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杂诗一月作(六首)
一着迟先此局输,远猷[1]能壮近谋疏。
糜躯喋血[2]吾何悔,终见铙歌入伪都[3]。
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大变,倭寇疡腹之局已成。余虽流血香岛,亦所不悔。盖个人生死事小,民族兴亡事大也。(作者自注)
骂贼誓追文信国[4],偷生肯恋顾横波[5]?
无端广柳[6]来相迓,留命桑田[7]意若何!
友人来商出险计划。(作者自注)
卌年夫妇忍分离,无米为炊更惨凄。
饿死倘教成永诀,首山[8]合祀女夷齐。
佩宜未能偕行,留别一言。(作者自注)
一姥南天顾命身[9],千魔万怪敢相撄[10]?
劫余仍遣同舟济[11],揽辔中原[12]共死生。
廖夫人偕行。(作者自注)
天南波涛君实易,[13]西山薇蕨伯夷难。[14]
重洋七日孤帆泊,倘有曹娥殉父[15]来。
自长洲岛乘帆船渡海丰之马贡,七昼夜未达。风浪倾侧殊甚。余谓垢儿终将并命矣。南海波涛,誓追张陆;西山薇蕨,甘学夷齐;余旅港时致渝友书中语也。(作者自注)
无粮无水百惊忧,中道逢迎舴艋舟[16]。
稍惜江湖游侠子,只知何逊是名流。[17]
舟中粮水俱尽,忽值游击队巡逻之小艇,闻廖夫人在,乃得接济,并赠鱼鸡乳粉,余惟优游伴食,深以为恧。(作者自注)
题解
遭世板荡,柳亚子饱受颠沛流离之苦。1942年1月15日,诗人得东江纵队之力,携女儿柳无垢脱险离港,与廖夫人何香凝同行,搭帆舟经海陆丰,转辗兴、梅而后抵达桂林。此诗即为途中所作。这组诗以诗人的流亡途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组诗的结构功能,将个人经历与战乱这两条线索紧密结合起来。诗人身丁劫乱,触绪生悲,不禁发出“饿死倘教成永诀,首山合祀女夷齐”的悲叹。从全诗看,这两句实为通篇眼目,既顺承了“流亡”的题意,亦暗示出诗人哀可接天、仍欲留命桑田之所由。第三首紧承此而来,诗人视廖夫人为“天南顾命身”,与其联袂同行,故“无粮无水百惊忧”的“流亡”在兵戈鼓鼙声中愈显悲壮。纵观这组诗,单篇看来,若无奇警;连贯起来,方见波澜。这组具有较强的叙事成分的诗,因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面影而获得了“史”的价值。
注释
[1]远猷:远谋。
[2]糜躯:谓甘愿献出生命,《乐府诗集,鼙舞歌圣皇篇》:“思一效筋力,糜躯以报国。”喋血:犹言踏血,谓血流遍地。《史记·淮阴侯传》:“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
[3]铙歌:军中乐歌,用以鼓励士气。伪都:指汪精卫的南京伪国民政府。
[4]文信国:即文天祥,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
[5]顾横波:清初名妓。嫁龚鼎孳为宠妾,龚本明崇祯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李自成入京,授直指使,后降清,累官礼部尚书。
[6]广柳:古代载运棺柩的大车。柳为棺车之饰。后亦泛指载货大车。典出《史记》卷100《季布列传》:“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服虔曰:‘东郡谓广辙车为柳。’邓展曰:‘皆棺饰也。载以丧车,欲人不知也。’李奇曰:‘大牛车也。车上覆为柳。’瓒曰:‘茂陵书中有广柳车,每县数百乘,是今运转大车是也。'”
[7]留命桑田:谓避过祸乱。李商隐《海上》:“可能留命待桑田。”
[8]首山:《史记·伯夷叔齐传》:伯夷、叔齐以武王灭纣为以暴易暴,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诗人借用其事,以郑佩宜比夷齐。
[9]顾命身:谓领受临终嘱咐之人。此指廖夫人承担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遗嘱执行重任。
[10]撄:触犯,纠缠。
[11]同舟济:《后汉书·郭太传》:“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郭太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按:郭太、李膺均当时著名政治领袖。
[12]揽辔(p-i)中原:《后汉书·范滂传》:“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超,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此句意谓与廖夫人同心同德,共度时艰。
[13]天南句:《宋史·陆秀夫传》:陆秀夫,字君实。元至元中,元将张弘范破崖山,秀夫驱妻子先入海中,寻负宋帝昺赴海而死。
[14]西山句: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至父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畏强暴,叩马谏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义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15]曹娥殉父:曹娥,东汉人。父盱,五月五日溺死,不得尸;曹娥沿江昼夜哭,遂亦投江死。后五日,抱其父尸而出。
[16]舴艋舟:谓小舟。
[17]只知句:《南史·何逊传》:“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按:此以何逊比诸何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