中,杜甫其实已和远在鄜州的妻子,作了一番心灵上的交流了。

接下来的第二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描述杜甫在怜惜家中的小儿女年纪尚幼,根本还不懂得思念被困在长安城中父亲的安危。这样的形容,把家中妻子所须面对的困境,传述得更为生动逼真。儿女年纪尚幼,杜甫又不在家,所以妻子除了要独立去张罗一切生活上的必需品以外,还要想法子回答和安慰小儿女们对父亲杜甫行踪的所有问题。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对象是家中的小儿女,其实仍是在表达对于妻子的挂念和不舍。

第三联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两句,描述妻子因为望月思念杜甫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头发被雾水沾湿,双臂暴露在月光下而寒冷的形象。当然,这幅形象也是杜甫想象出来的。由此益见,杜甫与妻子的感情有多么的深厚!这两句是呼应第一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中对妻子独自望月的想象而来的。

最后一联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两句,又从现在的想象,拉到未来想象。杜甫现在困在长安,妻子则远在鄜州,两人此时此地无法见面团聚,所以此刻两人心中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平安团聚。“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的大意是说,杜甫何时能与妻子团聚而相互倚着室内高挂着的帷幔,彼此诉说着离别后的牵挂情怀而收束起伤心的眼泪。

我们从这首诗的结构来看,前六句都是杜甫在长安想象鄜州妻子思念杜甫的情景,末两句则是杜甫在悬想未来与妻子团聚的情景。全诗透过时空交错的手法,把杜甫身陷长安、思念家人的情怀,描写得非常深刻动人。

曲江二首之一[8]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9],莫厌伤多[10]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11],苑边高冢卧麒麟[12]。
细推物理[13]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

[8]曲江: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秦朝时为宜春苑,汉朝时为乐游原,因其间有河水曲折而得名。唐玄宗时曾大力疏浚增建“紫云楼”、“杏园”,另外著名的“芙蓉苑”和“乐游原”也都是一时名胜,唐时新科进士及第,亦多由朝廷赐宴于此,时人称为“曲江宴”或“杏园宴”。

[9]且看欲尽花经眼:“且看”指暂且观赏,“欲尽”是将尽未尽的意思。本句意指春花虽然即将落尽而从眼前飘逝经过,但是仍然要珍惜观赏。

[10]伤多:意指心中感伤颇多。

[11]江上小堂巢翡翠:“翡翠”指一种美丽的鸟名,不过在这里也不必拘泥解释。本句意指曲江边原本华丽的堂屋,现在已无人居住,只成了众鸟筑巢栖息之处。

[12]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芙蓉苑”,位于曲江的南边。高冢是高大的坟墓,用来比喻达官显贵埋葬的墓地。“卧麒麟”,是形容达官显贵墓地前的镇兽麒麟,因为日久无人照料而变得东仆西倒的情景。

[13]物理:指自然生灭循环的规律。

旨要

全诗以惜春为始,带出及时行乐之意。“江上小堂巢翡翠”,言无人居住,故原本华丽之江上堂构,成为众鸟栖巢之处。“苑边高冢卧麒麟”,言无主整理,原来象征富贵大冢边的麒麟石像,颓卧倒仆在地。经由此种描述点出繁华富贵之不能久、不可恃。

赏析

杜甫在古典诗学上的重要影响,可以说自唐朝以来就没有间断过,所以在读杜甫诗前,必先对杜甫诗的特质作一番基本了解。一般来说,杜甫对古典诗最大的贡献,在于奠定律诗的地位和拓展古典诗歌写作的风貌。在杜甫之前,律诗的发展虽然已经有很好的方向和成就,不过仍然只是五言律诗居多,而且无论平仄或对仗方面,还没有进入完全严谨的要求。这一方面,杜甫除了创作了许多七言律诗以外,平仄和对仗的严谨,都给后来的律诗创作,开发出一个具有典范的模式。此外,古典诗歌的创作内涵,多以温柔敦厚、含蓄不露为主要写作方式,因而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倾向于幽深而委婉,直接表露感情的作品比较少。杜甫因为个人际遇的关系,因而在诗歌创作上,对于情感的表达,能够充分予以诠释,没有受限于传统的幽深而委婉的表达技巧中,就这一点而言,对后来古典诗歌的创作,杜甫有着拓展领域的贡献。此外,他所强调的沉郁顿挫风格,不但让宋朝以后诗歌创作,有一条新的学习方向,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来创作,也让古典诗歌发展出另一条宽广的道路来。

有了以上这些基本认识之后,我们来看看杜甫来到曲江边,感于时事兼不得志而写的《曲江二首》,先看第一首。

首联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两句,先针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情景,作出深刻的描述​‍‌‍​‍‌‍‌‍​‍​‍‌‍​‍‌‍​‍​‍‌‍​‍‌​‍​‍​‍‌‍​‍​‍​‍‌‍‌‍‌‍‌‍​‍‌‍​‍​​‍​‍​‍​‍​‍​‍​‍‌‍​‍‌‍​‍‌‍‌‍‌‍​。花先开而后落,落花缤纷又被风吹起,飞满在空中,看来十分美丽,然而春天的气息,也就在这一片花飞的天空中逐渐淡去。由于感受到这种花飞春去的讯息,所以天空中飘满的春花,在诗人的眼中看来,每一点都是催人愁怀的事物。这样描述的情景,除了写出暮春的特色以外,也暗示着诗人心中的满腔愁怀,更因春去而转为深浓。我们可以从这两句的描述中,充分感受到杜甫是借着春意的即将消逝,来带出自身心中不得意的怅惘情怀。因为看在一般人眼中的“一片花飞”,正是灿烂光彩而炫目的春景,但是看在失意的杜甫眼中,却是春意即将由盛转淡的象征,于是风飘万点的花雨,适足以催动杜甫内心的伤春情怀。

处于这种伤春情怀中的杜甫,因而写出接下来的第二联“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这两句,写的是面对这种春日即将逝去之时,杜甫内心想要以酒去除愁怀的心理。“且看欲尽花经眼”一句,是形容心里想要珍惜留春而不得的样子。“欲尽”二字,指的就是将尽而未尽的样子,“且看”则是指暂且观赏,这样的语气中,含蕴着杜甫内心中无可奈何的伤情。因为无论如何不舍或不愿,春天总会随着节气的替换而由盛转淡,终至消失无形。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内心了解春花即将落尽而从眼前飘逝经过的事实,但是仍然要强打着精神去珍惜观赏,否则一旦时序流转而过,想要观赏春花也不可能了。至于“莫厌伤多酒入唇”一句,则是杜甫在自我安慰,饮酒过量固然伤身,但是若和伤春的愁怀相比,则饮酒的伤身就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了。这种形容,将杜甫在春将去之时的失志颓唐感,描述得入木三分。我们可以从杜甫写这些诗句时的心情来推想,若非人的心情颓丧到了极点,又怎么会出现“莫厌伤多酒入唇”的句子来呢?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两句。这里的“苑边”,指的就是位于曲江旁的芙蓉苑。“江上小堂巢翡翠”一句,是形容曲江旁原来构筑的富丽堂皇的房子,由于久无人住,已经成了鸟雀筑巢的地方。“苑边高冢卧麒麟”一句,则是形容芙蓉苑边的高冢大墓,因为没有人管理,墓旁原来的一些守护坟墓的麒麟墓兽,毁坏倾倒,扑卧在道路两边。这两句放在春日即将逝去的诗意之后,是很巧妙的安排,把春花盛而难久和富贵不久长作一联结。这种形容,将人间的沧桑和无常变迁,很生动地描述出来。

