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陕北之旅·镇北台·长城烽火台

赫赫三秦魂·陕北之旅·镇北台·长城烽火台

镇北台为明代长城上的一个烽火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台为正方形,四层,高30多米,外砌以石,北额题刻明万历时巡抚涂宗濬所书“向明”二字。

明朝是推翻蒙古贵族所建立的元朝而建立的,为抵御逃回漠北的蒙古贵族的侵袭,明初叶在北部边塞广修长城。明成化九年(1473),由当时的延绥巡抚余子俊主持,对榆林境内的隋长城进行修补,建此镇北台。

镇北台,顾名思义,是镇守北部边防的重要军事设施,是榆林的军事制高点。榆林长城共有一千七百余座烽火台。遇敌来犯,守城士卒即点燃烽火,通知附近驻军。长城的烽火台有着严密的战斗组织,每十个烽火台组成一个战斗单位。作战办法虚虚实实,灵活多变。如果敌人来犯,就把十台的兵力集中于一台,选一名行走较快的士卒来回走动,点燃每个烽火台,使敌人不知哪一台有人把守。敌人攻台时,无论台内有人无人,都悄然无声。敌人若攻的是无人台,则损失一些箭镞,消磨半天时间,却无所获。如果进攻的是有人的烽火台,待敌人靠近城墙,守城士卒突然反击,出其不意,给敌人以重创。

在镇北台南下方有个山城遗址,是过去蒙汉官员接洽之处。从这里向西南2公里,有一个长方形的土城遗址,是与蒙人买卖马匹的易马城。在长城未修之前,蒙汉之间无交易可言。蒙古贵族需要什么,就派骑兵南下抢掠。长城修筑之后,蒙人不易进来,即使进入长城,抢夺的东西也不易带出去。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蒙古首领吉能请求纳款,设易马城与内地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