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告子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我们先来解释什么是“言”?一般人只把言解释成说话,但这言字不只代表说话,有时一个人不必说话,也能清楚传达所要表达的意念,那些通称为言。

例如:你的举止、作为、眼神……等,都可以充分地表达出你的意念,这些都可以称为言。好比我们看到一个人,两手插腰,眼睛斜斜地瞪着你,你马上知道他心里可能对你有所不满了!有时人们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在的声音(言),比直接通过语言说明还要清楚、还要具体。因此,你的肢体语言也在言字的范围内。

又如你走在狭窄的路上,看到一位年长者,也许你们俩人都没说话,但是你马上躬身退步让路,这个举止在表达什么?这个举止已完整地表达出你的谦让与恭敬的心意了。如果你与年长者相遇,却站在路中央一动也不动,眼睛瞪着他,虽然你没说话,这又代表什么?这已充分地说明你的不敬、你的目中无人了!

所以,外在的举止,往往比直接说话更能完整地表露你内心真正要说的声音,这就是告子所说的言。所以,言不只包含语言,也包含身体的肢体语言、表情、作为,甚至包含了还未说出口的起心动念在内。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告子所说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什么意思?“得”是有所成就的意思。告子把言和心放在一起,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说话没有内涵,举止不中规矩,动容周旋不中节度,那你说他的心能修得多好,这是不可能达成的。”

告子的意思是说,修行从哪里开始?第一步就是外在的言行举止、规矩、礼貌、作为,起码要像个样,这个人才有可能修出善良的心地。

这话听起来似乎无可疑议,但反过来说,我们也常看到一些修为多年,礼貌规矩一流,外相及功业皆堂堂的人,然而内里实在只是个伪君子而已!所以,如果只靠外在的言语、举止、穿着、礼貌、作为等征兆,来判断一个人内在的心性是否有所成就的话,有时固然会准,但岂不闻古人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吗?可见很多时候表里并不是一致的。

告子这话虽也有不错的立意,但也有疏漏之处,就是硬把属于内在心性的成就与否,完全交给外在的言去决定了!这把内外本末给颠倒了,弊端便是让后世有志于心性修为的人以为只要努力地修饰外面的言行举止,或是经营功业上的伟大成就,就等同于是在修持自己的心性了!

这种把心与言的本末倒置,不从内里扎根,只去雕饰外在末节的修法,沦落到最后,岂不是变成专门在训练一批虚伪造作的人吗?

所以,孟子说告子的这前两句话是有问题的,这种失去根本的修为若不导正,对后世有志心性修为的人,将是一场大浩劫。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质疑孟子是不是认为外在的礼貌、规矩、功业都不重要了呢?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孟子并非否定外在的修持与作为,他所要表达的是,这些外在的修为,如果不以内在的起心动念为根本的话,内外一失联,则虚伪生矣!其所训练出来的,尽是一批批的花拳绣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