第四联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则是承继第三联的诗意,写出杜甫在面对此种情景之下,深思人在世间,应把握时光及时行乐,而不要被不可靠的浮荣牵绊住。“物理”就是指自然生灭循环的规律,在这里杜甫指的就是眼见春花盛而难久和富贵不久长的情况所发出的感慨。这种描述,自然让人体会到杜甫的心中,先是涌起了一股好景无常,生命有限的沧桑;再则浮起一股生命既然有限,好景又是无常,所以原本杜甫自身以为的不得意哀伤,也就变得淡化了些,而不再自觉深刻而无法承受,所以才会出现“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样的自我宽慰语。

我们看这首诗以惜春为始,带出及时行乐之意。“江上小堂巢翡翠”,言无人居住,故原本华丽之江上堂构,成为众鸟栖巢之处。“苑边高冢卧麒麟”,言无主整理,原来象征富贵大冢边的麒麟石像,颓卧倒仆在地。经由此种描述点出繁华富贵之不能久、不可恃,写得很令人同情和感动。

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14]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15]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16]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释】

[14]朝回:官员上朝完毕回返称为“朝回”。

[15]蛱蝶:也作“蛱婕”,蝶类的一种。

[16]款款:形容蜻蜓缓缓而飞的样子。

旨要

前诗既言繁华富贵之不能久、不可恃,故而人生须及时行乐。本诗便以如何及时行乐来接续上首诗意。“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言己身之穷,故而须典当春衣方得换酒喝。“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句,将江边春景写得生动有趣。

赏析

这首诗是接着第一首诗的内容来写的,所以两首诗的诗意是相互衔接的。

我们先看第一联“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朝回”是指上朝结束之后,于是“朝回日日典春衣”是形容杜甫每天上朝结束后,就把春衣拿去典当。典当春衣干什么呢?为了买酒来消愁,所以下面接着说“每日江头尽醉归”。这两句正是为了呼应上首诗结联两句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诗意而来的。因为杜甫在第一首诗结束后,体会到人间的繁华富贵都不能长久,终有归于消淡褪尽之时,因此及时行乐便成了杜甫此刻心中的唯一目标。但是此时的杜甫,既不是权势中人,也不是富裕之人,所以有酒可饮便成了心中唯一的奢望。“典春衣”而沽酒,已够困穷,而杜甫则不但是“日日典春衣”,而且是“朝回日日典春衣”,可见此时的杜甫是处于多么穷困的情况中!在这种极度困穷中的杜甫,仍然一味地“每日江头尽醉归”,可见他是如何的在实践及时行乐的想法和心愿了。

第二联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两句,继续就杜甫想要及时行乐的心思来描绘。“酒债寻常行处有”一句,表达出由于杜甫常到酒店买酒饮酒,所以和酒店主人非常熟悉,因此偶尔没钱买酒,也可以到处赊欠酒债。这句诗主要在表达杜甫唯以饮酒为乐的狂放态度。“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句,则是维系杜甫这种狂放人生态度的想法。这两句中的对仗,是用“借对”的方式来创作的。因为“寻常”二字的本义,在古代常用的度量中,八尺称为“寻”,倍寻(即十六尺)称为“常”,杜甫就是借用“寻常”二字的本义,来和“七十”两个数目字相对,这种借用本义来作的对仗,就称为“借对”​‍‌‍​‍‌‍‌‍​‍​‍‌‍​‍‌‍​‍​‍‌‍​‍‌​‍​‍​‍‌‍​‍​‍​‍‌‍‌‍‌‍‌‍​‍‌‍​‍​​‍​‍​‍​‍​‍​‍​‍‌‍​‍‌‍​‍‌‍‌‍‌‍​。

第三联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两句,则是转写在曲江所见的暮春春景的缩影。这两句除了描述出春天将尽而夏日将来的景况以外,也充分展现出杜甫锻炼字句的能力。宋朝的叶梦得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亦无以见其精微。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所以不碍气格超胜。”(录自杨伦《杜诗镜铨》卷四)这段评论的要旨,在表示杜甫的诗句锻炼能力已到了不着痕迹的境界。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穿花蛱蝶深深见”一句,是描述杜甫的目光随着穿花蛱蝶逐渐远去的景象,“点水蜻蜓款款飞”一句,则是描述杜甫的目光随着点水蜻蜓由远逐渐接近的景象,这种表现手法,把杜甫远望和近观的情况,传达得非常生动。

第四联的“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两句,是杜甫突发奇想,希望春光不要急于离去,能暂时留下,与杜甫相互共同享受即使是短暂却美好的时光。“流转”二字,在这里作停留之意,是针对穿花蛱蝶与点水蜻蜓而言的,大意是告诉春光,请与蛱蝶、蜻蜓共同停留足迹,不要匆匆消失离去。

我们看前一首诗既言繁华富贵之不能久、不可恃,故而人生须及时行乐。本首诗便以如何及时行乐来接续上首诗意。如果说第一首是杜甫因伤春而引起的惆怅之情的描述,那么第二首便是杜甫希望留春的心理展现。换言之,这两首诗作,是先以送春起,再以留春驻作为全篇的脉络,其中贯穿杜甫及时行乐心态的形成与实践。就两首诗的内涵而言,有凄丽颓唐的韵味,亦有潇洒自适的心境,很值得品赏玩味。

九日蓝田崔氏庄[17]

老去悲秋强自宽[18],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19],笑倩[20]旁人为正冠。
蓝水[21]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22]。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23]仔细看。

【注释】

[17]九日蓝田崔氏庄:“九日”,指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习惯以“九日”来简称。“蓝田”,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18]强自宽:形容杜甫勉强安慰自己消去忧愁的心态。

[19]羞将短发还吹帽:晋朝的孟嘉为桓温参军,曾在九日与桓温出游龙山,正好一阵风吹来,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由于孟嘉自己并没有发现帽子被风吹落,桓温便示意左右的人不要告诉孟嘉,等孟嘉去上完厕所后,才令人把帽子还给孟嘉,再命孙盛为文嘲笑孟嘉。本句借由此一典故,写出杜甫心中讳于言老的心境。

[20]倩:请求之意。

[21]蓝水:在陕西蓝田县中的一条溪水,根据《三秦记》的记载:“蓝田有川,方二十里,其水北流,出玉山,合涣谷之水,为蓝水。”

[22]玉山高并两峰寒:“玉山”即指蓝田山。“高并两峰”,据清人朱鹤龄的解释:华山的东北面有云台山,是由两座高峻的山峰连绵而成。蓝田山距华山很近,所以杜甫便说蓝田山的高峻,远远望去,好像与由两座山峰连绵而成的云台山一样高耸。这里的“并”字作“依傍”解。“寒”字,在这里是为了强调秋日萧瑟的气氛。

