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不畏权贵 三代人名冠诗坛-乌拉街历史文化

四代人不畏权贵 三代人名冠诗坛

布舒库(?—?),明乌拉部女真人,姓索绰络氏,后裔姓“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部灭降归。战后,被收编为佛满洲整白旗册,随努尔哈赤去了赫图阿拉城。走之前是丁,去之后是兵。

已知纳密达、甘珠翰、囊武岱、库尼雅、阿哈里上述五人,均为镶白旗册,可证布舒库与上述五人之间,是同源同流、同祖异宗的关系。

在后金年间(1616—1636),布舒库,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兵,传子:都图。

都图(?—?),清顺治元年(1644),随多尔衮入关,先征闯王李自成。后征明,无功名。

康熙年间(1662—1722),先官司库,后官郎中。办事公正,不畏权贵。因身健如石,被康熙帝赐以“石”姓。之后,由京八旗整白旗人,改成内务府整白旗人。

他一生羡慕读书人,苦于家族中没有秀才、进士、举人,所以请来一位堪与术士,利用一个月时间,为自己选择阴宅,待死后安葬,最后择定了“亮马桥”。据说,此处是个“十五年内当小发,三十年中为大发”的风水宝地。后无下文。

都图,传子:石琦。

石琦,传二子:长石富宁,次石永宁。

石富宁(1675—1725),字东溪,先居一个叫“牛眠”的小地,后迁居北京朝阳门外六里口以东、豆格庄以西。重建家园,莳花植木,居然一园,故人称“石家花园”。

家境殷富时,乐于善事。自家父石琦身负官物后,为父赎罪,破产还债。禁锢家中十年整,替父谢罪,苦读诗文。期间,有位家住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的秀才名叫方观承,慕名前来家中陪伴三载。期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雍正二年(1724),在京城参加了顺天乡试,终成举人。转年,不幸病逝,年方五十。

石富宁生前,诗文等身,但却柏匮无人。碎玉零玑,所存无几。病逝后,至交好友方观承获悉噩耗后,特作《哭石东溪诗六首》,以此缅怀和悼念。其中一首诗写道:

平生志业总蹉跎,铜柱家声马伏波。

久被明珠谗薏苡,宁辞巨栋委严阿。

一呜共信名终贵,再献谁知泣更多。

降怅不褰陵草冷,致身儒术竞如何!

石富宁,传子:石润郎。年十岁时,仿方观承书法,波磔宛然。年十四岁时,能文章法。正当时,一代神童因坠井夭亡。

石永宁(?—?),字东村,少年豪举,好声色犬马。年三十岁时,折节读书。在伯兄皆殁,诸弟皆幼的处境中,独掌门户。当家道破落后,曾一度沿街乞讨。待母亲逝后,举迁盘山,曾与诗友廌青、李锴二人冬游西潭(今北京西城区“月坛”)。当清朝政府令其迁出京畿后,他携妻儿暗下入城内租房潜居,以其授经活命。

乾隆元年(1736),举孝廉方正,但却徵不应,报国无门。无奈之下,只好与文友廌青二人,同作诗文。晚年时,被世人称作与廌青、李锴、马大钵、王蘭谷、陈石闾等楺州昆仲十人等同的“燕山十布衣”。死后,李锴作《怀石东村诗》一首。诗中写道:

韦曲相逢竞几春,及今五十乐闻身。

旧传卫国多君子,独爱邃君寡过人。

石永宁,传五子:长观保,次德保,三巽齐,四野溪,五仁圃。

观保(?—1785),字伯容。清乾隆元年(1736),取进士,先官庶吉士散馆检讨,旋为都察院左都御使,累官礼部尚书。三十四年(1769)农历四月间,国子监发生一起丢书案,备受诛连而革职,留在尚书房行走。被革职后,苦功书法,就是不谙清文国书。他在任讲官时,讲解无章,如风混乱,故退班而去,免冠请罪。未几,同列咸服参与会试,与家第德保一举同榜,步入词坛。稍后,任翰林院院事,教习庶吉士人,典乡会试。死后,被追谥“文恭”,有《補亭诗稿》存世。

