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湘西之旅·张家界·土家风情
张家界一带,是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至今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有人说它是现代生活中的“古典内容”。
吊脚楼
土家人的吊脚楼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既是饮食起居的住所,又是摆酒对歌的场所。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家族血缘的纽带联结得很紧。土家人的寨子一般是一姓一寨,少的几十户,多的几百户,很少有单家独户的。寨址一般选择背山面水、靠近田土、柴水便利、不受野兽侵袭的地方。土家人建屋都很讲究。立屋那天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梁”仪式。建屋时,凡属本家族及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来帮忙,有的出力气,有的出材料,像办喜事一样热闹。
寨子中的吊脚楼九柱落地,横梁对穿,楼台悬空,飞檐上翘。绕楼的曲廊上有一排精致的廊柱下垂,如楼吊脚。每逢赶场归来,家家户户欢聚一堂,竹林掩映的吊脚楼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逢年过节,土家人身着盛装,手持五彩龙旗,聚集在摆手堂前。摆手,土家语叫“社巴日”,意为摆手时既歌又舞。有的歌词长达一万余行,词韵铿锵,深沉豪放。摆的内容包括土家族从洪荒时代以来所走过的全部历史过程。有表现劳动生产的“生产舞”,有表现生活习俗的“风俗舞”,有表现军事战斗的“军前舞”。此外还有朝拜达官贵族和土司王的“宴会舞”。
土家人密集的山寨都建有摆手堂,在偏僻的山寨还建有二月堂或三月堂,即二月或三月跳摆手舞。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每隔三、五年一次,规模大,套数多,在范围较大的土家族聚居区举行,历时七、八天,并与集市贸易、文娱活动连为一体。小摆手每年正月十五日分村寨在摆手堂前进行,连续三晚,单日起单日止。土家人拜“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几位土家先人,每晚摆手前,由参加摆手各寨轮流供奉祭品。
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三种:单摆、双摆、回旋摆。主要动作是双手摆动,其中多为顺摆,以手的动作为主,脚随手的动作踏拍。手一般摆得较低,高不过肩。舞蹈中腰和膝的弯曲较多,显得柔和优美。土家竹枝词生动描写了古老的摆手舞场面:“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冬冬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
哭嫁歌
土家人的婚嫁一直保留着“哭嫁”的习俗。土家女子出嫁,在接到婚期喜讯以后,提前十天半月就开始“哭嫁”。哭的时间长短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是七至二十天左右,也有长达一个月的。土家人很重视“哭嫁”,出嫁女子要“哭”得死去活来、如痴如狂才算得上贤惠。
哭嫁歌采用哭诉语调,唱词长短不一。一般有独哭、陪哭两种方式。“独哭”是新娘一个人哭,词儿要因人而异,符合自己的身份。见了长辈,要哭一些称颂的词;见了同辈要诉说分离之苦,说一些知心话;见了晚辈则哭一些勉励训导的词。独哭都是即兴作词,用词要贴切,曲调要委婉动人。许多土家姑娘很早便开始学习哭嫁,以免出嫁时被人笑话。
“陪哭”就是请十个姑娘陪着新娘哭,叫做“哭十姐妹”。十个姑娘都要陪着哭出词来,内容多是赞美新娘心灵手巧,贤惠聪明。如:
《土家风情》古诗句出处:树上的鸟儿已长大,我的妹呀快出嫁。/一去何时才回家,今夜俺俩说句知心话。/我妹长得像白藕,哪个郎见了不想偷;/我妹嘴巴甜又香,哪个郎见了不想尝;/我妹有双能干手,绣花织布又使牛;/我妹有副好心肠,又尊爹来又敬娘。……
湘西其他少数民族的哭嫁歌与土家族的大同小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哭嫁这一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今天的新娘唱哭嫁歌时,常常禁不住笑出声来,这是“假哭”。即便真的哭出泪来,也不过是表达惜别之情,再没有从前哭嫁歌中的悲苦、愤懑和控诉之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