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苏轼

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州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这首诗示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州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这首诗示之

九疑连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拊[1]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2]。

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天其以我为箕子[3],要使此意留遐荒。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注释】

[1]拊:拍,击。

[2]藏:葬的讳称。

[3]箕子:商代贵族,周武王将箕子封于朝鲜,箕子将华夏文明传播到那里,开启民智。

【译文】

九嶷山啊逶迤绵长,毗连着衡山与湘江;边远的梧州城啊,独自坐落在天涯一方。烟树潆漾绕孤城,画角声声格外凄凉;落月未落浸在西江上,江水流不尽夜色苍茫。贬谪的罪臣长夜无眠,拊枕长叹,多少感伤;恍如梦乡,我来到何方?传说的舜帝就在这里埋葬!江边的父老告诉我:说是见你经过这里,白胡须,红脸颊,身材也像我这样。莫嫌雷州远离琼州,隔着一片云海苍茫,要由衷感念皇恩浩荡——恩准我们可以隔海相望。但愿你我谨守平生的学养,我们潜心修身的为人之道,不能仕途如意才得以发扬,更不能遭遇困厄就弃置一旁。老天授意我像箕子那样,传播华夏文明于南荒僻壤。我要把这种人生的信条坚守在远离京都的地方。多少年之后若有人重修海南的地理志,请写上我的一句话:远离中原的海南是东坡的家乡。

【解析】

这首诗写于宋绍圣四年(1097)四月,苏轼远贬海南的途中梧州。绍圣元年,朝廷的所谓新党以苏轼起草制诰“讥讽先朝”的罪名,撤掉他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官衔,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接着一月之内连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三年后即绍圣四年又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其弟苏辙同时被贬到雷州(今广东海康)。这首诗即在南下途中写给苏辙的。

这是一篇写实抒怀的七言古诗。首句的九嶷山,也叫苍梧山。苍梧,今广西梧州,传古舜帝葬于此。四句“江苍茫”的“江”即流经梧州的西江。前八句写苏轼行至梧州有关山、水、人、事的见闻与感伤。后八句直抒胸臆,表述了流放天涯、失意而不失志的心向。幽人:指被流放的逐臣,苏轼自指。苏轼这里以箕子自比,也要尽力于蛮荒之地的开化文明。身在困厄之中的诗人融会在这首诗里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抒写了孤独、惆怅、愤懑的情绪,“圣恩尚许遥相望”又明显地语含讥刺,这是他性格中耿直不曲的一面;同时以不因穷达而改变立身为人之道,勉励苏辙也用以自勉;还以“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展示了性格中豁达乐观的一面。苏轼的诗词美、人格美都是清朗照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