[23]茱萸:草名,古人在重阳节时佩戴茱萸以求长寿。

旨要

本诗以“老去悲秋强自宽”为全诗之骨,以下七句,全为杜甫心情“强自宽”的描述。

赏析

这是一首九日感怀的作品。第一联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两句,点出杜甫创作本诗的主旨。年华逝去,日渐衰老,又遇到最易使人感伤的秋日,因而杜甫的心中更觉得凄凉悲伤,这是“老去悲秋”的情怀所在。为什么在这种情怀之下,会说出“强自宽”三字呢?原因是己身虽然自伤年华老大,但是在九日重阳与友人相聚之时,不好破坏大家的兴致,因而只好勉强打起精神,不要让自己的忧伤去感染了他人。当然,杜甫这样的表现方式,也有试图看能不能降低自己内心哀伤的用意。因此,下一句才会写出“兴来今日尽君欢”的诗句。己身虽然伤老悲秋,但是在九日重阳之时,也勉强提起兴致,和朋友聊尽一日之欢。这两句诗写来有些自我安慰解嘲之意。

第二联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两句,引用晋朝孟嘉落帽的典故来表达杜甫的心情。孟嘉原为桓温帐下的参军,某次九日游龙山,头上所戴的帽子被风吹落,而孟嘉没有察觉,桓温便令孙盛写文章来嘲笑孟嘉。杜甫在这里用了这一个典故,目的在于表现出自己虽然年华逝去,却讳于言老的心境。所以孟嘉是不觉风吹落帽,但是杜甫却是故意装作无所谓,笑请别人代为把帽子戴好,原因是不要让别人认为,杜甫是为了怕头上因衰老而稀少的头发被人发现,而急忙去戴好被风吹落的帽子。这种心思的描述,把杜甫当时忌讳言老的心情,表达得十分细腻。

第三联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两句,把原来忌讳言老的心情,移转到四周的景物上去。因为九日相聚的地点是蓝田的崔氏山庄,蓝水就从蓝田经过,用“蓝水远从千涧落”,是形容蓝水的源头,远从许多山谷的涧水聚流而下。“玉山”即指蓝田山。“高并两峰”,据清人朱鹤龄的解释:华山的东北面有云台山,是由两座高峻的山峰连绵而成。蓝田山距华山很近,所以杜甫便说蓝田山的高峻,远远望去,好像与由两座山峰连绵而成的云台山一样的高耸​‍‌‍​‍‌‍‌‍​‍​‍‌‍​‍‌‍​‍​‍‌‍​‍‌​‍​‍​‍‌‍​‍​‍​‍‌‍‌‍‌‍‌‍​‍‌‍​‍​​‍​‍​‍​‍​‍​‍​‍‌‍​‍‌‍​‍‌‍‌‍‌‍​。“并”字此处作“依傍”解,所以说“玉山高并两峰寒”。这两句分写山水之景,用意在于导出第四联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诗意。因为山水年年皆在,但是人却不可能长在,更何况己身年老体衰,更是伤感。换言之,当杜甫在九日于蓝田崔氏庄与众人聚会时,联想到自己的年老体衰,于是在面对“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景象时,突发感触,想到山水年年长在,而自己不知来年是否健在,一股人寿不永的悲伤便从心灵中涌现出来。因此,诗句虽然说“明年此会知谁健”,表面的意思是在感叹岁月无情,明年的九日此时,这些今年九日相聚的朋友,有哪些仍然得以身体健在?但是我们回顾第一联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两句所言,今年九日相聚于蓝田崔氏庄的众人当中,明明是杜甫最为衰老。因此而言,这里的“明年此会知谁健”,其实指的就是杜甫自己。也就是因为明年最可能不在的人,指的是杜甫自己,所以最后一句才用了“醉把茱萸仔细看”一句来表达内心的无奈和感伤。今年的茱萸看过,明年自己是否仍然健在人世,不得而知,所以才会生出“醉把茱萸仔细看”的心理。

本诗以“老去悲秋强自宽”为全诗之骨,以下七句,全为杜甫心情“强自宽”的描述。无论修辞或结构,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赠卫八处士[24]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25]。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26]。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27]。
怡然敬父执[28],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29]。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30]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24]卫八处士:不详为何人。“八”是古人用来称呼家中兄弟排行的次序,“处士”则是指有才德而无官位的人。

[25]参与商:“参”与“商”是两个星座的名称,一在东,一在西,东西相对,永远不可能聚合。后来便用来比喻人的相距悬远而难以会面的情况。

[26]热中肠:形容心中难过的样子。

[27]儿女忽成行:形容人数众多为“行”。本句大意是说卫八处士的儿女忽然已经众多成群。

[28]父执:与自己父亲志向相同的好友。

[29]新炊间黄粱:“间”作掺杂解。本句大意是说在煮饭之时,把黄粱和着掺杂在一起蒸煮。

[30]故意:形容故交的情谊。

旨要

本诗透过杜甫与二十年老友的短暂重逢相聚即离别的描述,表达出人生聚散离合无常的感慨。“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的描述,平淡中带着真切的人生经验;“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充满了无可奈何的伤感。

赏析

这名卫八处士为谁,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是从杜甫所写的诗中来看,是一位杜甫结交至少二十年的老友。在这篇短暂重逢相聚即离别的描述中,杜甫把人生聚散离合无常的感慨,很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我们先看诗一开始的头两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运用分别居于东西两方的参星与商星永不相聚的特性,来比喻人生的离别难以相聚与其相似,于是一股人生无常、聚少离多的情感,便自然涌现在字里行间。

就是处于这种认知的情绪中,所以一旦老友有缘能够再相聚见面,便成了弥足珍贵的大事。因此,接下来的“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两句,便将好友意外相会的惊喜之情,完全表达出来。“今夕复何夕”句子的使用,让人有种不可置信的感觉。换句话说,对于老友突然能够久别重逢这件事,由于太过惊喜而显得不敢相信!

一般诗人情感的表达至此,接下来必然会引出一大段叙旧的情怀,但是杜甫却超越这种写作窠臼,反而从岁月的不饶人说起,如此一来,便使两人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显得更为深刻而令人感动。所以我们看从“少壮能几时”一直到“重上君子堂”这一大段的文字,便隐伏着杜甫对人生聚散无常的三层感慨: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感叹昔日离别,杜甫与卫八处士各自年少,如今相会,双方却已接近暮年,原来少年时代所有的意气昂扬之气都已消失殆尽,这是第一层感慨。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两句,是描述卫八处士与杜甫虽然幸仍存活于世,但是其他故交好友却多已零落殆尽,这是第二层感慨。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两句,是写卫八处士与杜甫虽然存活于世上,但是因为居住相隔悬远,以至于经过二十年后方能有重逢的机会,这是第三层感慨。

我们从这三层感慨中,可以看出杜甫不仅在其间凝聚了与卫八处士二十年来的离别之情,也将杜甫胸中那股既悲又喜的情怀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技巧是很高明的。

本诗写到这个地方,好像所有久别重逢的悲喜之情都已表达完尽,因此杜甫便把笔法一转,转写卫八处士的儿女成行来衬出与杜甫别离时间之久。“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的描述,语气虽然平淡,却含有不尽的感慨。至于“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两句,则是以卫八处士儿女对杜甫的客套语,来暗示与杜甫的关系十分生疏。因为按一般的常理,生平至交的好友儿女们,应该会与本身关系也十分熟悉才是,如今因为分别了二十年之久,其间又没有任何联系,彼此间的陌生使得卫八处士的儿女们,在面对杜甫时,虽然仍然持有一定的礼节,但是问候语却仅只于“问我来何方”的客套话!这不是很令人伤感的画面吗?

