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王维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原文】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①。遂令东山客②,不得顾采薇③。既至君门远④,孰云吾道非⑤。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⑥。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⑦,未几拂荆扉⑧。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吾谋适不用⑨,勿谓知音稀。

【注释】

①英灵:指杰出的人才。

②东山客:指隐居的人才。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

③采薇:指归隐。据《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叩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④君门:王宫之门。屈原《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⑤吾道非:我的主张不对吗?典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问他的弟子们:“《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⑥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京洛:指洛阳。

⑦浮桂棹(zhào):指归途中乘舟。典出《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斲冰兮积雪。”

⑧拂荆扉:打扫陋室的尘垢。

⑨吾谋适不用:我的计谋正好不被采用。据《左传》文公十三年载,晋国与秦国争抢人才,晋国的卿相们设计让魏地(晋国属地)的人叛乱,而士会与原来魏地的大夫、官员相熟,这样可以引诱秦国派遣士会到魏地招降。秦王中计后,士会将要去魏地。秦国大夫绕朝虽然已经看破晋人的计谋,但没有说服秦王采纳自己的计谋。绕朝对士会说:“子毋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译文】

圣明当朝的时代没有拥有才华的人归隐,杰出的人才都为朝廷效力。于是像东山客谢安那样的人,也顾不得隐居采薇。虽然你现在远离皇宫,但这不是你的主张不对。(我们分居两地,你离去之后)在江淮度过寒食节,我在洛阳缝制春衣。在长长的马路旁摆酒饯行,同心知己要与我分开。在归途中驾着小船,不久大概就能回家打扫柴门了。远方的树木连接着远行客人的行迹,孤单的村子浸在夕阳的余晖中。我的建议恰好没有被采用,不要认为是知音稀少。

【赏析】

綦毋潜是与王维生活在同一年代的诗人。虽然后世的评价中,王维在诗坛的地位比綦毋潜高,但在开元年间,两人的地位、诗名相去并不甚远,都是在长安、洛阳一代学习、交游的年轻学子,并且都有一点名气,都在努力考取科举。綦毋潜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比王维还要早。据此可知,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的时候,自己也没有考中。当时的年轻人在京城游学,是需要一定经济支持的,衣食住行、人事交往等都需要不小的花费。经济问题可能是綦毋潜落第还乡,而王维能够继续在京洛地区生活的直接原因。

王维此时虽然年轻,但是诗笔已经相当成熟,往往能够写景如画。“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一句,将行迹孤单的行客,画入“远树”的朦胧与萧条中;荒野中的村子,成为荒野晚霞之景中的焦点,颇得画法三昧,同时带出行客的孤独寂寞感。

诗人对于朋友的离去,心中很是感伤;对于“吾谋适不用”,心中颇有些怨气。但是从诗歌的措辞中,却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时代、对于自己的才能、主张颇有信心。首句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当时长安、洛阳大量聚集着寻找机会的年轻人,而且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走入仕途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孰云吾道非”“吾谋适不用”表达出一种失望之情的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道”与“谋”有着相当的自信,他认为失意只是暂时的,以后会有申“吾道”、用“吾谋”的时候。王维为与自己境遇相近的、未有功名的朋友所作的这首送别诗,流露出作者与朋友分别的伤感、作者对于境遇的一些不满以及对于自己学识、主张的自信,诗味非常丰富,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