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辩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有的人刻意割裂这三者的统一性,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否定党的领导。实际上,这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辩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力回击了在政治道路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3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为坚持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离开党的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一句空话。同样,离开党的领导谈依法治国也是极其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消弱党的领导。”(注:《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2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第二,要按照宪法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政权体制和活动准则,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保证国家机关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

第三,要根据宪法确立的体制和原则,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四,要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 辩证把握政治和法治的关系

近年来,有人的故意割裂党和法的关系,制造“党大,还是法大”这个伪命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西方法学家也认为公法只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话语形态,公法领域内的争论只是政治争论的延伸。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注:同上书,第34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我们有符合国情的一套理论、一套制度,同时我们也抱着开放的态度,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外来的,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基本的东西必须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只能走自己的道路。我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没有反对党,不是三权鼎立、多党轮流坐庄,我国法治体系要跟这个制度相配套。”(注:《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第3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由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作出的客观结论。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表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民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有效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体现实质民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没有这些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人民民主就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实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断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

三 辩证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全体共产党员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和加强党的坚强团结与高度统一,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原则,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坚持这一根本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前提是要正确认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社会主义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的区别就在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3页,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代表人民利益,是一条不变的政治红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合法性依据就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列宁曾经认为,为了维护党的秘密工作和领导核心的稳定,必须建立革命家组织、加强它的作用,把一切秘密职能集中在少数革命家手中。但这样做,绝对不是把党变成为狭小的脱离群众的阴谋家小集团,也不意味着要用它来代替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更不是说要把广大群众排除于整个运动之外。党组织不仅包括职业革命家组织,而且还有广大的基层组织。党正是通过这些组织形式同广大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的。他认为,党组织如果脱离了群众就会毫无作为。为了加强党同千百万群众的真正联系,列宁强调要实行党内民主和自我批评。正是有了这种正确的群众观、人民利益观,俄共(布)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运用正确的策略,最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尔后,又胜利地粉碎了国内反革命势力和14国的武装干涉。这一历史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代表人民,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相反,如果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忽视,就必然发生执政党的生存危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繁荣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毛泽东始终认为,作为共产党人,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毛泽东将是否合乎人民利益作为检验共产党人言行的最高标准。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党的性质、党的奋斗目标以及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来决定的。邓小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了毛泽东“人民至上”的思想。他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制定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所提出的经济建设是中心、党的基本路线等一系列理论都是从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他多次指出,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只有改革,人民才信任我们,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本质上优越于历史上的其他政治文明类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所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为根本的是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的集中体现,是讲工作的根本动力、力量源泉问题,是解决“依靠谁”的问题。“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67页,外文出版社,201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主要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实践。

(一)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做到真正尊重群众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价值观上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的核心标志。确立人民至上这一核心理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否则,就会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做到真正尊重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首要观点。它强调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颠覆了统治人类几千年的英雄史观、帝王史观,它是尊重群众的根本依据。有的党员干部往往自认为比人民群众高明,这样的党员干部多多少少是受了英雄史观的影响,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抽象的,在现实中行不通。有些党员干部根本看不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列宁看来,人民群众是“自觉的历史活动家”和“独立的历史活动家”。对人民群众的认识不提到这样的高度,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尊重群众。一些党员干部将群众视为政策措施的对象,视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工具,这是许多困难和矛盾产生的根源。

尊重群众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和管理的智慧,力戒简单粗暴的命令主义。命令主义的实质就在于它不尊重群众。列宁指出,有的人远远地站在生活之外,用旧框框来束缚群众的手脚,然而,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列宁在《被旧事物的破灭吓坏了的人们和为新事物而斗争的人们》一文中断言:胜利属于一切奋不顾身的、有思想的、真诚的、勇往直前的、正在觉醒过来建设新事物的工人和农民。