接下来的“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两句,除了是实景实写以外,也展现出杜甫剪裁和浓缩文字的功力​‍‌‍​‍‌‍‌‍​‍​‍‌‍​‍‌‍​‍​‍‌‍​‍‌​‍​‍​‍‌‍​‍​‍​‍‌‍‌‍‌‍‌‍​‍‌‍​‍​​‍​‍​‍​‍​‍​‍​‍‌‍​‍‌‍​‍‌‍‌‍‌‍​。因为上两句的“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乃专就卫八处士儿女们与杜甫寒暄形象的描述,照常理来推论,杜甫势必应会就“问我来何方”一句作出回答才是。但是杜甫却将应作的回答语全部删除,迅即接续“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两句。于是卫八处士儿女们的好奇,和杜甫的欲言又止,以及卫八处士的严格家教等等,全都鲜活地展现在文字中。这就是杜甫剪裁和浓缩文字的能力展现。“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两句,则是有关卫八处士对杜甫殷勤招待的描述,从“剪春韭”和“间黄粱”的情况来看,可见卫八处士本身也不是很富有的人,但是招待杜甫的热烈之心却没有因而有任何的冷淡。“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两句,则是卫八处士对杜甫深情与恋旧情怀的表现。“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两句,则是杜甫对卫八处士情谊的感念与珍惜。至于最后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两句,则又将人生的聚散无常之感,大力地往上提升。前次离别,历经二十年后再见面,这次的离别之后,要时隔多久才会再有重逢的机会?如果仍然要再时隔二十年才能见面,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呢?全诗写作至此,好像语意已经结束,但是诗的余韵却是无穷无尽,令读者反复咀嚼不已。

这首诗布局的巧妙,言情的深挚和剪裁浓缩文字的能力,可以说都是精思绝伦,令人惊叹不已!此外,本诗全部运用自然且平淡的口吻来叙述,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杜甫所安排构思的情境里,可以说是写作技巧的登峰造极之作。

蜀相[3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32]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33],两朝开济老臣心[34]。
出师未捷身先死[35],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31]蜀相:指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曾任三国中蜀汉的丞相,所以杜甫以“蜀相”来称呼。

[32]锦官城:成都的古名,因为成都在汉朝时,专以向官府输供锦布而得名。

[33]三顾频烦天下计:指诸葛亮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边)时,刘备曾经前后三次去邀请他共商进取天下的大计。

[34]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和继任的后主刘禅两代,所以杜甫以本句诗来描述。

[35]出师未捷身先死:指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出师伐魏,据五丈原与曹魏的司马懿对峙。同年的八月,诸葛亮尚未取得胜利,却因病而在军中去世。本句的诗意,即在描述这个事件。

旨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大意为:每年春日时节,映阶碧草及隔叶黄鹂,皆重复传达出翠绿春色、春音,然而当年的诸葛亮却无法重现于人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写出诸葛亮毕生的遗憾,并为之感叹作结。

赏析

这是杜甫居住成都时,前往位于成都诸葛亮祠堂怀想诸葛亮的作品。我们看第一联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先用提问的方式来点出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色。“锦官城”就是成都,因为成都在汉朝时,专以向官府输供锦布而得名。诸葛亮祠堂位于成都郊外,堂前植满了柏树,由于年代久远,长得一片茂盛的样子。这里用了“柏森森”三字,除了实写祠堂内柏树茂盛的景象以外,顺便也象征诸葛亮的人格功绩,如同柏树一样的坚贞永固。杜甫用这种方式来描述,将内心中因为对诸葛亮景仰而生出的造访凭吊之情,自然又不着痕迹地表达出来。

我们再来看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这两句是在描述进入诸葛亮祠堂时马上引起的感触。春天来时,通往祠堂内的石阶边的碧草长得翠绿而茂盛,布满在整个石阶之上。为何在这里要用“自春色”来形容呢?因为这种景象,每年春天到来时,一定会出现的,而且不论人世的变迁如何,只要春天一到,这些碧草自然就会出现这种状况。如此形容,马上就出现一种人世沧桑的怀古情怀来。

然后我们看下一句的“隔叶黄鹂空好音”,也是同样的表现法。枝头上隔着叶子的黄鹂鸟,空自啼叫着美妙的声音。换言之,每年春天到来之时,这些枝上的黄鹂鸟,都会啼出如同眼前所听到一样美妙的声音。于是怀古的情感,自然也就涌现出来。

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这两句诗句中的“映阶碧草春色”和“隔叶黄鹂好音”,其实原本只是杜甫在进入诸葛亮祠堂时所见情景的实写描述而已,但是因为杜甫在其中加入了“自”字和“空”字,于是原本的情景实写描述,便加入了杜甫个人感触的情感在内。所以当我们在阅读到“自春色”和“空好音”之时,一股荒凉的感触便自然从心中升起。丞相祠堂中,草自春色而鸟空好音,只是当时担负蜀汉兴亡重任的诸葛亮早已不在人间了,只有空留这座祠堂来为后人凭吊祭祀。这种形容,使得诗中呈现出一股很浓厚的怀古情怀。因此可以说,这两句诗的精神,全在“自”字和“空”字上,如果将这二个字删去,“映阶碧草春色”和“隔叶黄鹂好音”便只是春景的形容而已,不会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任何的怀古之情。像这样重要的字眼,古人也称之为“诗眼”,意指这些字在诗句中扮演的角色功能有如人的眼睛一样的重要。

我们再来看第三联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描述刘备三请诸葛亮,为蜀汉定下了立国的基础。这个事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云: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将军既帝室之冑……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这段文字,后来的三国演义更把内容戏剧化,成了刘备三顾草庐敦请诸葛亮出山的美谈。杜甫引用《三国志》中的内容,意在强调诸葛亮自从被刘备三顾草庐敦请出山之后,便不断地竭尽心力,为蜀汉的开创基业筹划和执行。我们现在看后来的历史发展,诸葛亮对刘备所提出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等重大政事,无一不是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逐项完成,而这也就是杜甫说他“频烦天下计”的原因。

至于“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则是形容诸葛亮前后辅佐了蜀汉两代君主的忠诚之心。诸葛亮除了替刘备策划开创了蜀汉,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构想以外,在刘备去世后,更全心全力地辅佐后主刘禅,延续了蜀汉的立国寿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说: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备在临终之际,完全把蜀汉的江山全部托付给诸葛亮,甚至都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来。虽然也有人认为刘备临终所讲的言语,是为了要考验诸葛亮是否完全忠于蜀汉而没有异心,不过即使如此,也无法否定诸葛亮对刘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忠贞回答内容。尤其是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在率军北驻汉中,临行前给刘禅的《出师表》内容中所谓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云云,更是充满了老臣忠爱谋国之心。杜甫所谓的“两朝开济老臣心”,就是针对诸葛亮这种忠贞的怀抱来描述的。所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可以说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全都浓缩在字里行间。

