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农业的发展-清朝-满族历史

清朝农业的发展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清朝入关以后,就仿效历代帝王,在京南设立了先农坛,把祭先农神列为国家中祀之一。同时,在先农坛东南还开辟一亩农田,叫做稽田,专供皇帝每年春天到这里来行耕糟礼。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如果论重视农业生产,并将其付诸实践,可以说做的最好的是康熙皇帝。康熙并没有像以往的皇帝那样,把重农仅仅体现在每年春天的耕糟礼上,而是切切实实地对某些植物、土壤及栽培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做了一些有效的试验。

据记载,康熙研究考察过的植物多达二十几种,如黑龙江麦、御稻、吐鲁番西瓜、樱额果、葡萄、果单、菱角、杨柳、枫树、竹子等。他对这些植物的产地、生长期及根、茎、叶、花、果的性能、用途、味道等等,都做过较深入的考察。

在康熙考察过的二十多种植物中,他亲自试种过的有十来种,如稻麦、人参、花木等。康熙南巡时,十分喜爱江南的香稻和菱角,他便带了一些种子回京试种。结果没有收获,试种失败了。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才悟出种庄稼不能生搬硬套,“南方虽有霜雪,然地气温高,无损于田苗。……南北地气不同,节候各异”。以后康熙又留心改良土壤,提高地温水温,终于使他的栽培试验取得了成功。

在康熙进行的若干种栽培试验中,最有成效的是御稻的培育。康熙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试种御稻,到晚年时,还曾命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在江宁、苏州等地进行过推广。据史书记载,御稻第一季亩产在四石左右,与当时苏州稻田的亩产量接近,第二季亩产量一般都在二石至二石五斗,两季加起来,比原来就增长了五成左右,所以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御稻在江南曾流行过一段时期,但当时还没有解决在一块土地上不倒茬、连种的种种弊端,同时农民也缺乏长期栽种双季稻的积极性,御稻慢慢地就绝迹,.

康熙重视农业、关注农民,不仅体现在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上,还体现在他的农业政策上。众所周知,清初实行的圈地政策就是在康熙朝彻底废止的。当时还规定,奖励垦荒,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晋升,否则罢黜。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地的农户,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康熙朝曾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罕见的。由于实施重农政策,全国耕田面积由顺治时代的五亿五千万亩发展到康熙时代的八亿亩,农业生产得到显着发展。人口随之迅速增长,国力呈现了盛世局面。