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苏轼

苏轼《吴中田妇叹》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jīng)[1]稻熟苦迟,庶[2]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pà)[3]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chēng)[4]载入市,价贱乞[5]与[6]如糠粞(xī)[7]。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qiāng)[8]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注释】

[1]粳(jīng)稻:吃起来不黏的稻。吃起来黏的叫糯稻。

[2]庶:庶几,表示推测或希望之词。

[3]杷(pà):通钯,农具,有齿,用以耙梳、聚拢。

[4]肩赪(chēng):赪,红色。指不堪重担,肩被压得红肿了。

[5]乞:请求。

[6]与:卖给。

[7]粞(xī):碎米。此句意为米价低贱,和糠、碎米一样,还得请求买主买。

[8]羌(qiāng):我国古代西部民族之一。此乃泛指西部少数民族。熙宁五年,朝廷为了抗击西夏,王安石接受王韶的建议,对西北沿边少数民族武装进行招抚,组成正兵三万。史书称之为“蕃兵”。组织这支队伍花去不少钱粮(“蕃官”更给以很优厚的待遇)。参《宋史·兵志》。“万里”,言其远,非实指。

【译文】

今年稻谷熟得有点迟,还指望不久能有凉爽的秋风吹来。谁知秋风起来时,还夹着劈头瓢泼的大雨。风雨不歇地下潮湿,耙头镰刀都长出霉衣。眼睁睁看着黄金金稻穗泡在泥地里,心里好比刀在割阵阵的疼。眼睛哭干泪哭尽,老天爷还是下雨不肯停。个把月来搭个茅棚棚田埂上睡,天转晴赶紧收谷用车儿运回。满身汗肩头压得通通红,买谷人还价就和买糠、碎米一个样!没办法只好卖牛去交税,没烧的只有拆屋来煮吃的。目光短救眼前急还不知行不行,哪里想得到明年还会不会有饥荒。官家眼下要的是钱不是米,说是要用钱亲近那西北边的羌人。都说满朝里都是姓龚姓黄的好官吏,到头来我们百姓反倒更遭罪。无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这个苦,想来想去不如跳河一死做个河神妇。

【解析】

熙宁五年(1072)冬初,苏轼因公务到了湖州,结识了贾收。收字耘老,湖州乌程人。他极佩服苏轼,有《怀苏集》,又作过怀苏亭。这首苏轼写于湖州,诗题下自注:“和贾收韵。”

这首诗分两段。上段八句写秋天久雨带来的灾害。“杷头”一句写出雨之久,平常景物变成了表现力极强的奇句。“黄穗卧青泥”,写雨害之深。农民“眼枯泪尽”又有何用,然又不得不于无可奈何之中,搭棚陇上,采取一点挽救的措施,尽点心意,读来令人心酸。非深入农村、了解民情者不能道。

下段八句,写钱荒为灾过于雨灾。纳税要钱,而稻贱不值钱;税还得交,边防费用还得出,钱从何来?卖牛。“虑浅”一句极沉痛。农夫非不知无牛田不能耕,无屋何处庇风雨,然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朝廷当官的是善良农夫最后的寄托,然而他们表里不一,信不过。农夫的活路完全堵死了,最后一条路就是去死。笔墨凝炼而深刻。末句点“妇”,知道以上云云,乃是吴中田妇的感叹之声,安排巧妙。

这首诗是苏轼表现民生疾苦的名篇。苏轼体恤民情,这首诗实为不满新法而发。虽然后来他被迫承认了认识上有片面之处,但新法由于执行的偏差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也是事实。苏轼形之笔墨,给当政者参考,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