最后一联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则是写出诸葛亮未及底定天下,就与世长辞的遗憾。《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说: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即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由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治军严整,而且很有前瞻性眼光,难怪连敌对的司马懿都要赞叹为天下奇才。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就是针对诸葛亮“己志不伸”而先卒于军中而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可以说是针对诸葛亮而发,也可以说是杜甫己身的自喻。

我们看这首诗的全篇架构,首先以自我提问来点出题旨,接下来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大意为:每年春日时节,映阶碧草及隔叶黄鹂,皆重复传达出翠绿春色、春音,然而当年的诸葛亮却无法重现于人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写出诸葛亮毕生的遗憾,并为之感叹作结。全诗写来浑厚有力,是一篇佳作。

为农

锦里[36]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37]。
远惭勾漏令[38],不得问丹砂[39]。

【注释】

[36]锦里:成都的别名。

[37]为农去国赊:“赊”是远的意思,“国”在这里指唐朝的国都长安。本句的大意是说杜甫自己以为,在成都这里以农为生,早已远离长安的朝廷官宦生活了。

[38]勾漏令:指西晋的葛洪,因为葛洪曾向朝廷求为勾漏令。

[39]不得问丹砂:西晋的葛洪听说交趾这地方盛产丹砂,遂向朝廷求为勾漏县令以方便炼丹。本句是运用此一典故,说明自己不能像葛洪一样的决断,弃世炼丹求仙。

旨要

本诗乃杜甫描述居于成都时,舒散闲适的生活情境。“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两句,幽静中蕴有勃勃的生气韵味。“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言此地虽去国甚远,己身却愿居于此地务农终老一生​‍‌‍​‍‌‍‌‍​‍​‍‌‍​‍‌‍​‍​‍‌‍​‍‌​‍​‍​‍‌‍​‍​‍​‍‌‍‌‍‌‍‌‍​‍‌‍​‍​​‍​‍​‍​‍​‍​‍​‍‌‍​‍‌‍​‍‌‍‌‍‌‍​。“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两句点出,此时唯一的遗憾乃为不能像葛洪一般求得长生之术。

赏析

这是杜甫居住在成都浣花草堂时,描述亲身为农的感受。我们看第一联说“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这里的“锦里”,指的就是成都。由于杜甫的浣花草堂位于成都的郊外,远离人烟,没有俗务缠身,所以才用“锦里烟尘外”来形容自己所住的地方。除此之外,由于成都这个地方没有被“安史之乱”的战火波及,所以杜甫写出“锦里烟尘外”一句,也有形容远离战火之意。处身于远离战火的成都,再加上没有俗务烦身,所以在平淡的修辞,自然出现一股宽慰的情怀。至于“江村八九家”一句,则是在形容浣花草堂附近人家不多也不少的样子。邻近住家不多不少,所以既不会有太多人事杂务需处理应付,又不会显得孤凄冷清。如此的描述,将自己所住的草堂环境,展现出一幅悠闲舒适的情境来。

接下来第二联的“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两句,则是描述草堂附近景色,富有生意的样子。春末夏初,正是荷叶初成的季节,水上飘浮着刚长出来的细小荷叶;另外,正在吐穗的麦子上所开的花蕊,由于开始要结穗而纷纷掉落。圆荷初长小叶,这是一种新生的蜕变;细麦飘落轻花,也是新生的蜕变。这样的描写,把草堂附近的生意全都点染出来。我们乍看到这两句诗的内容,会觉得其中所显示出来的恬淡自然风韵,好似王维的作品一样。但是如果仔细品味,却又会隐约觉得与王维的作品不太相同,原因就是王维的作品固然有自然恬淡的趣味,但是有时会显得有些枯淡而缺少生意。这就是杜甫为什么能够成为大家的原因。换言之,我们可以在杜甫诗中看到王维诗的影子,但是在王维诗中却很难看到有杜甫诗的影子。这两句诗中的“浮”字和“落”字,把杜甫胸中的生意和趣味点染得真是恰如其分。

我们再来看第三联“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这两句。“卜宅从兹老”是说杜甫打算居住在浣花草堂这个地方,一直到老死为止。这里的含意,既有满足喜欢环境之意,但是也隐约含有些许的无奈感。因为一来杜甫平生志向在替朝廷出力,具有满腔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为农本非他的所愿和专长。我们看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在这里以夏稷和商契来自比,可见杜甫原本胸怀治国的大志。二来成都浣花草堂的环境固然不错,但是这里本来不是杜甫的故乡。杜甫的故乡在河南的巩县,来成都是为了避“安史之乱”,所以他在初至成都时所写的《成都府》诗中说:“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因此,杜甫所以会在这里生起“卜宅从兹老”的念头,其实是迫于无奈的。因此下一句才会出现“为农去国赊”的想法,“赊”字就是“远”的意思,身处成都浣花草堂,虽然暂时以为农为满足,但是心中所悬想的,仍然是远在万里外的长安朝廷,因此才会从心中兴起离国甚远的感触。我们可以推想杜甫此刻的心里在想着:我杜甫固然可以在浣花草堂这里终老一生,也可以从此过着为农的生活,但是每想到与朝廷悬隔万里之远,内心中总是会浮起一些伤感与无奈。所以我们可以说,杜甫在第三联说的“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其实是带有心酸和自我解嘲之意的。我们可以更举下面诸例来说明杜甫此时的心境:

《散愁》二首之二:

闻道并州镇,尚书训士齐。(指王思礼为河南节度使,带兵严整)

几时通蓟北,当日报关西。(“当日”犹云“即日”,“关西”指京师长安之地,比喻朝廷。此二句谓何时得以剿平“安史之乱”,上报朝廷)

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老魂招不得,归路恐长迷。(比喻太平岁月将近,但自己唯恐太老而不能归返)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村夜》:

风色萧萧暮,江头人不行。村舂雨外急,邻火夜深明。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

我们从以上所举的三首诗例内容来看,可见杜甫居住在成都时期,尽管生活似乎较为闲适而少忧,但是其内心中蕴含的感触,是思乡及失意的心酸,所综合而成的一种自我解嘲情怀。

正因为杜甫写这首《为农》诗,内心中带有心酸和自我解嘲之意,所以在第四联中才会写出“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的句子来。这里的“勾漏令”,指的是西晋的葛洪,因为葛洪听说交趾这地方盛产丹砂,便马上向朝廷求为勾漏县令以方便炼丹求仙​‍‌‍​‍‌‍‌‍​‍​‍‌‍​‍‌‍​‍​‍‌‍​‍‌​‍​‍​‍‌‍​‍​‍​‍‌‍‌‍‌‍‌‍​‍‌‍​‍​​‍​‍​‍​‍​‍​‍​‍‌‍​‍‌‍​‍‌‍‌‍‌‍​。杜甫引用这个典故,目的在表达自己虽然好像对居住浣花草堂务农为生,已别无所求,但是仍旧存有一大遗憾,不能像葛洪一样能求道问仙,取得长生之术。

我们从这一首诗的内容来看,杜甫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成都,卜居在浣花溪畔,对他而言固然是一种得来不易的安定。所以在诗中表达出愿意在此终老一生的愿望。不过杜甫的心却始终与唐朝王室相牵系,因此即使自己觉得能在此终老一生也无不可,但是总觉得不能为国出力而心有遗憾,这就是真性情的杜甫。归纳这首诗的内容有两大特色:一为杜甫在成都生活得到安定后,细观自然所感受到的生机,而这种生机也是象征着杜甫对日后生活的期待;二为尽管杜甫内心对刚安定的生活表示喜悦与满足,但是就内心深处而言,他仍然不是属于隐士型的诗人,我们从“为农去国赊”一句当中,便可以发现杜甫对朝廷的关心之情,一直都是存在的。

