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归何处
【原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②。
春无踪迹谁知③,除非问取黄鹂④。百啭无人能解⑤,因风飞过蔷薇⑥。
【注释】
①寂寞:指清静、寂静的意思。无行路:没能留下春天来去的踪迹。行路,即春去的踪迹。
②唤取:唤来的意思。
③谁知:谁知道,没人知道。
④问取:呼唤、询问的意思。取,即语助词。黄鹂:即俗称的黄莺、黄鸟。黄鹂通体黄色,只是其自眼部到头后部为黑色,长有淡红色的嘴,黄鹂鸟时常发出悦耳的啼声,常以森林中的害虫为食物。
⑤百啭:指黄鹂婉转的啼声。啭,鸟叫声。解:懂得、理解的意思。
⑥因风:指趁着风势。蔷薇:蔷薇花。蔷薇品种繁多,花色艳丽,有单瓣蔷薇,也有重瓣蔷薇,经常在春夏之际盛开。
【译文】
春天跑到哪儿去了?我怎么也找不到春天的踪迹,放眼望去,冷冷清清。倘若有人知道春天在哪儿,请叫它回来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吧。
没人知道春天的踪迹,如果想知道,只能询问黄鹂。那黄鹂婉转低吟,它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看吧,黄鹂鸟顺着风势,从漂亮的蔷薇花上飞走了。
【赏析】
公元1103年,即崇宁二年的十二月,黄庭坚直到崇宁三年的二月才过洞庭,同年五六月的时候,黄庭坚才来到被贬谪的地方——广西宜州。这首送春词就是黄庭坚在被贬谪到宜州的第二年,即崇宁四年所作。
这是一首惜春词,黄庭坚通过寻找春天的踪迹,表达其对春天的无尽眷恋之情。黄庭坚将春天比作人,不仅想要了解它的踪迹,还要留春同住,但春讯杳无踪迹,于是转而去询问黄鹂。这种匪夷所思的奇思妙想,表现出黄庭坚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曲终人散,黄鹂远去,只剩下一片怅然。词意曲折跌宕,一波三折,婉转绸缪,在其希望、追求到失望的情感历程中,无疑寄托着他的理想抱负。此词构思独特新颖,运笔轻灵流畅,意味深远隽永,历来为人传诵。
这首词将具体的人的特征赋予抽象的春天。黄庭坚因春天易逝而深感寂寥,到处都寻不到一丝安慰,看不见春天的踪迹,如同失去自己的至亲一般难受。这么一来,读者能够通过词人的细腻笔触,对美好春天的易逝情感与此人产生共鸣。
这首词的高明之处在于上片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变化万千。所以开篇就写词人希望有人告知其春天去了哪儿的讯息,词人再深情地将春天唤回来,和它一起生活。这种奇思妙想,代表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下片发生了重大反转。词人蓦地从幻想中醒悟了过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有人知道春天到底去了哪儿,也不会有人将春天唤回来。但是,词人仍然抱有一丝幻想,希望漂亮的黄鹂可以告诉他春天的去向,如此一来,词人又从现实中跌到幻想的艺术境界中去了。最后两句词,词人通过黄鹂不断地婉转鸣叫,进而打破了万籁俱寂的氛围,只是,词人并没有从黄鹂口中获知自己想要的答案,因此内心的孤寂感就更重了。词人看见黄鹂随风从绽放的蔷薇花丛上飞走了,众所周知,蔷薇的绽放,代表了夏天已悄然来临。直到此时,词人才真正意识到春天的确不可能回来了。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惜春的情感,历来为人所传诵。词人用朴实的语言,将自己惜春、恋春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构思巧妙:首先是词人因找不到春天的踪迹,一心想要请教他人;发现没有人能回答自己的问题时,词人又开始想着向黄鹂请教;黄鹂用动听的嗓音好似诉说着什么,只是词人无从知道,这种想要听清楚却怎么也听不懂的感觉让词人深感无可奈何,最后,黄鹂停止了歌唱,直接展翅从盛开的蔷薇花丛中飞走了。词人通过童真质朴的语言,将自己惜春的情感如同泉水一般涌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无限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