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行
【原文】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①。万乘亲推双阙下②,千官出饯五陵东③。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卫霍才堪一骑将④,朝廷不数贰师功⑤。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报雠只是闻尝胆⑥,饮酒不曾妨刮骨⑦。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⑧。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麟锦带佩吴钩⑨,飒沓青骊跃紫骝⑩。拔剑已断天骄臂⑪,归鞍共饮月支头⑫。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注释】
①明光宫:汉宫名。此处泛指宫殿。《三辅黄图·甘泉宫》:“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
②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亲推:帝王亲自为出征将帅推车的一种礼节。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
③五陵: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
④卫霍: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曾多次征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骑将:骑兵将领。
⑤贰师: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一次大败,一次攻克大宛。
⑥尝胆: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事载《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通“勾”)吴王俘获勾践后先奴役勾践一段时间,后将勾践放归。勾践归越后时时不忘报仇:“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⑦刮骨: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事载《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后用为形容精神坚强的典故。
⑧旆(pèi):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特指镶在旌旗边幅的旗饰,引申义常用来泛指旌旗。
⑨麒麟锦带:绣有神兽麒麟的锦带。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吴钩。有春秋时吴人,杀了自己的儿子,以儿子的血涂在金属上,铸成钩,进献吴王以求重赏。后常以吴钩指宝贵的兵器。
⑩飒沓:迅疾貌。青骊:毛色青黑相杂的骏马。紫骝:古骏马名。《南史·羊侃传》:“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⑪天骄:汉时匈奴用以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⑫月支头:月支即月氏。秦汉时期活跃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部落。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4年前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
【译文】
汉朝的大将雄才大略,归来时在明光宫拜见皇帝。皇帝亲自为将军送行至皇城的一对阙楼下,朝廷里像贰师将军那样的功劳排不上号。赵、魏、燕、韩这些地方多有精壮的士兵,关西的少年侠客怒色咆哮。只是听说过尝胆报仇的故事,刮骨疗毒也不曾妨碍喝酒。画戟雕戈映出的太阳光发着寒气,旌旗相连,旗尾的垂旒埋没在黄尘中。连击的鼓声远远翻动着沙漠的波浪,吹奏笳笛扰乱了天山的月光。绣着麒麟的锦带上佩戴着精致的吴钩,迅疾的青骊马跳跃过紫骝马。拔剑出鞘已经斩断自称为天骄的匈奴人的臂膀,归来的鞍马上一起用月支王的头颅饮酒。汉兵大声呼啸着以一当百,胡虏的骑兵互相看着哭丧着脸满面愁容。教习战斗虽然要求将士们赴汤蹈火,但最终优异的将领总是先以谋略战胜敌人。
【赏析】
在经济、文化上相当繁荣的“开元盛世”中,唐王朝的边疆征战也比较顺利。后世的史学家比较推重开元时期的“文治”,而在阐述历史时不太强调这一时期的“武功”,名将和经典战例这类容易记住的“战争历史故事”不够突出。实际上,唐王朝在这一时期收复了营州,重新获得了大片长城以北的土地,在西域也收复了不少地盘,强化了唐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力。这一时期唐王朝在边疆战事上的节节胜利,通过王维的这首诗反映出来。
王维作此诗时,尚未进入朝廷,只是一位在野的年轻读书人。就像今天的年轻男子喜欢在网络上聊飞机、坦克等军事话题一样,古代的年轻男子也往往对类似主题有着相当的兴趣,不过古人的阐述形式与今人不一样。像王维一样有一定诗歌修养的年轻人,会用诗歌去阐述议论自己对边疆军事的观点、感想,“燕支行”“燕歌行”等是当时流行的边塞歌行名。
这首“燕支行”借鉴了汉赋的写法,诗歌除结句之外,都在敷陈描摹“汉家天将”,诗人对于国家边境战事的顺遂,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且感到非常自豪。诗意的重点、诗人对于边事看法的要点,只在于结句:“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应该首先理性地分析战事,而不是完全凭着血性杀敌。这种观点渊源于孔子。《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问孔子,如果统率三军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孔子说,他不会选择那些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等逞强好胜之辈,而是选择那些小心谨慎,善于谋划的人。无论在军事、经济等方面与敌人相比有多大的优势,作为一名将军,都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性,而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赴汤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