江村

清江一曲[40]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41]。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

[40]曲:弯曲之意。

[41]相亲相近水中鸥:《列子》书中有一段寓言故事记载:海边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由于整天在海边和鸥鸟玩耍亲近,这些鸥鸟经常飞到这个孩子的身旁来而毫不畏惧。这件事情被孩子的父亲知道后,便要孩子将鸥鸟捕捉回家。隔天当这个孩子再度来到海边时,天上的鸥鸟却飞舞在空中,没有一只肯下来。列子透过这个寓言故事,比喻人有机心时,连鸥鸟都会察觉而避开。杜甫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说明自己住在浣花草堂这里,过着没有机心的生活,所以连水中的鸥鸟都喜欢来亲近。

旨要

本诗乃杜甫对居住于成都浣花溪畔草堂家居生活闲适的描述。“清江一曲抱村流”点明草堂所处位置,“抱”为环绕之意。“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句,写出人禽两不相扰而无有机心;“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两句,描述家居生活的自适自足。最后两句点出,此生除衰病须药物治疗外,已别无他求。

赏析

这首作品,是杜甫住在浣花草堂中,在漫漫夏日中,享受家庭温馨的感受。第一联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两句,直接写出漫漫长夏中,浣花草堂触目所见的所有事物,皆幽美可乐。这里的“抱”是环绕的意思,“曲”,则是弯曲之意,所以“清江一曲抱村流”一句,就是指浣花溪水环绕草堂而过的样子。至于“长夏”二字,是用来形容夏日因昼长夜短,因而白天的时间显得特别长久之意。“长夏江村事事幽”一句,正是杜甫在说明己身住于浣花草堂,在夏日中觉得适意满足的样子。这两句不仅将草堂的地势点了出来,也运用高昂的声调,传达出杜甫此时怡然自得的心境。

第二联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句,则是描述杜甫心中的闲适感。草堂屋梁上栖住的燕子,因为主人没有心机,不加干扰,所以自去自来,自得其乐。浣花溪水中的鸥鸟,也因与人亲近相昵,显得一付悠然自得的样子。这两句诗表面写的是浣花草堂禽鸟相得的情景,其实更重要的是在传达出杜甫住于此地,一片天机自若,人与物两不相妨碍的境界。这种一片天机的境界,正是“长夏江村事事幽”的最好脚注。

第三联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两句,是描述杜甫在浣花草堂家居生活的快乐和适意。可见杜甫此时家境仍然贫困,所以妻子才以画纸作棋局,而幼子才会以针作钩:但是即使物质如此的缺乏,其中却含有无尽的亲情快乐。我们从这两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此时的生活是很满意的。

第四联的“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两句,则是在表达杜甫此时身体有病,而成都这个地方又刚好盛产药草,因此只要能有药物来治疗身体的疾病,自认此身已没有其他的奢求了。杜甫此时身上患有什么疾病呢?根据杜甫在这时所写的《有客》诗中所云:“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所谓的“患气”,就是得有肺疾之类的病,杜甫自言“患气经时久”,可见这个肺疾已是老毛病了。因为杜甫得有肺疾,所以在成都时期的作品中,他经常描述自己为病所苦的事,譬如下列诸例: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宾至》

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云山》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期。《遣兴》

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漫成》二首之一

时来访老疾,步屧到蓬蒿。《北邻》

多病独愁常闲寂,故人相见未从容。《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由此可见,杜甫在本诗中所谓的“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真是心有所感的肺腑之言而非无病呻吟。

整篇作品中,蕴含着一股享受亲情温暖的满足。

第二节杜甫诗选(二)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42],但见群鸥日日来[43]。
花径不曾缘客扫[44],蓬门[45]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46],樽酒家贫只旧醅[47]。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42]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的草堂,有浣花溪环绕,又临近锦江,所以从地理位置而言,大约四面都为水所环绕,所以才以“舍南舍北皆春水”来形容。

[43]但见群鸥日日来:本句也是运用《列子》书中所说的鸥鸟知人有机心而飞舞不下的典故,比喻杜甫的草堂居所因为没有机心,所以群鸥皆日日而来​‍‌‍​‍‌‍‌‍​‍​‍‌‍​‍‌‍​‍​‍‌‍​‍‌​‍​‍​‍‌‍​‍​‍​‍‌‍‌‍‌‍‌‍​‍‌‍​‍​​‍​‍​‍​‍​‍​‍​‍‌‍​‍‌‍​‍‌‍‌‍‌‍​。

[44]缘客扫:“缘”作“因为”或“为了”之意,所以“缘客扫”就是说因为客人的到来才特意打扫。

[45]蓬门:原意是指用蓬草搭制而成的门,后来用以比喻居处简陋之意。

[46]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熟食谓之“飧”,在这里是比喻菜肴。“无兼味”是指没有两种以上的菜肴。

[47]旧醅(pēi):“醅”指没有过滤的酒,“旧醅”则是形容来年留下来没有过滤的陈酒。

旨要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写出杜甫平日少有客人到访,亦不轻易延请客人之意。“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四句,写出来者为熟客,因而主人不以家贫无物招待为愧,来客亦无有嫌弃之心。

赏析

这首作品的题下有原注说“喜崔明府相过”,这个崔明府,是杜甫的舅舅,所以当他来到草堂拜访杜甫时,杜甫内心是充满了温暖的情怀,因此才写下了这首诗作。

我们看第一联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将浣花草堂四周的景物,描写得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句,除了写出草堂为浣花溪所环绕的实景以外,还带出了生气勃勃的象征情境,为什么会有这种生气勃勃的象征呢?因为杜甫的舅舅崔明府要来做客!然后接着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里的群鸥,是用了《列子》中的一个寓言,其中记载了一户人家住在海边,这家的孩子天天到海边去玩,和海上的鸥鸟十分熟悉,鸥鸟经常飞到这个孩子的肩上,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后来这位孩子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便要这位孩子捉些鸥鸟回家。这个孩子第二天站在海边,由于心中存有着想要捉鸥鸟的念头,那些原本经常停在他肩上的鸥鸟,一只也没有飞下来。列子讲这个寓言的目的,就是在说明人类心中只要存有着机心,连禽鸟都会察觉而疏远。杜甫在这里引用列子这个寓言内容,目的也在于表达,自己浣花草堂是一个没有机心的地方,用以表示对崔明府到来的真心欢迎。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联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写出对崔明府来访的喜悦。也就是为客扫花径,为客开蓬门,充分显示杜甫的草堂平时固然少有客人来访,不过杜甫也不轻易延请客人。以“花径”来形容通往草堂的道路,这是表示自己的不俗;以“蓬门”来形容自己的住处,是表示自己并不富有。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杜甫此时的家境虽然并不富有,但是生活得却不庸俗,这是他最大的自负处。

