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赞杜甫的诗“给全人类留下优秀的文学遗产”
据臧克家回忆,1957年毛泽东在和他的一次谈话中曾说,他对杜甫的诗, “不甚喜爱”。而这只是就他个人对诗风的偏爱而言。其实毛泽东对杜甫有着极高的评价,1949年在和苏联汉学家费德林的谈话中就说: “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后代人艺术欣赏的不朽文献。杜甫的诗,代表了中国人民天才的独特风格,也是给全人类留下的优秀文学遗产。”他读过杜甫不少诗,对杜甫诗非常熟悉。仅故居藏书中就圈画过67首,圈画三四遍的有《梦李白二首》、 《咏怀古迹五首》、《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楼》、 《阁夜》、《春望》、《佳人》等等。在《注释唐诗三百首》的这些诗标题前,都画着大圈,标题后连画三个小圈。在成都开会期间,从杜甫草堂处借阅过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有12部108册。这说明毛泽东对杜甫的诗虽然“不甚喜爱”,但仍然大量地认真阅读其作品,重视其精华,能背诵他的很多诗。1964年,毛泽东由湖南返京,火车经过岳阳地段时,索笔手书了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一手书墨迹,现由两位退休老工人刻制,装嵌在新修整的岳阳楼三楼上。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于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 “群书万卷常暗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他自幼刻苦攻读的写照,但“初应进士不第”,后为唐玄宗赏识,任京兆府兵曹参军,唐肃宗时任右拾遗。杜甫生性“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不为世俗所容。因此,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宏图难展,仕途失意。他生活在唐王朝由开元中兴转向衰败的年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引起社会的大动荡,各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趋尖锐,诗人杜甫和人民群众共同经历了战争和生活困苦的磨难,这使他的诗歌创作逐步摆脱了个人出身的狭隘眼界,更加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痛苦,同情人民的不幸。同时,他对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这些都促进他的诗歌创作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对杜甫的《北征》这首诗,毛泽东是肯定的。他把这首诗推荐给别人读。在给陈毅的信中谈到写诗要用赋、比、兴的手法时,曾举这首诗为例。他说: “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 《北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杜甫从长安逃至唐肃宗所在地凤翔,其时家在酈州。这首长达700多字的五言长诗是杜甫由凤翔至酈州探亲时写的,即诗人在小注中所说: “归至凤翔,墨制放经酈州作。”酈州在凤翔东北,所以诗名《北征》。诗中分别叙述诗人回家探亲时忧国忧民的情怀,旅途见到的战争创伤,久别还家时家人的凄惨境况,切望以官兵为主力收复两京、对借兵回纥怀有的隐忧,最后叙述了对唐朝中兴寄予希望。杜甫在诗中“敷陈其事”地叙述所见、所闻、所思,如他在描述自己备受战乱之苦的家庭时,写道: “妻子衣百结”,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这是多么引人同情的凄惨情景。全诗除这种白描手法的“直言”之外,在形容旅途中见到的“山果” “或红如丹砂”, “或黑如点漆”,即用比喻;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即用兴的手法。所以毛泽东说“其中亦有比、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避难四川所作,茅屋即指成都草堂。凄风苦雨的寒秋,诗人住所屋顶的茅草被刮飞了,面临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窘困,此时此刻,诗人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而是由己及彼,关心普天下穷苦人们如何度过这风雨之夜,诗人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说,只要天下穷人都住上房子,诗人自己住破房子、冻死都甘心。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最能代表诗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毛泽东是很赞赏这首诗的。五六十年代时,毛泽东曾默写手书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
杜甫有些诗寓意深远,毛泽东常常引用它借古喻今。《前出塞九首》中的第六首: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首五言律诗,本是通过一个战士从军前后思想感情的抒述,对穷兵黩武的拓边战争进行讽刺的。毛泽东借其前四句,用以说明他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时,毛泽东预计尼克松可能当选,并酝酿和他会谈。有人说,尼克松是反共老手,同他会谈会有舆论压力。毛泽东说:“在保卫边疆,防止入侵之敌时,要挽强弓,用长箭。这是指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极普通的话。杜甫看出了它的作用,收集起来写在诗中。这两句话表达了一种辩证法的战术思想。我们要打开中美的僵局,不去找那些大头头,不找能解决问题的人去谈行吗?选择决策人中谁是对手这点很重要。当然,天时、地利、人和都是不可排除的因素。原先中美级大使会谈,马拉松谈了15年,136次,只是摆摆样子。现在是到了亮牌的时候了。”杜甫的这四句古诗经过毛泽东的剖析,给人以启发和认识上的提高,用它说明正确选择决策人中的对手这一政治问题,无疑是对杜甫诗的新解。1972年10月,毛泽东在和周世钊的一次谈话中,引用杜甫的另一首诗说明“九一三”事件林彪之死。这首诗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十艮曲中论。
明妃,即汉元帝宫人王昭君,因和亲政策远嫁匈奴,至死未返。毛泽东引用的是前四句,戏改“明妃”二字为“林彪”。林彪以党中央副主席的高位,叛党叛国,摔死在蒙古的“朔漠”温都尔汗,走上一条日落“黄昏”的不归路。
毛泽东喜爱书法,有很深的造诣,他从杜甫诗中得到艺术方面的启发。1938年在延安,他在会见舒群、朱光谈及书法时,说: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云: ‘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之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不是至理名言吗?”张旭,唐代著名草体书法家,有“草圣”之称。西河剑器,剑器舞的一种。杜甫序中的这段话,认为舞蹈艺术与书法艺术是相通的,毛泽东很同意这种观点,称它为“至理名言”。毛泽东喜爱书法,他常从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创作中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1958年《红旗》杂志创刊时,毛泽东为其书写刊名多幅,其中在挑出的三幅上分别注道: “此拟可”、 “比较从容”、 “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
毛泽东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非常熟悉,全诗为: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1949年毛泽东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中“落花时节读华章”,便是点化运用杜甫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毛泽东还手书默写过这首诗的全文。
杜甫晚年体弱多病。虽有报国之心,已无报国之力。在长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的摧残下,58岁时,凄惨地死于湘江水上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留下1400余首诗作,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其思想性艺术性无论对当代还是对后世的诗歌发展,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诗被尊称为“诗史”。
伟大的诗人杜甫,在受到中国人民热爱的同时,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1962年,当他诞辰1250周年时,被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