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苏轼

苏轼《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1]。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2]?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3]。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4]。

【注释】

[1]“回首”二句:山即第三句所说的临平山,城指临平镇。居人:表面指居住临平的人,实际指陈襄。“回首”“不见”的主语是苏轼自己,写回望对方,是抒发行人已远,不可再见的惜别之情。

[2]“谁似”三句:临平:杭州仁和县所属四镇之一,下临运河,为舟行北上必经之地。亭亭:高耸的样子。正因为前二句是苏轼回望临平而故人不可复见,所以这三句才羡慕临平山上的高塔,居高眺远,既可“迎客西来”(杭州在临平西南),又可“送客”东行北上。

[3]“归路”二句:写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夜不能寐。

[4]“今夜”三句:揣测陈襄也因思念自己而流泪。荧荧:灯光昏暗的样子。

【译文】

送述古回头遥望,群山纵横,我再也望不见你,只能依稀看见临平镇。谁像临平山上的高塔,既迎接西来的远客,又目送客人继续前行?回来的路上晚风清凉,初秋的寒气更使我难入梦境。

今夜昏暗灯光斜照着的地方,秋天的夜雨虽已过去,恐怕眼泪仍流个不停。

【解析】

陈襄(1017-1080)字述古,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曾要求神宗贬斥王安石、吕惠卿。神宗向他询问可用的人,他首先推荐司马光、苏轼。这引起变法派的不满,被命出知陈州,熙宁五年(1072)改知杭州。当时苏轼正担任杭州通判,两人的唱和诗很多。熙宁七年七月,陈襄改知南都,苏轼送陈襄至临平(在杭州东北百余里处),话别后,在返回杭州的船上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阕写别后在归舟中回望告别之地临平镇,表现了对陈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前二句写自己因思念陈襄而夜不能寐,后三句揣测陈襄因思念自己而泪流满面,表现了他们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