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经鉴赏

《衡门》原文与鉴赏

作者: 张毅蓉 【本书体例】

【原文】:

衡门(1)之下,可以栖迟(2)。泌之(3)洋洋(4),可以乐饥(5)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6)?岂其取妻,必齐之姜(7)?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8)?

【鉴赏】:

历代学者对《衡门》的主题都提出过诸多解说。《毛序》、《正义》等认为,是以僖公愿而无立志,故作是以“诱掖其君”,《诗集传》认为是“隐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此种解说为历来许多注家进一步申述;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是“表现安贫寡欲的思想”;袁梅《诗经译注》认为:“这是古代青年男女相互悦慕之辞”;郭沫若说“这首诗也是一位饿饭的破落的贵族作的”;《诗经全译》认为这是“破落贵族的自我安慰之作”。

那么,它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分析来确定吧。

全诗共三章。第一章:“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水洋洋,可以乐饥”。是说一根横木搭成门,就可以作为立足之地,安身之所;欣赏荡漾的清泉水也可以充饥。第一句从居住方面来说自己居处不嫌简陋;第二句从饮食方面来说自己饮食不厌其简。那时,住高楼朱门者有之,饮琼浆玉液,食山珍海味者亦有之,而“诗人”“所处者不过衡茅陋室,所饮者不过泌水悠洋”(方玉润《诗经原始》)。相比之下,“诗人”可谓贫矣,贱矣!然而,他却不求富贵,甘于贫贱,大有孔子“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之意,表现出了通达无求,超然自乐,世人皆富我独贫的拔俗思想,难怪后来有许多知识分子都以“衡门栖迟”,“泌水乐饥”的典故来自勉自励。

“春秋时代,社会上有少数知识分子,甘于贫贱,不求富贵,后人称之为隐士。这首诗就是隐士所作,抒写他的志趣”(高亨《诗经今注》)。

第二、三章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起兴,比说自己娶妻不必非吃黄河里产的名贵的鲂与鲤。齐之姜是当时齐国最有权势的姜姓贵族;宋之子是宋国最上层的子姓贵族。齐之姜、宋之子在此是泛指地位显赫,权势盛大的贵族之女。封建婚姻最重门第所谓门当户对。只有名门望族才有可能与姜姓子姓联姻,结为秦晋之好。从诗中可看出,“隐者”既非名门也非望族,但他不慕权贵,与封建婚姻观截然相对,提出“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取妻,必宋之子”?流露出了不羡慕权贵以及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蔑视的思想。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这首诗是隐士所作,“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表现了隐者甘贫守贱,不慕权贵,对封建婚姻充满蔑视的思想,同时也隐隐透露出了对当时社会及其风气的愤懑与斥责。如透过第一章的言外之意,就可看到深藏于隐者心中的愤怒。

这首诗在形式上既有《诗经》的某些特色又自有其灵活之处。首章独不用比兴,且不与后两章形成复沓,而是开篇即直言居住,饮食不嫌其简陋。这样写,隐士的安贫无求,随遇安分的志趣便给读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令人钦敬。以下两章采用复沓,以食鱼不必鲂与鲤言说娶妻不必大家闺秀,表现了隐者寡欲无求,不事权贵,藐视封建婚姻的思想。两章反复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这首诗,对后代既有过积极影响又有过消极影响,所以,今天我们重读此诗时,一定要看到它的双重性,弃其不足,扬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