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楼子》[1]后(牙签万轴里红绡)
【原文】
牙签[2]万轴里红绡,王粲[3]书同付火烧。
不是祖龙[4]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题解】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写于梁元帝萧绎所撰的《金楼子》之后,并在正文前附了一段小序。小序的大概意思是说,梁元帝曾说,王粲在荆州为刘表效命时作了数十篇文章,后来荆州被攻破,王粲便将自己的文章全部烧毁,仅留了一篇。当时的文人名士看到后都称赞写得好,但是遗憾不能看到全貌。后来都城江陵被西魏宇文泰带兵攻陷,梁元帝也将自己所藏的书全部焚毁。上述两件焚书事件如出一辙,李煜对此深有感慨,便做了这首诗。
这首诗见于宋代无名氏的《枫窗小牍》,云:“余尝见内库书《金楼子》有李后主手题……”可见,《枫窗小牍》作者曾在皇家书库见过梁元帝的《金楼子》,而此书正是赵匡胤从南唐那里掠夺来的,显然曾为李煜所有。据此,此诗当作于李煜入宋之前,也可能是即位之前所作。
【注释】
[1]《金楼子》:书名,梁元帝为湘东王时自号金楼子,因以名书。这本书采用札记、随感的形式,或前引名言成句,后加自己的看法;或借题发挥以阐发自己的思想;或记述史实以劝诫子女;或追叙往事,聊以自慰;或转志奇事,欲广闻见;或记述交游,以叙友情,等等。《金楼子》是梁元帝从青年时代起就亲自动手搜集材料逐年撰写而成的。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初封湘东郡王,公元552年登基,称梁元帝。梁元帝一生博览群书,儒释道兼通,而且还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所以《梁书·元帝本纪》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史称其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并用宝剑狂砍竹柱,仰天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2]牙签:系在书卷上作为标识以便于翻检的签牌,一般用牙骨制成,故称。这里代指书。
[3]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与李膺齐名。早年王粲曾得到蔡邕的赏识,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王粲文学成就颇高,尤以诗赋见长,与刘桢、孔融等合称“建安七子”,有《王侍中集》。
[4]祖龙: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因为其曾焚书,故将其与焚书事相关联。
【译文】
王粲和梁元帝十分爱惜自己收藏的书籍,经常将牙签放置其中便于翻检,又用红丝布包裹珍存,但在自己所在的城池被攻陷以后,却一把火烧掉了自己所有的珍藏。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未赶尽杀绝,才能使那些残留的诗文保存到今天。
【赏析】
李煜是一位十分喜爱读书的文人,所以也很珍爱自己的藏书。他对王粲和梁元帝放火焚书的行为不以为然,还将其与秦始皇作对比,言明二人连秦始皇都不如。诗人先对王粲和梁元帝惜书焚书的行为进行描写,然后笔锋一转,写秦始皇著名的焚书坑儒之举,这样就有了可比性。秦始皇当年焚书的目的是怕人读书推翻他的专制,但秦朝存在没多长时间还是灭亡了,而且灭秦的还是不读书的刘邦和项羽,可见国家的兴旺衰败与读书焚书并无关系。推绎至此,诗的主题也就水落石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