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柳亚子

柳亚子《无题》诗词原文与赏析

无题

张若谷嘱题马相伯先生《学习生活》,七、八叠求秋韵,一月三十日作

百年人物费搜求,终让先生出一头。

早慕维新号变法,[1]晚参抗战冕清流[2]

文章惜未窥全豹,意气犹能撼万牛[3]

留得笼鹅[4]椽笔在,虚堂坐对换春秋[5]

题解

此诗作于1951年。系应老友张若谷之请,为著名爱国老人马相伯的《学习生活》题诗。按:马相伯,1840年出生,1939年去世,原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江苏丹阳人,近代中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为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的创办人,也是辅仁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注释

[1]“早慕”句:清光绪二年(1876年),马相伯因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反遭教会幽禁“省过”,遂愤而脱离耶稣会还俗(但仍信仰天主教),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曾先后去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日本维新、高丽(朝鲜)守旧的对照使他深受启迪,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因此屡屡上书朝廷献策,却都似泥牛入海。1899年辞官回沪,住佘山,潜心于天文度数的研究和译著,助其弟马建忠著《马氏文通》,只署文名。他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决定毁家兴学。1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

[2]冕清流:冕,古代大夫以上官员所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冠冕,此处用作动词,有“高出”之意;清流,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人。按:“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已届91高龄。他深感国难深重,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他亲自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共得10万元,全部支援抗日义勇军。他先后发起组织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爱国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在他家里召开救国会第二次执委会时,他特地写了“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联语,与与会者共勉。自1932年11月起,他连续四个月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本侵略军逼近南京,冯玉祥、李宗仁劝马相伯移居桂林风洞山。次年,应于右任请,入滇、蜀,道经越南谅山,因病留居。1939年是他百岁诞辰,4月6日全国各地和有关团体都举行遥祝百龄典礼。国民政府对他颁发褒奖令,中共中央特致贺电,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他给上海复旦同学会的亲笔信有“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之语。他以前方将士浴血抗战劳苦为念,把各方赠予的寿仪移作犒慰伤兵之用。还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委员。马相伯病重时,忧国忧时之情更深。

[3]“撼万牛”:指马相伯矢志办学事。按:1902年初冬,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发生学生集体退学事件。蔡元培曾介绍部分学生向马相伯求学。马相伯遂于次年(1903年)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以“中西大学堂”的理念,创办震旦大学院(“震旦”为梵文,“中国”之谓,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梁启超曾著文祝贺:“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1905年春,耶稣会欲变震旦为教会学校,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马相伯在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名流的支持下,在江湾另行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马相伯任校长兼法文教授,聘李登辉任教务长。“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又,“复旦”还有不忘震旦之旧、复兴中华之意。

[4]笼鹅:典出《晋书·王羲之传》:“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后以“笼鹅”指王羲之以字换鹅事。

[5]虚堂:高堂。换春秋:此承上句而来。意谓王羲之椽笔在手可以字换鹅,而马相伯先生的一支椽笔则可尽收近百年来的风雨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