尊重群众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尊重群众劳动,真正确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恩格斯在《必要的和多余的社会阶级》一文中强调,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因此,这个阶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尊重劳动、尊重群众的基本依据。历史上的一切官僚阶层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将劳动者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官僚阶层总是被联合起来的“会说话的工具”推翻。尊重劳动是尊重群众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鄙视劳动、贪图安逸、沉迷享乐的干部不可能做到尊重群众。所以说,尊重劳动和尊重群众本质上是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广大群众深恶痛绝的奢靡之风,就是不尊重劳动、好逸恶劳的具体表现。对于奢靡之风,确实有一些党员干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人认为,吃喝玩乐是小事,奢侈浪费没关系。这些人没有认识到餐桌腐败的危害不光是“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其实质是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可以说,政府部门的一切奢靡现象都说明一些党员干部头脑中缺乏尊重劳动和尊重群众的观念,一些地方政府办公楼豪华气派如“白宫”,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热衷于豪华庆典、豪华会议、豪华接待、豪华旅游,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政府部门的一切开销都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挥金如土就是对群众劳动的轻视。

(二)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做到诚心服务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任何背离群众的行为都意味着对党和人民的背叛,就意味着失职。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天都不能生存。党和人民群众的这种血肉联系,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必须真正做到诚心服务群众。

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诚心服务群众,首先必须将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服务好群众,必须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党员干部要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诚心服务群众,还必须摒弃一切特权思想,同一切特权现象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起着离间和破坏作用,特权思想严重的党员干部必然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必然权为己所谋,必然官气十足,必然将为人民服务置于脑后。官僚主义者脱离群众主要表现在对特权和特权利益的迷恋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顶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办一办的事情;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现在有极少数人拿着这个权力侵占群众利益,搞生活特殊化,甚至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还好像是理所当然。邓小平的这些话在今天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说明不破除特权崇拜就无法真正克服官僚主义这一党内顽疾。

在邓小平的倡议下,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邓小平指出,我们的高级干部现在并不是工资太高,而是其他方面的待遇太宽了,这样就要脱离群众,脱离干部,甚至腐蚀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把风气带坏了,官僚主义也无法克服;所以,对于实行这个规定,从我们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起,大家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有困难要忍耐一下;只有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发言权。邓小平将解决干部特殊化问题上升到有无“发言权”的高度,可见解决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极其重要的。现在,许多官员说话群众不信,就是因为他们处处特殊化、严重脱离群众,自然就丧失了“发言权”。为了克服脱离群众现象,继上述规定颁布之后,党的第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该《准则》强调,在我们的国家中,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那种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思想,就是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共产党员和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

党员干部手中权力的唯一作用就是诚心服务群众,而用好权力的重要前提是管好权力。所谓管好权力,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止权力异化为特权。

(三)担当人民幸福的使命,做到科学引领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党的奋斗目标和光荣使命。他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概言之,实现人民幸福是党的使命和责任。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将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实现人民幸福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决定了推进人民幸福,使命光荣,但任务艰巨。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做到科学引领群众,在工作实践中做到方向明确、方法科学。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发展。也就是说,党员干部要做到科学引领群众,一是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牢固树立、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党的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追求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特质之一,这里的理想不是狭隘的个人理想,而是以人类解放和人民幸福为目标的社会理想。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史就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不断追求、践行这个社会理想的历史实践过程。没有一代代共产党人对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就没有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发展。因此,坚定理想信念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丧失理想信念的党员干部,就必然“不信马列信鬼神”,必然迷失前进的方向、浑浑噩噩、无所作为,必然专注于个人的进退得失,必然沉溺于酒色财气。这样的党员干部根本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责任感,他们往往将个人幸福凌驾于人民幸福之上,因而就根本谈不上为人民幸福而工作。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谈到选人用人问题时强调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不以GDP论英雄,这是对我国发展现状冷静分析得出的科学论断。社会发展和进步不能没有GDP的不断提高,但以GDP论英雄制造了GDP盲目崇拜,制造了一些虚假繁荣。有些地区,GDP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生态恶化及其他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由此可见,能否摒弃GDP盲目崇拜,能否真正坚持科学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人民幸福的真正实现。全体党员干部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要勇于担当起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不断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