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本词牌一般认为是晏殊所创,因其词里有“神仙一曲渔家傲”而取为调名。双调,十句六十二字,前后阕字数、平仄相同,仄韵。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①。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②,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③。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衡阳雁去:塞下的雁向衡阳飞去。湖南衡阳有回雁峰,传说雁飞至此不再南下。无留意:以雁无留意表现边塞的荒寒。
②千嶂:如屏障般重叠的山峰。
③燕然未勒:指功业未建。东汉大将窦宪曾大破匈奴,北上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见《后汉书·窦宪传》)
赏析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守边四年,这首词就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据说范仲淹当时作了一组“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开篇,抒发边镇之劳苦。惜仅存一首。
词的上片写塞外秋光。“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说边塞的风光与内地不同;二是说秋天来临,边地景物也发生了变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为了符合词的格律而颠倒词序。西风紧时北雁南飞,这是出于动物的本能,无所谓留恋不留恋,作者却说“雁无留意”,实际上是写人的感受。“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几句着意描写边塞的苍凉景色。边声是指边地特有的声音,具有一种凄凉的情调。伪称李陵所写《答苏武书》中有这样几句:“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是很好的注脚。“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加上军营的号角声,凄凉之外,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数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般耸立,落日西斜,烟雾弥漫,在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紧闭。这个“闭”字显示出戒备森严,透出局势的紧张。
下片转入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照,一杯浊酒怎能浇万里思归之愁呢?只能“举杯浇愁愁更愁”。将士们之所以不能归去,是因为“燕然未勒”。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回。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说尽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情。他兼知延州,完全出于一腔报国热情。当时西夏叛乱,进攻延州城,俘虏了一些将官,后因大雪才撤兵。但这已经使一些贪生怕死的官吏吓破了胆,新任延州知州张存久不到任,到任就要求调回内地。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不得不挺身而出,自请担任延州知州。他希望能干出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永熄边火,但是在军事孱弱的宋代,他根本不可能成为“勒燕然”的窦宪。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因而在浓霜遍地的夜晚,随着悠悠羌笛之声,将军(作者自指)和征夫陷入深沉的悲慨之中,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热泪。
范仲淹亲临前线、抵御西夏侵扰的特殊经历,使他能够以唐人边塞诗入词,使词能够从温庭筠冯延巳的宫廷豪门、张先柳永的繁华都市,扩大到边塞的广阔天地。北宋词坛出现这样感情深厚、意境高旷的小词,是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词风转变的开端,是苏辛豪放词的先声。在他以前写边塞词的,《敦煌曲子词》里有《望江南》、《边塞苦》、《龙沙塞》等,都是唐代的民间作品;唐代文人词里也偶有这类作品,如韦应物、戴叔伦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边草边草”等,但韦应物戴叔伦并没有去过边塞,他们的意义只在于将边塞题材引入了文人词,而范仲淹这首词出于作者真实生活的体验,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赞赏,所以成为唐宋以来边塞词中最突出的一首。
上片写景,景色阔大而萧瑟,抒发了边塞苦寒、久戍思乡之情;下片抒情,而又情中有景、以景衬情。整首词的情调是悲凉的。有的研究说“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所以整首词是“悲壮”的,在我看来,是悲凉、苍凉的,并不“壮”。范仲淹守边是称职的,当时边塞的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所以他绝非软弱的文士,但这首词的格调,主要是沿袭中唐李益那类边塞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再加上或许范仲淹还考虑到毕竟是词的体制,他的步子还不可能迈得像苏轼辛弃疾那么大,所以体现了词传统的喜欢写凄苦之情的特点。但无论如何,这首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