德保(?—1789),字定圃。清乾隆二年(1737),与家兄观保同取进士。之后,任吏部左侍郎。二十六年(1761),安南(今越南)国国王黎维瑞嗣位时举行大典,乾隆帝点派他以特使身份代表国家出席活动,并送去了《册文》,黎维瑞以五拜大礼相迎。期间,敬谨有加,不失风范,不失国度。

三十四年(1769),出任广东巡抚。四十年(1775),召见回京。四十一年(1776),临时出任吏部左侍郎。几日后,调任福建巡抚。四十三年(1778),调回礼部任尚书兼上书房总师傅。五十四年(1789)病逝。乾隆帝追谥他“文荘”。

饶有情趣的是,他死后十年整,清嘉庆四年(1799)农历五月间,嘉庆帝又专门为他举办了祭典大礼。嘉庆帝在《祭文》中说道:“如松柏之后凋,蔼如春日。无茑萝之肯施,介比秋霜。”在《碑文》中写道:“茫乎莫知其岸,度本怀清。狷者有所不为,操惟履正”。

他的一生,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在为官朝廷时,他最厌恶的是和珅。据正史明载,和珅有一女,欲想嫁给德保之子石英和为妻,畏恐拒绝,先请乾隆帝以指婚手段成事,无济于事。尔后,又请内务府大臣金简作媒,还是无济于事。对此,德保恐夜长梦多,发生不测,故急驰于漕督阿思哈(萨克达氏)家中,聘约了第四女为儿媳,最终事成。未几,和珅休怒,对德保郁郁始终。

和珅是乾隆的大红人。和珅一倒,嘉庆吃饱。这样一来,德保又是嘉庆帝的大红人了!

巽齐(?—?),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秋,考取进士,累官盛京侍郎。

野溪(?—?),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春,由县令升为贵州粮储道。

仁圃(?—?),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考中举人,累官内务府郎中,直至年迈休职。嘉庆十八年(1803),在有生之年参加了“千叟宴”。

德保,传三子:长石英贵,次石英林,三石英和。

石英贵,传子:石廷瑸。父子二人,同取举人,但均为身官小职,无足轻重。

石英林,虽取贡生,但尚未录用,报国无门,遗憾终生。

石英和(1791—1840),中第后,官到侍讲,曾与嘉庆帝合诗《恭和圣制观麦七古一首》。嘉庆二年(1797),以讲官身份扈从嘉庆帝巡视滦河(今河北省滦河)。每每召见时,均获加奖谕。四年(1799)春,在被召见时,与皇帝提及了有关和珅女求婚一往事,权当笑柄了!

当年石英和在回眸家庭兴衰往事后,有感而发,特作《述衷诗》八首。其中有两首诗中写道:

痛忆孩童倚膝时,家贫无力聘名师。

谆谆提命亲承日,捉笔摹朱手自恃。

匍匐星奔万里回,连程苦雨寸心摧。

松楸树树鸟声绕,反哺何能向夜台?

林则徐(1785—1850),历经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任钦差大臣,因“虎门销烟”而被称作民族英雄。石英和与林则徐是好友,二人曾合诗《喜文孙入翰林原韻诗》一首。诗中写的是:

吟遍新昌贺宴篇,因缘两世缔同年。

屏看隔座曾书诫,院数题名共集贤。

种树盈门阴接李,传家有钵瑞坐莲。

须知四适诗中意,贻厥心惟守故毡。

在《布舒库传》中,共载十五人,他们之间是七代人的关系。在官位上,尚书(从一品,文职)二人,侍郎(正二品,文职)一人,郎中(正五品,文职)一人,粮储道一人,侍讲(正五品,文职)一人。在学位上,进士一人,举人二人,贡生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