第三联的“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写的是尽力招待客人的热情。家中不富有,加上所住地方离城市又远,因此供给客人所吃的食物,没有多样的菜色。“无兼味”本来是指没有两样菜,在这里是用来形容请客人吃饭时的菜色很少之意。“旧醅”是去年所剩的残酒,“醅”字本为未经过滤的酒,在这里是比喻粗酒之意。这两句虽然是在形容杜甫家贫而无法以丰盛酒食招待客人的愧意,但也由此可见,这位客人和杜甫真的十分熟悉,所以杜甫虽然没有很丰盛的酒食,还是全部拿来招待客人,而客人也不会因此怪罪杜甫。所以这两句诗真是十分生动的描述。

在这种宾主相熟,丝毫没有虚假情感之下,杜甫用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两句来作为本诗的结束语。我们从诗句可以看出,这位崔明府不仅和杜甫亲密熟悉,而且也完全没有架子,所以才能和杜甫隔邻的老翁,隔着篱笆饮酒谈笑。从全诗内容来看,主旨在表达来客为熟悉之客,因而主人不以家贫无物招待为愧,而来客亦无有嫌弃之心。宾主之间,安排得恰如其分。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48]。

【注释】

[48]花重锦官城:梁简文帝有《赋得入阶雨诗》云:“细雨阶前入,洒砌复沾帷。渍花枝觉重,湿鸟羽飞迟。傥令斜日照,并欲似游丝。”其中的“渍花枝觉重”一句,用来形容花枝因为着雨而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感觉,正是杜甫此句用意的出处。“锦官城”,指成都。

旨要

本诗描述春夜喜雨之情,诗中每句可以说都隐含着喜字。

赏析

这首诗的诗题为《春夜喜雨》,所以全诗都以描述其中的“喜”字为主。我们先看第一联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所谓“好雨”就有“喜”的成分在内;“知时节”意指这阵夜雨,仿佛知道春天正是万物重生的时节,所以配合季节而下来滋润万物,所以也有“喜”的成分在内。“当春乃发生”一句,点明了前句的“知时节”含意,因此也有“喜”的成分在内。

第二联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再进一步强调为何这阵夜雨会令人生起“喜”的感觉。“随风潜入夜”一句,意在形容夜雨的轻,“润物细无声”一句,意在形容夜雨的小。夜雨轻而小,所以随风飘入夜时,没有发出什么大声响;当这阵夜雨下来时,也只能滋润万物,而没有什么大的回声。这两种特质,都会让人兴起一股轻盈的“喜”感。

第三联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再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示夜雨的细微和持续。因为夜雨细微持续地下,所以整个野径天空上的云都是一片漆黑;但是另一方面,夜雨虽然持续地下,但是下得非常的细微,所以仍然不会遮掩江面船上的灯光。这种情景,让人会对这阵虽持续却因细微而不致造成灾害的夜雨,兴起一股“喜”的感觉。

第四联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则是透过想象,猜想这阵细雨下了一夜,等到天明之时,所有的春花都得到滋润而绽放,而整个成都城中的百花,因为承受了一夜雨水的滋润,花瓣上必然留有雨珠而显得有些沉甸甸的感觉​‍‌‍​‍‌‍‌‍​‍​‍‌‍​‍‌‍​‍​‍‌‍​‍‌​‍​‍​‍‌‍​‍​‍​‍‌‍‌‍‌‍‌‍​‍‌‍​‍​​‍​‍​‍​‍​‍​‍​‍‌‍​‍‌‍​‍‌‍‌‍‌‍​。这样的想象,会让人有一股万物欣荣、生意盎然“喜”的感觉。

我们从全诗内容来看,全篇八句都环绕着一个“喜”字来表达对春夜之雨的感触,是一首下笔非常细腻的诗作。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49]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49]危樯:形容船的帆柱很高的样子。

旨要

前四句写出在舟上“旅夜”所见之景,写得雄浑壮阔;后四句写出“书怀”之情,写得沉郁苍茫。

赏析

根据刘孟沆所编的年谱,这首诗大约写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得到严武的允许,辞掉在严武幕府中的官职,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将要前往云安(今四川省云阳县)的舟中所作。我们看第一联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句,写的是杜甫在舟中对于近景的形容。诗中的“细草”“微风”“危樯”“独夜”等形象,都隐含有“小”意在内,杜甫运用这些隐含“小”意的修辞,目的就在于强调身处旅夜中的萧瑟之感。除此而外,我们再看这两句的修辞方式,“细草”是杜甫于舟中所看到的近景,“微风岸”则是“细草”之后广大无垠景象的总形容;“危樯”是杜甫在舟中所看到的高立帆柱近景,“独夜舟”则是透过这根帆柱高耸于江边夜里的形象,衬托出夜色的苍茫无尽。在这两句诗意的描述中,其实已经隐含着人处天地间的渺小感触。

第二联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是从第一联的近景描述,转而针对杜甫在舟中所见远景的描述。从舟中往岸上望去,只见平野辽阔,一望无尽,于是群星仿佛就从杜甫所处的天空上一直垂挂到遥远的天边去,所以说“星垂平野阔”。从舟中往江面上望去,只见江水一波波汹涌而来,无穷无尽,于是映照在江中的月亮,仿佛也随着汹涌而来的江水一般,不断地映现在杜甫的眼前。在这种壮阔雄浑的远景中,人自然也变得渺小起来。我们综合第一、第二联四句的诗意来看,第一联是透过近景、第二联是透过远景,目的都在于展现出人处于天地间的渺小之感触。

杜甫为何会在前两联中,极力铺写人处于天地间的渺小之感呢?原因就在于抒发出他这一生流离困顿的遭遇,所以在接下来的第三联中,便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来概括杜甫流离困顿的人生过程。古代读书人的最大心愿,立德排在首位,立功排在次位,最末位才是立言,杜甫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依杜甫现在的境遇来看,立德和立功两皆无望,最后只有立言一项,看来还有点希望。但是立言这项,实在不是杜甫心中所期盼的志向,如今眼看着人生已过大半,唯以文章立言留名,好像已不能免,所以杜甫才会有“名岂文章著”的感触。简言之,杜甫很感叹地说:难道我杜甫的一生,真要只以文章得名于世吗?至于“官应老病休”一句,则是自我解嘲的一种反语。杜甫此时确实是老病交加,但是他的休官却是因为不受拘束和受到排挤,刘孟沆所编的《杜甫年谱》(此书为台北学海出版社印行)在杜甫五十三岁条下,对杜甫辞去在严武幕府的官职的原因说:唐代幕府生活甚为严格,每日清晨入幕办公,至夜始退,而杜甫则因家在西郭以外,只得经常住在府中,不独生活呆板,而且府中人事复杂:文武官佐,附会阿谀,以求固结一己地位。杜甫与此等官佐幕僚相周旋,内心充满难言之忧郁……杜甫既以一方面不惯受幕府严格规矩之拘束,一方面又受幕僚疑忌嫉妒,因此一再以诗与严武,请求解除府中职务。

所以杜甫在这里所说的“官应老病休”,其实是一种带有不平之气的反语词,文字的表面意思,虽然指出杜甫的辞官是因为老病之故,但是隐含的却是心中不平之气,至于“老病”二字,只是杜甫拿来作为掩饰心中不平之气的托词而已。

第四联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则是用天地间飘飞的沙鸥,来比喻自己流离失所、困顿已极的一生。这两句诗的内涵,写得既悲又壮,把杜甫胸中那种天地苍茫的感觉,完全吐露出来。

从全诗的内容来看,前四句是针对“旅夜”所见之景的形容,但是也已隐含后四句“书怀”的情在内;后四句则是针对“书怀”之情的描述,但是句句都呼应前四句的景而来,可说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春日梓州[50]登楼二首之一

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
身无却少壮[51],迹有但羁栖[52]。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53]。
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注释】

[50]梓州:即今日的四川省三台县附近。

[51]身无却少壮:“却”作“重”字解,意指不可能重返年少的时光。

[52]羁栖:离开故乡寄居在异地作客,称为“羁栖”。

[53]鼓鼙(pí):军中所用的小鼓称为“鼙”,而“鼓鼙”就是指军中所用的大鼓和小鼓,后来引申成战事的象征。

旨要

本诗乃杜甫春日于梓州登楼,有感于日渐苍老却因战事不停到处漂泊而作。“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两句,有人不如燕之感。

赏析

杜甫因为有事到梓州去,不料蜀中有兵乱,因而不能回到成都草堂,春日登楼有感而作的诗。

我们来看第一联的“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两句,写的正是杜甫慨叹半生到处流浪漂泊的感伤。“行路”在这里指的是人生的道路,“行路难如此”则是在感慨人生的道路,为何会如此的艰难!至于“登楼望欲迷”一句,则是写出杜甫心中浮现人生的道路艰难困顿之后,登楼远望,不知未来的人生道路应何去何从的感叹。

第二联的“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其中的“身无却少壮”,是杜甫自言自己再不可能回到少壮的时候了,这里的“却”字,作“重”解释。至于“迹有但羁栖”,是慨叹自己下半生的行迹,大概都会在客居异乡中度过。这句诗的修辞含意是如此:行迹是有可期待的,但是就只有羁留栖住于异地这件事而已。换言之,行迹除了羁留栖住于异地以外,也就无可期待了。然后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看,杜甫自认这辈子所“无”的事,就是回复到少壮之时的岁月;至于所“有”的事,竟是长久的羁留栖住在异地这件事。如此的修辞,把杜甫心中对于年华老大、客居异地的感伤,表达得更为传神。

我们接下来看第三联写的“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这两句。诗题有“春日梓州登楼”这几字,而在前面的诗句中既然已经写出登楼远望之景,所以在第三联中,便转而描写登楼俯瞰之景​‍‌‍​‍‌‍‌‍​‍​‍‌‍​‍‌‍​‍​‍‌‍​‍‌​‍​‍​‍‌‍​‍​‍​‍‌‍‌‍‌‍‌‍​‍‌‍​‍​​‍​‍​‍​‍​‍​‍​‍‌‍​‍‌‍​‍‌‍‌‍‌‍​。“江水流城郭”一句,除了是实写低头俯瞰之景的情况以外,也为了要带出下一句的“春风入鼓鼙”来。因为“春风入鼓鼙”是形容春日虽到,但是蜀州的战事仍未结束,而这种战事仿佛随着春风吹来一样,似乎也有威胁到梓州这个地方来的倾向。在这种心思之下,自然便对眼前所看到的“江水流城郭”安静景象,到底能够再维持多久呢?起了一种狐疑不定的惊惧感。这种造句的安排,把杜甫心中的焦虑完全表达出来。

第四联的“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两句,则是以春天的新燕,成双成对,依旧衔泥构筑新巢的景象,来带出杜甫本身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悲伤。本诗乃杜甫春日于梓州登楼,有感于日渐苍老却因战事不停而到处漂泊而作。“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两句,有人不如燕之感。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5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56]浊酒杯。

【注释】

[54]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高地。“鸟飞回”,形容飞鸟在空中被风吹而回旋的样子。

[55]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是化用了孔子在川上的感叹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表示岁月逝去的无情感。

[56]亭:同“停”。

旨要

本诗前四句为登高所见之景的描述,却已隐含后四句作客悲秋、艰难苦恨、失意潦倒等情感在内,也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品。

赏析

这一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此时五十六岁。我们看第一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就运用了高昂的音调,呈现出秋日登高时胸中所蕴含的悲壮情怀。“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是登高仰望之景的描述,如果再予以细分,这句诗又分成“风急”“天高”“猿啸哀”三幅图景,透过这三幅不同的图景融和,把杜甫心中那种高亢悲壮的情怀完全展现出来。“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是登高俯视之景的描述,如果再予以细分,这句诗也可以分成“渚清”“沙白”“鸟飞回”三幅图景,透过这三幅不同的图景融和,把杜甫心中那种平静澄清的情怀完全展现出来。然后我们把这两句诗的意涵合起来看,上一句表现得高亢悲壮,下一句则应之以平静澄清,这样的组合,更让人联想到此时杜甫的心灵正在承受极其强烈的冲击,所以才会迸发第二联以下的诗句来。

第二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就是承接第一联的诗意而反映出杜甫当时的心境。从文字表面上看,“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呼应“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仰望之景而出,但是杜甫在这里把镜头拉得更远更长,让仰望之景显得益加辽阔。“落木”指的就是秋天凋零的木叶,杜甫用“无边”二字来形容,就已让人觉得秋日的萧瑟凄凉,仿佛无有尽头。“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呼应“渚清沙白鸟飞回”的俯视之景而出,但是杜甫也把镜头拉得更远更长,让俯视之景显得益加悠长。杜甫用“不尽”二字来形容长江水的绵密无穷,让人更添增了岁月逝去的无情感。秋日的萧瑟凄凉,仿佛无有尽头,岁月逝去的无情感,又不断地添增,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三联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便是杜甫的答案。

我们先看“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这句又分成四个情感层次,第一层是“悲秋”之情,第二层是“万里悲秋”之情,第三层是“作客万里悲秋”之情,第四层是“常作客万里悲秋”之情。在这四个情感层次中,一层比一层要来得深刻,仿佛悲秋的愁怀无穷无尽,这是呼应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句中的“无边”二字而出的。至于“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也可分成四个情感层次,第一层是“多病”之情,第二层是“百年多病”之情,第三层是“登台百年多病”之情,第四层是“独登台百年多病”之情。在这四个情感层次中,也是一层比一层要来得深刻,这是呼应第二联“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中的“不尽”二字而出的。于是我们可以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是以写情为主,但是其中的情感却是源自于第二联的景语而得。反过来说,第二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虽然是以写景为主,但是其中却含蕴了第三联的情感种子在内。这就是本诗最成功的情景交融技巧的展现。

第四联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两句,分别用“艰”“难”“苦”“恨”四种心绪,来表达此时杜甫潦倒的人生感受。至于“繁霜鬓”,则是杜甫在历尽人生“艰”“难”“苦”“恨”四种心绪后反映在容貌上的变化:白发更加的繁多茂密!“潦倒”二字,是综合杜甫一生感受的总结语。“新亭浊酒杯”是表达由于身体多病,连饮酒消愁这件事都必须停戒而不可作。全诗写到此地,无限悲凉之意仿佛要从字里行间挤拥而出!

我们从全诗的内容来看,不仅音调高亢,充满雄浑悲凉的韵味,其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前人赞誉这首诗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真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